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萃中学高三第二轮复习讲义稿 思想政治
专题十二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考点展示
2、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7)实践
实践的概念 实践的特点 (8)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9)真理
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具体性 真理的条件性 真理和谬误 (10)认识过程
认识的反复性 认识的无限性
知识结构
考点梳理
1、实践及其特点
(1)含义: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为对象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2)特点: ①客观物质性。 ②能动性。 ③社会历史性。
2、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真理的特点 (1)客观性。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真理与谬误的界限不容混淆。
由于人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不同,每个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不同,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会产生多种不同的认识,但是,其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具体性。
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条件性。
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方法论:真理是客观的,我们要坚持真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我们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4、认识的特点
(1)认识的反复性。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的无限性。人类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3)认识的上升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的过程。真理永远不会停止前进的步伐,它在发展中不断地超越自身。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高考对接
1.(2015上海)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与之相关的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接踵而至,人类居住环境承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由此在融合建筑学?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等学科基础上,形成了人类环境学。这表明实践是( ) A.认识的重要来源 B.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类认识的目的
D.检验认识的标准
2.(2015上海)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实践是( ) A.人的精神活动
B.人的理性行为
高三政治备课组 张昌盛 杨 浩 编制
文萃中学高三第二轮复习讲义稿 思想政治 C.人的日常生活
D.人的存在方式
3.(2015安徽)图2漫画揭示的哲理是( ) A.人的认识受主客体因素制约 B.人的主观认识影响客观环境 C.经实践检验的认识就是真理
D.思想的高度决定认识的深度
4.(2015江苏)下列名言警句中体现相近哲理的是( ) ①为学之实,固在践履 ②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③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④物有甘苦,尝之者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2015福建)研究人员将一密闭透明的实验装置(如图14)置于晴天的室外,对其进行24小时测定,得出某气体含量的变化曲线(如图15)。该实验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①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②对事物的认识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③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坚持实事求是 ④客现事物的联系因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6.(2015天津)漫画《塑造》所蕴含的哲理是( ) A.认识的对象具有多重属性 B.认识受主体自身状况的影响 C.意识是移入人脑的客观存在
D.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7.(2015新课标Ⅱ)长期以来,画家笔下的马往往是四蹄齐伸、腾空飞奔。然而,高速相机连拍的照片显示,飞奔时的马蹄是交替地移动的。但是,当画家画出马蹄交替移动的奔马时,有人却批评画得不像。这表明在艺术领域( )
A.认识的发展与认识工具的进步没有直接关系 B.以往的认识经验阻碍认识的发展
C.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D.人们的主观世界对认识的影响更加显著 8.(2015广东)图6漫画 (作者:彭长征)蕴涵的哲学道理是,在认识事物时( )
A.否认事物的客观性,就不能全面看问题 B.立场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不同 C.着眼于全局的认识就是真理性认识
D.认识结果的差异受主体认识方法的影响。 9.(2015广东)水在常见的三种状态下的结构和动力学行为已被人们
了解,但在受限空间内部不完全为人所知,近日,有研究团队在这方面取得重大发现,在常温下,在石墨碎片毛细通道中的受限水会整齐排列成规则的二维方形冰结构。这是常温下水的一种全新存在方式,该研究成果对于解释降低空维空间内水的快速输运具有重要意义,这一新发现再次印证了 ①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多样的,认识是无限的 ②质变是由事物的内部结构变化引起的 ③人为事物的联系是通过实践活动形成的 ④以新形式出现的事物,有远大发展前景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0.(2015山东)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法律的权威在于法之必行。 材料二 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总体上有了法律的规范和引导,但实践发展永无止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永无止境。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只有把“纸面上的法”真正落实为“行动中的法”,才能切实推进法治国家建设进程。 (2)运用“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的知识,分析材料二所体现的道理。
11. (2015新课标Ⅰ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保护和传承,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记录片《记住乡愁》于2015年元旦在央视首播。该片选取100多个传统村落,围绕中华美德的千百年传承,一集一村落,一村一传奇。采取纪实手法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有坚守精忠报国、宁死不屈民族气节的,有传承诚信为本,诚实待人村风的,有秉持积善成德、助人为乐精神的,有倡导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有崇尚生命、敬畏自然的.....
