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戏》教学中的质疑---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所疑,才有所思,才有所得。善问的学生往往思路敏捷,思考问题深刻,能在思考中提高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能得出新鲜深刻的结论。基于语文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是重要的。我在《社戏》教学中师生合作,从多角度的审视文本,结果发现这是“一出好戏”。
《社戏》教学中师生合作探究了这样几个问题: 1、课文讲了怎样的故事?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社戏》一课记叙了“我”和小伙伴们去赵庄看社戏的过程。课文从平桥村是我的乐土,写到去赵庄看社戏的整个过程,其间,重点描写了“看社戏前的波折”、“夜航去看社戏途中”、“看社戏后归航偷豆”。对于第二个问题的回答我们则放到了后面。
2、在教学中,笔者和学生一起赏析了小说中“我”回乡下生活的片段。当时,“我”和小伙伴是一起钓虾的,但钓虾回来后,文中写道:“这虾照例是归我吃的”,其中“照例”一词看似用得不准确。因为既然大家一起钓到了一大碗虾,那“照例”应该是小伙伴们一起吃的。但文中却说“照例”是归我吃的。但这一不合常理的“照例”,却恰恰表现出了平桥村人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也表现出平桥村孩子的懂事、谦让、朴素农村孩子的
优秀品格。
3、在看社戏前的波折中,当“我”知道自己不能去看戏时,文中写道:“总之,是完了。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戏已经开场了”这里,有学生提到,这里出现了三个“了”字,有没有什么含义。笔者觉得,这确实是一处非常奇特的语言现象,于是,笔者通过让学生重音朗读三个“了”字,学生明显感觉到,这“了”字表达着丰富的情感。这里三个“了”字,既能传达出我非常想看戏却无法看的无奈、遗憾之情;又能传达出对朋友都去看戏而不带上“我”的羡慕、责怪之情;还能传达出我急切想到戏场的渴望、焦躁之情。
4、至于“深夜归航”部分的景物描写又怎样呢?为什么说“航船”像条“大白鱼”呢?
从赵庄回平桥村途中的描写带有童话色彩,如“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烘托出了孩子们看社戏安全归来的愉快场景。
5、文中,小伙伴们在偷罗汉豆时,双喜和阿发在偷豆前都有一个动作。请看原文:“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哪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在岸上说。”此时,“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
这里,鲁迅写到了双喜和阿发两个人的跳,但这两个人跳的动作是有细微区别的,双喜是先跳后说,而阿发是一边跳一边说。这一细微的动作,其实透露着两个少年不同的性格特点。双喜做
事有前有后,瞻前顾后。这充分显示出了他做事沉稳、周到,性格谨慎细心。即使在慌乱的偷豆过程中,他也不失自己老成的处事方式。而阿发则显得有些急躁、憨厚、淳朴、简单。
6、在32和34自然段,鲁迅两次写到六一公公在船上的细节。第一处在六一公公与双喜见面说话时,文中写到:“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此时,六一公公是“棹”着小船,也就是划着船和双喜说的。而在34自然六一公公和“我”见面说话时,他是“停”了楫说的,也就是停下手中的桨说的。这里一“棹”一“停”,看似两个简单的划船动作,传达的却是丰富的肢体语言。一方面,之所以六一公公要停楫和我说话,说明他待客非常周到、有礼数。同时,他之所以和双喜划着船说,那是因为他和双喜之间关系更亲密,乡邻之间关系很融洽很和睦,就如一家人一样。简单的一个动词不但让我们看到了六一公公的热情好客,还看到了平桥村乡邻间的和谐、友善与浓浓的人情味。
7、在这次教学《社戏》时,有学生发现在偷罗汉豆的情节中,阿发说的一句话有问题。当阿发往来摸了一回罗汉豆后,他说到:“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这里阿发本来应该这样说:“偷我家的罢,我家的大得多呢。”但鲁迅却没有这样写。我们该如何理解呢?
在探讨中,笔者问学生,这里的“我们”究竟包含了哪些人?有学生说,这里的我们包含了阿发,还包含了双喜,以及其他一
起偷逗的小伙伴。于是笔者再次追问,那既然这豆是阿发家的,为什么阿发要说这豆是“我们”的呢?
学生讨论后说,因为此时,阿发已经把身边的小伙伴看成是自己一家人了。在阿发心里,此时这豆已经不是他家私有的,而是大家公有的了。这豆不仅是阿发家的,还是双喜家的,迅哥家的,所有偷豆小伙伴家的。笔者赞叹到:“是呀,把自己家私有的豆拿出来让小伙伴一起公共来分享。这正是阿发那种乡村小孩天真、可爱、淳朴、无私无意间最生动的体现。”
8、在33自然段,当六一公公发现我们偷逗时,双喜说到:“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这里“我们”一次的用法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请客”,这里的“我们”不仅包括双喜阿发等,还可以包括六一公公。双喜之所以说“我们请客”,而不说“我请客”,“阿发请客”,是因为在双喜心里觉得,迅哥既然是城里来的贵客,而且平桥村只要是有客人,几乎就是全村的客,那么六一公公当然要请迅哥吃豆。那既然六一公公要请迅哥吃豆,我们一起去摘豆就不算偷了,即使是偷,也是应该的了,最后他们不偷别人的豆,而偷六一公公的豆,还是给六一公公请客面子呢。可见,这里一个“我们”把双喜的那种机敏智慧的小鬼形象展露无遗了。
9、文中讲到六一公公问“我”看戏吃豆时写道:“‘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我点一点头,说道:‘好。’”‘豆可中吃呢?’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