【解析】
A、推动注射器的活塞时,锥形瓶内的空气压强增大,把水压入长颈漏斗中,若气密性好则会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长颈漏斗下端管口没有气泡产生,错误;B、推动注射器的活塞时,锥形瓶内的空气压强增大,把水压入长颈漏斗中,若气密性好则会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瓶内气体分子的间隔变小,正确;C、推动注射器的活塞时,锥形瓶内的空气压强增大,把水压入长颈漏斗中,若气密性好则会形成一段稳定的水柱,正确;D、实验室用锌与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是固体与液体混合不需要加热,可用该装置可用于实验室制备氢气,正确。故选A。故选B。
12.石油除主要含有碳、氢元素外,还含有少量的硫与氦等。下列有关石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石油是可燃物 B.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
C.石油不能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
D.油罐起火,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向油罐喷水,是为了降低石油的着火点 【答案】D 【解析】 【分析】
【详解】
A选项石油是可燃物是正确的叙述;B选项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是正确的叙述;C选项石油不能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是正确的叙述;D选项是错误的叙述,油罐起火,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向油罐喷水,是为了降低温度到石油的着火点以下;故答案选择D。
13.环境、能源和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二氧化硫的产生主要原因是煤的大量燃烧
B.海底埋藏着大量的可燃冰,它不可能成为未来的新能源 C.氢气极易燃烧,燃烧的产物是水,被认为是最清洁的燃料
D.化石燃料面临被耗尽的危险,人类正在利用和开发新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 【答案】B 【解析】 【详解】
A、煤燃烧产生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正确;B、可燃冰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海底埋藏着大量的可燃冰,它可能成为未来的新能源,错误;C、由于氢气燃烧放出的热量多,燃烧产物是水不污染环境,制取氢气的原料丰富,可以用水来制取,所以被认为是最清洁的燃料,正确;D、化石燃料属于不可再生能源,面临被耗尽的危险,人类正在利用和开发
新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正确。故选B。
14.在日常生活中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A.卫生间的大理石地面有污渍,可以用洁厕净清除 B.自来水可以不经过煮沸消毒直接用于洗涤衣物 C.油锅内的油着火可以用水灭火 D.用亚硝酸钠代替食盐炒菜 【答案】B 【解析】
A、卫生间的大理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洁厕净显酸性,会发生化学反应,不可以用洁厕净清除,错误;B、自来水经过沉淀、过滤、吸附、消毒杀菌,可以直接用于洗衣服,正确;C、油锅内的油着火不能用水灭火,要用锅盖盖灭,错误;D、因为亚硝酸钠有毒,有致癌性,故不能用亚硝酸钠代替食盐炒菜,错误。故选B。
15.如图是微信热传的“苯宝宝表情包”,苯(化学式C6H6)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有关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苯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B.苯由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构成 C.苯中碳氢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1 D.苯完全燃烧产物有CO2和H2O 【答案】D 【解析】 【详解】
A.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到几万、甚至几十万,而苯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2×6+1×6=78,不属于有机高分子化合物,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苯是由苯分子构成的,而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C.由苯的化学式C6H6可知,其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6):(1×6)=12:1,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D.苯是由碳元素与氢元素组成的,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苯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 故选D 【点睛】
考查了化学式的意义以及有关化学式的计算,特别注意质量比和个数比是否混淆。
16.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A.放在空气中的木桌椅没有燃烧,是因为木桌椅不是可燃物 B.住房失火,消防队员用水扑灭,是为了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油锅着火,用锅盖盖上,是为了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D.防止森林大火蔓延,开挖隔离带,是为了将可燃物与火隔离 【答案】D 【解析】
A、置于空气中的木桌椅没有燃烧是因为温度没有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错误; B、可燃物的着火点是不能降低的,应该是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错误; C、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是隔绝氧气,错误;
D、防止森林大火蔓延,开挖隔离带,是为了将可燃物与火隔离
17.下列处理事故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A.油锅着火用水浇
B.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 C.厨房煤气管道漏气,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D.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A、油锅着火要用锅盖盖灭,错误;B、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再用二氧化碳灭火器扑灭,正确; C、厨房煤气管道泄气,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正确;D、扑灭森林火灾的有效方法之一是将大火蔓延路线其前的一片树木砍掉,正确。故选A 考点:灭火原理。
18.下列是探究灭火原理的四个实验,其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Ⅰ中蜡烛熄灭、实验Ⅱ中蜡烛不熄灭,说明隔绝空气可以灭火 B.通过上述实验能得出,灭火原理包括隔绝氧气、降低温度、隔离可燃物 C.实验Ⅲ中蜡烛熄灭,因为稀盐酸与小苏打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隔绝了空气 D.实验Ⅳ中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 【答案】B 【解析】
A、实验Ⅰ中蜡烛因为没有氧气,一段时间后蜡烛熄灭;实验Ⅱ中因为氧气充足,蜡烛不熄灭,说明隔绝空气可以灭火,正确;B、实验Ⅰ中蜡烛熄灭、实验Ⅱ中蜡烛不熄灭,说明隔绝空气可以灭火;实验Ⅲ中蜡烛熄灭,是因为稀盐酸与小苏打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隔绝了空气;实验Ⅳ中蜡烛熄灭,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但没有降低温度灭绝空气,错误;C、在实验Ⅲ中蜡烛熄灭,是因为稀盐酸与小苏打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隔绝了空气,正确;D、实验Ⅳ中蜡烛熄灭,可以说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不能燃烧不支持燃烧,正确。故选B。
点睛:掌握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二氧化碳的性质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9.煤的气化是提高煤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煤的气化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反应C+H2O(气)A.元素的种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在化学反应中元素的种类、原子的数目和物质的总质量都不发生改变,分子的种类发生了变化. 考点:化学变化的实质;
点评:参加反应的各种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各种物质的质量总和,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特征和本质是解题的关键.
H2+CO,反应前后,发生了变化的是
B.分子的种类
C.原子的数目
D.物质的总质量
20.如图是某空间站能量转化系统的局部示意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循环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B.该转化系统中水可以循环使用 C.光电转换器中电能转化为光能 D.氢气和氧气反应生成水是吸热过程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空间站能量转化系统局部示意图,利用水的分解反应和燃料电池中的反应来分析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并判断各选项的正误。 【详解】
A、该反应中存在水的电解以及氢气的燃烧,所以在循环过程中,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B、由转化图可知,该系统中水既可分解也可生成,是可以回收并循环使用的,说法正确;故符合题意
C、光电转换器中是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D、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情况下,反应生成水是放热反应,说法错误。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本题利用信息来考查化学与能源问题,注重了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也体现了利用所学课本知识并学以致用的特点。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无 2.无 3.无 4.无 5.无 6.无 7.无 8.无 9.无 10.无 11.无 12.无 13.无
14.无 15.无 16.无 17.无 18.无 19.无 20.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