《记住乡愁的》的播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古建筑学者将其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立体的教科书,现成的博物馆”,历史学者认为《记住乡愁》呈现了一副生动的乡村历史画卷,民俗学者从节目中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社会学者强调吸取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智慧和经验......
(2)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
高三政治备课组 张昌盛 杨 浩 编制
文萃中学高三第二轮复习讲义稿 思想政治
专题十二答案
1.实践是认识的动力,主要表现在: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
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实践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推动认识的发展;实践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11(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受到主体状况、客体状况以及认识条件的制约,不同学者在知识背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纪律片涉及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村规民约、民风民俗、社会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导致不同学者感受的差异性。 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材料中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形成了人类环境科学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故答案为B
2.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本质特征。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实践的物质性活动。不能扩大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世界的活动”;也不能缩小实践的外延,如不能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社会的活动”,故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D适合题意。
3.做漫画题要“三步走”:第一步,看标题,明确该漫画的中心思想;第二步,看漫画中画的部分;第三步,看漫画中的文字部分。根据漫画中的文字“生活在不同高度世界的人,有不同的视野”和“那儿很美呀”、“我看不见”,可知人的认识受到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故选项A正确。选项B说法错误,也不符合题意;选项C说法错误,真理是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正确认识。选项D说法错误,错在了“决定”。所以本题答案为A。
4.“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体现了辩证否定观,既肯定又否定,既保留又克服;“为学之实,故在践履”“物有甘苦,尝之者识”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形容学习勤奋,进取心强,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答案为B
5.材料中“对其进行24 小时测定,得出某气体含量的变化曲线”,这体现了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③说法符合题意;通过对图15 的观察可知,在不同的时间里某气体含量是不同的,说明客现事物的联系因条件的变化而变化,④说法符合题意;①说法正确但与材料无关,故排除;认识具有上升性,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②说法错误,排除;所以本题的答案为D。
6.试题解析:本题属于漫画题,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把握漫画的主旨和中心。漫画说明同样塑造一个人的形象,不同的人由于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认识,B符合题意,入选; A本身正确但是不符合漫画的主旨和中心,故排除;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C表述错误,排除;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D表述错误,排除。故本题答案选B。
7.材料中提到照相机和画家的笔,都充分说明认识的发展与认识的进步有直接的关系,至于当画家画出马蹄交替移动的奔马时,有人却批评画得不像。这充分说明人们的主观世界对认识的影响更显著,无论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认识事物时,是有一定的客观标准的,因此本题选D。
8.试题解析:A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漫画揭示的主旨并不是否认事物的客观性,而是强调不同的主体站在不同的角度,得出不同的认识,故排除。B选项观点与提议不符,题中漫画仅仅是立场不同,价值判断不同,并没有做出价值的选择,故排除。C选项观点错误,着眼于全局,有助于帮助我们获得真理性的认识,但着眼于全局并不等价于真理性认识,故排除。D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漫画就是强调主体认识方法的不同导致的结果产生差异,故入选。答案:D
9.①③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水的形态改变的事例,说明物质的具体形态是多样的,认识是无限的,同时说明人为事物的联系是通过实践活动形成的,故入选。②④选项观点错误,质变并不是由事物的内部结构变化引起,其他方面变化也可能引起质变,新事物并不等于以新形式出现的事物,新事物有远大发展前景,以新形式出现的事物,并不一定有远大发展前景,故排除。答案:B
10.(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国家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提供了法律的规范和引导,体现了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实践发展永无止境,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永无止境,体现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具有无限性;必须把“纸面上的法”落实为“行动中的法”
高三政治备课组张昌盛 杨 浩 编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