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
案例一: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 一、案例简介:
辽宁省沈阳市某农机厂1998年进行股份制改制时,严重违反国家资本保全的原则,将这一企业仅卖2万元,使国家权益受到了很大的伤害。
(1)改制前,会计师事务所根据该企业出具的会计报告,对该企业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该厂资产合计2895万元,负债合计2269万元,净资产626万元。而该厂在制定改制实施方案时,则将国有净资产626万元又进行了剥离,把职工宿
舍楼及其所占土地262万元,厂区土地使用权224万元,退离休、富余人员、患病人员养老费、医疗费、补助费等145万元,一起进行了剔除,国有资产变成了-5万元。
(2)该厂为避免资产出现负数,又将净资产人为增加7万元,使企业国有剩余资产变成了2万元。
(3)1998年9月,德州市国有资产管理局将该厂产权以2万元价格一次性全部出售给原企业内部职工,企业则改制成另一家农机制造有限公司,随即便进行了资产交接。同时,改制后的公司将向内部职工募集的268.5万元资金作为注册资本,办理了相应的变更手续。就这样,一家拥有净资产626万元的国有企业顷刻间变成了完全由内部职工持股的有限责任公司。 二、案例分析:
本案中,如果将农机厂整个企业视作一项资产,则企业改制后由国家所有变成内部职工集体所有,可以看作是一项整体资产的处置。保护财产的一种控制是对不再需要的资产应同资产的取得一样,通过一定的程序来处理。
然而,在转轨改制过程中,由于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国有企业的所有者缺位,外部监督弱化,国有资产的流失就非常严重。改制中,上至企业的高级管理层,下至普通内部员工,都想从中浑水摸鱼捞一把,完全置法律法规于不顾,采取种种方式侵吞国有资产中饱私囊。企业应当建立固定资产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固定资产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同一部门或个人不得办理固定资产业务的全过程。企业应当对固定资产业务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明确授权批准的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经办人的责任范围和工作要求。严禁未经授权的机构或人员办理固定资产业务。
上述案例在产权界定的时候,国有产权不是界定于评估后的净资产,而是事先做了种种剥离和扣除,比如,把职工宿舍楼及其所占土地262万元,厂区土地使用权224万元,退离休、富余人员、患病人员养老费、医疗费、补助费等145万元,一起进行了剔除。结果,国有净资产变成了-5万元。这样国有资产就流失了,落入小集团的口袋。企业应加强固定资产处置的控制,关注固定资产处置中的关联交易和处置定价,防范资产流失。企业出租、出借固定资产,应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会同财会部门按规定报经批准后予以办理,并签订合同协议,对固定资产出租、出借期间所发生的维护保养、税负责任、租金,归还期限等相关事项予以约定。对固定资产处置及出租、出借收入和发生的相关费用,应及时入账,保持完整的记录。企业对于固定资产的内部调拨,应填制固定资产内部调拨单,明确固定资产调拨时间、调拨地点、编号、名称、规格、型号等,经有关负责人审批通过后,及时办理调拨手续。固定资产调拨的价值应当由企业财会部门审核批准。 企业改制的控制程序是:
1
(1)首先应成立企业改制筹备委员会,它由企业国有资产所有者的代表,会同企业主管部门和发起单位负责人等组成,负责企业改制及公司设立等一系列工作。
(2)申请与报批手续。企业改制须经企业主管部门和政府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批准。
(3)在改制之前,要委托资产评估事务所对企业的整体资产和负债立项进行公正的评估,并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要进行资产的清查和核实,防止企业资产流失,尤其是盘盈资产的流失问题要特别引起注意。一个控制的方法就是先对企业实物资产登记造册,随后封存资产,再进行盘点清查,这样就避免盘盈资产的流失。相反,如果先盘点清查后登记造册,那么盘盈资产就极其容易落入个人腰包而流失。
