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β-内酰胺类/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单用或联合大环内酯;(2)呼吸喹喏酮类;(3)二代头孢单用或联合大环内酯。
3、需人院治疗、但不必收住 ICU的患者:
(1)静脉注射二代头孢单用或联合静脉注射大环内酯;(2)静脉注射呼吸喹喏酮类 ;(3) 静脉注射β-内酰胺类/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单用或联合静脉注射大环内酯;(4)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单用或联合静脉注射大环内酯。
4、需人住ICU的重症患者: A组:无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危险因素
(1)头孢曲松、头孢噻肟联合静脉注射大环内酯; (2)静注呼吸喹喏酮类联合氨基糖苷类;(3)静注β-内酰胺类/ β-内酰胺酶抑制剂联合静脉注射大环内酯;(4)厄他培南联合静脉注射大环内酯。
B组:有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危险因素
(1)抗假单胞活性的β-内酰胺类联用静脉注射大环内酯;(2)抗假单胞活性的β-内酰胺类联用喹喏酮类;(3)静注环丙或左氧联合氨基糖苷类。
5、大环内酯类药物是否可单用治疗CAP (1)IDSA/ATS指南
门诊治疗CAP:仅推荐在既往体健且前3个月中未使用过抗生素的患者中单用大环内酯类;对于明显存在DRSP易感因素的患者,不推荐单独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
住院非ICU:推荐β内酰胺类联合大环内酯类治疗;单用大环内酯类的经验治疗仅适用于无严重疾病和没有耐药菌株感染危险的住院患者,且不习惯推荐此种单药治疗。
住院ICU :推荐β内酰胺类联合阿奇霉素治疗。
新指南:更强调对重症CAP的联合经验治疗;单用大环内酯类药物范围仅限于在门诊第一类患者中,其余均为联合大环内酯治疗。
(2)中华医学会指南
我国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耐药率普遍在60%以上,且多呈高水平耐药。怀疑为肺炎链球菌所致CAP时不宜单独应用大环内酯类;大环内酯类对非典型致病原仍有良好疗效。
仅推荐在青壮年无基础疾病患者中单用大环内酯类,其余均为与其他药物联合。 6、指南中对氟喹诺酮类的推荐—IDSA/ATS指南 (1) 门诊患者及住院患者
推荐呼吸氟喹诺酮类单药治疗:莫西沙星、吉米沙星或左氧氟沙星[750mg]。 (2)ICU患者:推荐呼吸喹诺酮类联合β内酰胺类治疗;缺乏单用氟喹诺酮类治疗重CAP的经验。
(三)静脉/口服的序贯
血流动力学稳定;病情明显好转;能口服且胃肠道功能正常;静脉转口服最好为同类药物。
(四)抗菌素疗程 1、抗菌素治疗至少5天
2、体温正常48-72小时,热退和呼吸道症状改善后3-5d停药 3、各项指标基本回复正常(见下表) 4、增加疗程对治疗意义不大
5、如果起始的抗菌治疗对后来分离的病原体抗菌作用不够,或者并发肺外感染(如脑膜炎、心内膜炎等),必须延长疗程。
6、易导致肺组织坏死的致病菌(金葡,绿脓,克雷伯菌,厌氧菌),≧2W 7、肺炎支原体,衣原体 10-14d,军团菌10-21d (五)病情平稳的标准
体温≤37.8℃;心率≤100次/分;呼吸频率≤24次/分;收缩压≥90mmHg;SaO2≥90%或PaO2≥60mmHg(空气氧);能经口进食;神志状态正常。
思考:思考青霉素中介水平耐药肺炎链球菌肺炎是否还可选择青霉素,如可以,剂量是多少?高水平耐药或存在耐药高危险因素时应选择何种抗生素?
下列关于抗菌素疗程错误的是( ) A.抗菌素治疗至少5天
B.体温正常48-72小时,热退和呼吸道症状改善后7d停药(3-5d)
C.如果起始的抗菌治疗对后来分离的病原体抗菌作用不够,或者并发肺外感染(如脑膜炎、心内膜炎等),必须延长疗程。
D.易导致肺组织坏死的致病菌(金葡,绿脓,克雷伯菌,厌氧菌),≧2W
正确答案:B
解析:
六、 无反应性肺炎的处理
(一)定义:抗菌素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不充分,即症状恶化或症状无变化。
(二)原因 1、感染因素(40%)
耐药病原体: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军团菌;少见病原体:结核分支杆菌、曲菌/ 真菌、奴卡氏菌、卡氏肺孢子菌肺炎。
2、非感染因素(15%)
新生物;肺出血;肺水肿;BOOP;嗜酸性肺炎;药物诱发浸润;血管炎。
3、病因不明 (45%) (三)对策
温馨提示:CAP是感染性疾病中首位死亡原因,临床应建立可靠诊断,全面评价病情和确定处理方针,避免经验性治疗的用药混乱,减少抗生素选择压力,防止耐药,改善预后,节约医药卫生资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