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地理(湘教)一轮复习核心素养小册子:专题三 地球上的大气
专题三 地球上的大气
概念辨析
一、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
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地球输送热量,称为太阳辐射。
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后,地面增温,以辐射的形式向大气输送热量,称为地面辐射。
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大气增温,以辐射的形式向宇宙空间和地面输送热量,称为大气辐射;射向地面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
二、高原气温比同纬度平原地区低的主要原因
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吸收的地面长波辐射少,故大气逆辐射弱,保温作用弱。
三、低压(气旋)与低压槽、高压(反气旋)与高压脊
1.低压(气旋)与低压槽
(1)低压(气旋):如果某天气系统中心气压低于四周,那么从气压角度说,该天气系统是低压,从气流角度说,该天气系统是气旋。低压(气旋)中心多阴雨天气。
(2)低压槽:从低气压中心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气压比两侧低,可能形成锋面,多阴雨天气。
2.高压(反气旋)与高压脊
(1)高压(反气旋):如果某天气系统中心气压高于四周,那么从气压角度说,该天气系统是高压;从气流角度说,该天气系统是反气旋。高压(反气旋)中心因气流下沉,难以成云致雨,故天气晴朗。
(2)高压脊:从高气压中心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气压比两侧高,因气流向两侧辐散,不可能形成锋面,天气晴朗干燥。
四、锋面气旋与热带气旋、台风(飓风)
1.锋面气旋与热带气旋
(1)锋面气旋:是含有锋面的气旋,一般分布于温带地区。锋面发育在低压槽中。 (2)热带气旋:分布于热带的低气压中心,一般不会出现低压槽,不会与锋面叠加。
2.台风(飓风)是热带气旋中最强的一级,因所处海域不同而名称各异。分布于西北太平洋上的称为台风,分布于印度洋和大西洋的称为飓风。
台风的形成过程:在温度超过26 ℃的热带或副热带海洋上,近洋面气温高→大量空气膨胀上升→近洋面气压降低→外围空气源源不断地流入补充→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流入的空气旋转起来→空气上升过程中,水汽冷却凝结,放出热量,又促使低层空气不断上升→近洋面气压下降得更低,空气旋转得更加猛烈→形成了台风。
台风的形成条件:温度高+地转偏向力。赤道附近地转偏向力小,无法形成台风。
五、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均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季风性湿润气候没有季风气候典型,也就是夏季气温可能没有季风气候高,降水也没有季风气候集中,冬季气温稍高,降水也稍多。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25°N~35°N亚欧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分布在北美洲、南美洲、澳大利亚的东岸。
六、降水年际变化、降水季节变化、降水变率
1.降水年际变化:指的是各年降水量的差异,专业上常用年降水变率来计算。
2.降水季节变化:指的是各月份降水量的差异,专业上可用季降水变率来计算。温带海洋性气候、热带雨林气候降水季节变化小,季风气候区降水季节变化大。
1 / 8
2018届高考地理(湘教)一轮复习核心素养小册子:专题三 地球上的大气
3.降水变率:用来表示降水年际变化或季节变化等,考查较多的是年降水变率,其计算方法如下:
年降水变率=|某年年降水量-多年平均降水量|/多年平均降水量。 降水变率越大,旱涝灾害频率越高。在各种气候类型中,季风气候区年降水变率最大;我国干湿地区中,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年降水变率较小,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年降水变率大。
原理方法
一、大气的运动
1.热力环流的形成
2.高空风和近地面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高空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个力作用,当二力平衡时,风向稳定、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风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三个力作用,当三力平衡时,风向稳定、与等压线斜交。
3.大气环流的形成
2 / 8
2018届高考地理(湘教)一轮复习核心素养小册子:专题三 地球上的大气
二、气候类型
1.气候成因