(4)产权界定。一般是指对财产权进行甄别与确认,即用评估后的总资产价值减去国有企业负债。
(5)股权设置。在产权界定的基础上,根据改制的要求,按投资主体设置国家股、法人股、个人股和外资股。
(6)认缴及招募股份。在产权界定和股权设置的基础上,根据公司形式,公司所有者按股权结构认缴与招募股份。
(7)注册登记。企业改制的上述步骤完成后,改制企业可到相应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登记注册。核准登记后,发给营业执照,公司即告成立,取得法人资格。
案例二:存货的内部控制
一、
案例简介:
诚信木制品公司存货内控失效案例
诚信木制品公司是一家外资企业。从1999年到2004年每年的出口创汇位居全市第三,年销售额达4300万元左右。2005年以后该企业的业绩逐渐下滑,亏损严重,2007年破产倒闭。这样一家中型的企业,从鼎盛到衰败,探究其原因,不排除市场同类产品的价格下降,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客观的变
2
化。但内部管理的混乱,是其根本的原因,在税务部门的检查中发现:该企业的产品的成本、费用核算的不准确,浪费的现象严重,存货的采购、验收入库、领用、保管不规范,归根到底的问题是缺乏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这里我们主要介绍存货的管理问题:
1.董事长常年在国外,材料的采购是由董事长个人掌握,材料到达入库后,仓库的保管员按实际收到的材料的数量和品种入库,实际的采购数量和品种保管员无法掌握,也没有合同等相关的资料。财务的入账不及时,会计自己估价入账,发票几个月以后,甚至有的长达一年以上才回来,发票的数量和实际入库的数量不一致,也不进行核对,造成材料的成本不准确,忽高忽低。
2.期末仓库的保管员自己盘点,盘点的结果与财务核对不一致的,不去查找原因,也不进行处理,使盘点流于形式。
3.材料的领用没有建立规范的领用制度,车间在生产中随用随领,没有计划,多领不办理退库的手续。生产中的残次料随处可见,随用随拿,浪费现象严重。
二、案例分析:
从企业失败的原因看: 第一,该企业基本没有内控制度,缺乏职责分工、权限范围和审批程序规范,更谈不上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合理性问题。在内部控制中,企业应当建立存货业务的岗位责任制,明确内部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职责、权限,确保办理存货业务的不相容岗位互相分离、制约和监督。企业应当对存货业务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明确审批人对存货业务的授权批准方式、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规定经办人办理存货业务的职责范围和工作要求。
第二,企业没有对入库存货的质量、数量进行检查与验收,不了解采购存货要求。没有建立存货保管制度,仓储部门将对存货进行盘点的结果随意调整。 采购人员应将采购材料的基本资料及时提供给仓储部门,仓储部门在收到材料后按实际收到的数量填写收料单。登记存货保管账,并随时关注材料发票的到达情况。企业应当重视存货验收的工作,规范存货验收程序和方法,对入库存货的数量、质量、技术规格等方面进行查验,验收无误方可入库。外购的存货的验收,应当重点关注合同、发票等原始单据与存货的数量、质量、规格等核对一致。涉及技术含量较高的货物,必要时可委托具有检验资质的机构或聘请外部专家协助验收。企业应当建立存货保管制度,定期对存货进行检查。
第三,没有规范的材料的领用和盘点制度,也没有定额的管理制度,材料的消耗完全凭生产工人的自觉性。企业应当明确存货发出和领用的审批权限,大批存货、贵重商品或危险品的发出应当实行特别授权。企业应当根据各种存货采购间隔期和当前库存,综合考虑企业生产经营计划、市场供求等因素,充分利用信息系统,合理确定存货采购日期和数量,确保存货处于最佳库存状态。企业应当建立存货盘点清查制度,结合本企业实际情况确定盘点周期、盘点流程等相关内容,核查存货数量,及时发现存货减值现象。企业至少应当于每年年终了开展全面盘点清查,盘点清查结果应当形成书面报告。盘点清查中发现的存货盘盈、盘亏、毁损、闲置以及需要报废的存货,应当查明原因、落实并追究责任,按照规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