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一调查,填写率100%,回收率100%,有效率98%。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了问题,就此我们提出了部分解决方法。 1 川农在校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程度 了解程度 比较了解 一般 不了解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大三和大四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程度明显上升,大二持平,而大一的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不太了解的占有大多数,占82%。而在我们的调查中有18.34%的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不太了解,其余都为了解一般或比较了解。由表可以看出,大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明显较大二大三明显,原因就是他们很多人上过党课学习,还有就是明确了自己入党动机以及工作趋向。
通过调查我们得知,大学生平时都不怎么爱看马克思主义相关的书籍,也不会主动了解马克思主义,所以才进入大学的同学都不太了解。而到大二大三,学校开设了相关课程和一些社团活动加大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使得大多数学生学习到了马哲思想,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以及理解。但是为什么还有很多同学对其不了解呢?
于是我们不得不反思了,了解马克思主义是入党服务社会的前提,国家以及各大高校都应该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的宣传,加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兴趣。我们小组建议学校可以通过贴标语、图画和演讲等简单易懂的方式去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
2 川农在校大学生有无信仰以及是否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信仰
是否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
是 无信仰 其他信仰
人数 74 13 33
大一 5 13 10
大二 11 10 6
大三 19 10 4
大四 21 9 2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流是积极的。但是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一些大学生存在着共产主义理想淡薄,信仰多元化的倾向,占有27.5%的比重。《法苑珠林》卷九四:“生无信仰心,恒被他笑具”,但是仍有10.84%人没有信仰。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没有说服力,太空洞了”,而有的学生感到“说不清楚”。
信仰很重要,但大学生的信仰不再局限于马克思主义了,因一些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不了解,和更多的人追求了物质生活,忽略了精神家园的建设,使得中国出现了信仰危机以及多元信息、文化和思想的冲击。由于各种原因它成不了大学生的第一信仰。
但是,作为未来社会接班人的大学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自己坚定的政治立场以及政治信仰,才能迎接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粉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破坏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壮大的图谋。
3 对马克思主义发展前景的态度
态度 充满信心 比较有信心
一般
当谈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前景时,5.8%的学生充满信心,38.4%的学生表示对其前途比较有信心,55.8%的学生表示态度一般,好在没有人表示对其前途不看好,可见总体上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还是抱有希望的。但是中国还应该加大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
4 出现马克思信仰危机以及意识不够高的原因
1 从主观上面说
一些学生对自己的专业学习抓得较紧,而不注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政治理论的学习,以至于在实际生活中丧失了辨别和抵御错误思想的能力。如调研中发现,现在许多学生把就业和考研作为自己学习的主要动力,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对自己的帮助不大,没有什么用处。诸如此类的认识,极大阻碍了青年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提高和理论思维的培养。
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从小就养成以我为中心的心理,因此不可避免地养成一种狂妄自大、自信心十足的性格。同时又有很强的自我意识,要求别人以成人看待他们,以成年人自居,对任何事物都倾向于持批评态度,行动上具有很强的反抗性,易于偏激,
人数 7 46 67
缺乏克制,往往产生很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他们宣扬个性解放,不愿受到外来因素的束缚。这部分学生放松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加之高校内部改革步伐加快,超过了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造成他们价值观的混乱。社会上流行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给大学生带来极大,无法改变。关于金钱和前途的灌输,已经形成无法改变的记忆。
2.从客观方面说,有以下这几个原因:
A. 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对青年学生理想信念的负面影响。如发展市场经济中所遇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社会贫富差距问题、腐败现象和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等,使一些青年学生对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信念发生动摇,信仰迷失。 B. 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队伍师资力量和理论水平与形势和任务的发展不适应;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队伍相对来说受到的重视不够。民间舆论往往把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看作“万金油”,甚至认为是专业能力不行的才去教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给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工作者在评职称、晋级晋职,对外交流等方面,客观上存在着受“歧视”的现象,机会往往不如其他专业课教师。 C.相关的教育管理机制不到位。多年来,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各大专院校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近年来尤其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教学、学习都作了明确规定,建立了一些规章制度。除了明确规定的课程考试之外,其他形式的理论学习得不到落实。教学、学习目标不够明确。相关的教学和学习工作计划虽有提及,但是具体任务、工作目标、考核标准等都相对模糊。由于过去我们在开展信仰教育中的悬空化,导致部分学生厌恶信仰教育,只重视个人物质生活利益的追求,他们不谈理想,不要信仰,更谈不上为祖国献身,他们奉行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处事原则,他们有难不帮,见死不救,把见义勇为视为傻子,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刺激下,世俗化心态使部分学生变得自私,他们崇尚金钱主义和享乐主义,根本谈不上什么为祖国做贡献的伟大理想,这种世俗化倾向已经严重侵蚀了大学生的思想。
七.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几点建议
1.本次调查也显示,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学习和了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最重要途径。应进一步发挥第一课堂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用好这一阵地。还必须通过“第二课堂”——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来实现。搞好第二课堂教学,可以开拓学生视野,锻炼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和思想水平。
2.力求使教学内容具有针对性。调查显示,不同系、不同专业的学生,就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于个人成长、艺术创作、论文写作等方面的作用有显著的区别;研究生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知晓度及花费的学习时间均高于本科生和大专生。显然,要搞好文艺院
校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教学,按不同的学历层次和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编写出专用教材是艺术院校推进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教育的必要手段。
3.认真抓好基础理论教材建设工作。现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材仍然存在着以下问题。其一,一些教材过于重视自身内容的全面和形式上的完美,难免导致求大、求全的形式主义倾向;其二,有的教材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我们党据以制定的种种现行政策混同,而且在内容安排上,政策内容讲得偏多;其三,有的教材中,理论内容本身和编写者对理论内容的理解、阐释的区别不明显。互联网作为人们相互交流与交往的一个新兴平台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推动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充分利用这一重要平台,促进当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传播。加大互联网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实现自主的技术品牌,开发新的远程教育方式,适当地保持远程教育的公益性,扩大网络覆盖的深度和广度,推动传统宣传途径的现代化。
作为一名当代的大学生,我们什么时候都不能放松,不能松懈,我国未来社会主义事业能否顺利健康地发展,与当代中国大学生能否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有直接的联系。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我们作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肩负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只有始终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并以它作为我们行为处事的准则,我们才能有更好的发展,有更好的未来。任何社会,任何人都需要一种精神支柱。一个没有精神支柱,仅为一己私利的人,不可能有持久不竭的创造动力。处在变革时期的大学生,将是创造新时代的主力军,重建大学生的精神家园,不仅是大学生成才的需要,更是社会安宁与发展的需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