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无预习,课后零作业”教学模式下的中学课
堂 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四合中学 梅元国
摘要:《“课前无预习,课后零作业”教学模式下的理科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本课题于2015年9月5日通过专家论证,开始立项研究,到目前进行中期报告为止历时10个月。其间,在课题研究的理论层面上,本课题初步形成了“课前无预习,课后零作业”教学模式下的理科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理论体系,对“课前无预习,课后零作业”教学模式的应用背景,操作方略,实践意义和效果,对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和外延、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等方面作了理性的思考;在课题研究的实践层面上,初步形成了高中生物各课型下的课堂有效教学的操作方略。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均较好的完成了课题研究的中期目标。
关键词:课前无预习 课后零作业 理科 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课题简介
1.课题提出的背景 (1)国家教育改革背景
国家“十二五”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要以学生为主体,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建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国家新课程改革涉及到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内容的更新、课程资源的开发、教学实施的变革等,过去熟悉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被打破了,衡量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也发生了质的变化。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掌握新的教学内容与方法,适应新的教学评价方式。 (2)中考方案背景
省教育厅曾发文要求各地切实减轻中学生的负担,尤其是课后的作业负担,所以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是每个学校应该努力做到的,也是我们每位教师真正关爱学生的直接表现。在当今中考模式下,更大程度减轻学生课后的负担,更好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值得研究的东西,也是顺应当前教育改革潮流的。 (3)学校教育教学背景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校举行了多届有效教学论坛,新的教学理念逐渐被我校教师接受,越来越多的教师主动学习和实践新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新的教学方法,但目前关于新课程理念和实施中的问题研究不够深入以及现有高考制度的压力下,教师对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停留在表面,对于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也只停留在口头,传统被动单一的灌输式授课形式在教学中仍居主导地位。对于我校生物课堂教学来说,还存在着这样的问题: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流于表面,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过度强调知识目标,弱化甚至忽视能力目标和情感、价值观目标;教学方法盲目崇尚新异,片面追求课堂上气氛“活跃”形式“热闹”,但学习效率低下;没有明确科学的生物教学评价机制。我校学生的学习及作业现状:学生每天面对着各科很多的作业,相比较而言,哪科老师要求的比较严就先忙哪科,哪科更喜欢做一点就先写哪科,写不完的就抄,时间长了,个别作业就偷懒不写。大批量作业下很多同学成绩并不见明显提高,学习状态亦无有效改善。 2.课题所要解决的问题
(1)通过“课前无预习”,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兴趣性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通过“课后零作业”,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效率,解决学生抄作业的问题。
(3)通过“课前无预习,课后零作业”,探索不同课型的课堂教学新模式,提高课堂教学的 有效性。
(4)通过“课前无预习,课后零作业”,既能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又能使学生快乐的学习,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3.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通过实践、思考、总结梳理出生物“课前无预习和课后零作业”教学中的做法,具体达到如下目标:
(1)研究我校学生学习生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建立和谐的师生教与学的关系,为尝试“课前无预习,课后零作业”教学模式打下基础。 (2)构建教师课堂有效教学模式,形成高中生物常见课型的实施策略。 (3)通过对有效课堂教学案例的研究,实施具有可行性、操作性的实践方案,以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
(4)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有效学习和教师的有效授课方式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及评价体系; 形成对高中生物课堂进行有效教学指导的具体策略。
4.课题研究内容
(1)将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研究作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有利于教师进行“生本教学”,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师生共同成长。
(2)通过“无预习”、“零作业”,打破了传统通过布置大量作业、反复操练、进行“题海战术”来提高教学质量而不顾学生感受的填鸭式教学,有利于教师转而主动探索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还将有力地促进素质教育的进行和学生的全面发展。
(3)把不同教学方法引入不同生物课型进行研究,可以找到适合学生学情,适合教师教情的课型教学案例,将为教育主管部门、学校推进有效教学相关决策提供参考,为广大一线教育工作者提供实际操作经验与借鉴。
(4)把课堂教学有效性从教学有效性中独立出来进行研究,有利于建立科学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5.课题核心概念及界定
(1)课前无预习,课后零作业:“课前无预习”顾名思义就是上新课前学生不需要进行任何的预习,教师不布置任何的前置性作业。所谓“课后零作业”就是指平时(周一到周五)周六周日,节假日教师都不布置任何的作业。
(2)教学有效性:教学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教学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含义:一是有效果,二是有效率,三是有效益。有效益是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及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以及吻合程度的评价,“是否吻合”是教学效益质的规定,“吻合程度”是对教学效益量的把握。教学有效性的途径有两个:一为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二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3)课堂教学有效性:教学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在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核心就是课堂教学的效益,主要是指通过教师一段时间的课堂教学之后,学生获得了具体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课堂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看教师有没有完成教学任务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辛苦不辛苦,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收获,即使教师付出再多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4)教学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它具有技能特性,又具有框架特点,在内容构成上具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指影响教学处理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倾向;第二层次是对达到特定目标的教学方式的一般性规则的认识;第
三层次是具体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按教学活动的进程可把教学分成准备、实施与评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一系列的策略。
二、研究过程
1.课题研究的进展及历程
目前课题研究进入第三阶段,具体所要经历的阶段如下 第一阶段:课题前期准备及申报阶段
时间为2010年9月至2011年9月,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确立研究方向,对课题方案的调研论证。具体工作为:调查学生有作业与无作业情况下的学习现状并分析原因,调查教师在不同教学方式下学生课堂学习的效果,调查在学生不同学习方式下的课堂学习效果。为进行课题研究提供实践依据。进而收集整理有关资料,研讨、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完成课题研究申报表初步论证,并完成申报工作。 第二阶段:课题初步研究阶段
时间为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开展个案研究与行动研究。具体工作为:对初中各班进行对比研究,形成部分班级的案例研究资料,整理学生对本课题实施情况的评价资料,创立复习课、讲评课、实验课的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提炼初步研究成果,形成相关的论文和调查报告。 第三阶段:课题整体研究阶段
时间为2012年9月至2013年12月,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对子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和验证性研究。具体工作为:对高一年级学生学习生物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进行调查,并对教师课堂教学有效性进行对照研究,形成部分班级的案例研究资料,创立新授课的课堂有效教学的实施策略,形成课堂有效教学的评价策略,形成相关的论文和调查报告,完成中期研究报告,接受中期评估验收,并进一步调整研究方向和改进研究过程。 第四阶段:课题研究结题阶段
时间为:2015年9月至2016年6月,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全面总结,全面推出研究成果,接受全面评估和鉴定,具体工作为:各子课题完成研究报告和总课题结题报告,接受评估和鉴定,形成课题论文集,教案集等成果资料。并做一定范围的推广普及工作。 2.课题研究主要采取的举措
在研究过程中为了确保研究的顺利有序进行,按照课题研究方案采取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列举如下: (1)理论学习和研讨交流
为了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方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