(1)影响气候的因素。 形成因子 对气候影响的表现 太阳辐射 (纬度位置) 大环气压 风带 低气压带控制多雨,高气压带控制干燥;西风带控制多雨,信风和极地东风控制干燥;海风控制多雨,陆风(离岸风)控制少雨;风从低纬吹向高纬增温,反之降温 气温从低纬到高纬递减 气 带、 流 季风 夏季风控制高温多雨,冬季风控制低温少雨 下垫 面 海陆 分布 沿海地区气温年较差小,降水较多;内陆地区气温年较差大,降水少 地形 山地、高原较同纬度平原气温低,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山地迎风坡比背风坡降水多 洋流 暖流使沿岸气温增高,降水增多;寒流使沿岸气温降低,降水减少
(2)不同气候类型降水的季节分配及其原因。 雨型 气候类型 年雨型 冬雨型 热带雨林气候 形成原因 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 终年受西风带控制 地中海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受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受季风环流影响,夏季风从海洋带来湿润气流 夏雨型 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少雨型 温带大陆性气候 深居内陆,受海洋影响小 热带沙漠气候 极地气候 终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终年受极地高气压带或极地东风带控制 2.气候类型的判断
气候类型的判断主要根据气温和降水两大气候要素的特征来进行。具体判断时一般遵循“以温定球、以温定带、以水定型”的步骤。
3 / 8
2018届高考地理(湘教)一轮复习核心素养小册子:专题三 地球上的大气
(1)根据气温确定南北半球。
根据最热月或最冷月以及年气温曲线的形态可以确定南北半球。
气温最高月 7—8月 1—2月 气温最低月 1—2月 7—8月 年气温曲线形状 峰型(上凸) 谷型(下凹) 结 论 北半球 南半球
(2)根据气温和降水判断气候类型 以“温”定“带” 最冷月 最热月均均温 温 热量带 以“水”定“型” 全年降水分配 气候类型 热带雨林气年雨型,各月降水量均在100毫米以上 候 夏雨型,年降水量750~1 000毫米 — 热带 夏雨型,年降水量1 500毫米以上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15 ℃ 少雨型,年降水量250毫米以下
续 表
以“温”定“带” 最冷月 最热月均温 均温 最热月均温大于25 ℃ 热量带 亚热带 以“水”定“型” 全年降水分配 气候类型 冬雨型,年降水量300~1 000毫米 地中海气候 夏雨型,年降水量800~1 600毫米 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 0~ 15 ℃ 最热月均温10~20 ℃ 温带 年雨型,各月降水均在50毫米左右 温带海洋性气候 最热月均温20 ℃以上 温带 夏雨型,年降水量400~800毫米 少雨型,年降水量400毫米以下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亚寒<0 ℃ 最热月均温10~20 ℃ 带 最热月均温10 ℃以下 年降水量250~500毫米,集中夏季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寒带 少雨型,年降水量200~300毫米 极地气候 三、天气系统与天气
1.天气系统与天气变化
气压场 低压(气旋)、
天气特征
气流上升,多阴雨天气
4 / 8
2018届高考地理(湘教)一轮复习核心素养小册子:专题三 地球上的大气
低压槽 高压(反气 旋)、高压气流下沉,多天气晴朗 脊 冷锋 过境前:晴暖天气(暖气团控制);过境时:降温、刮风、阴天、下雨;过境后: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冷气团控制)。雨区范围小,主要在锋后;降水强度大,历时短 过境前:晴冷天气(冷气团控制);过境时:阴雨天气,多连续性降水或雾;过境后:气温升高,气压下降,天气转晴(暖气团控制)。雨区范围大,主要在锋前;降水强度小,历时长 暖锋 准静止锋 降水强度小,阴雨连绵
2.我国典型的天气现象 典型 天气 时间 地 区 成 因 华北地区 我国北方 3—5月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雨季尚未到达;农业用水量大 地面沙尘物质充足;大风(冷锋等过境);不稳定的空气状态 天气特征 春旱 春季 沙尘暴 冬春季 干旱少雨 大风降温,空气混浊
续 表
典型 天气 梅雨 伏旱 台风 夏初 江淮流域 长江中 下游 东南沿海 江淮准静止锋 阴雨连绵 时间 地 区 成 因 天气特征 盛夏 反气旋(西太平洋副高)控制 炎热干燥 夏秋 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洋面上强烈发展的热带气旋 狂风、暴雨和风暴潮 寒冬半全国大来自蒙古、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迅速南下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大风、霜冻、雨雪;春季在西北和华北地潮 年 贵阳 冬季北方来的弱冷气团遇到云贵高原阻挡形成昆明准静止锋,昆明位于暖气团一侧,多晴暖天气;贵阳受锋面控制,多冷湿冬雨 天气 部 剧烈降温(冷锋过境) 区易引发沙尘天气
一图胜千言
一、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
5 /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