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末总结提升
一、离子共存的解题策略
1.中学化学中常见的有颜色的离子:MnO4(紫色)、Cu(蓝色)、Fe(棕黄色)、Fe(浅绿色)。“透明溶液”意味着无难溶物和微溶物,并不意味着溶液无色。
2.常见的表示溶液呈酸性的表述:pH=1的溶液(常温下);使pH试纸变红的溶液;使甲基橙呈红色的溶液;与镁粉反应放出氢气的溶液;c(OH)=1×10
-
-14
-
2+
3+
2+
mol·L的溶液。
-1
3.常见的表示溶液呈碱性的表述:pH=14的溶液(常温下);使pH试纸变蓝的溶液;使酚酞试液变红的溶液;c(H)=1×10L的溶液。
4.常见的表示溶液可能呈酸性也可能呈碱性的表述:与铝粉反应放出氢气的溶液;由水电离出来的c(OH)=1×10
-
--
-12
-1
+
-14
mol·
mol·L的溶液(常温下);与NH4HCO3反应能产生气体的溶液。
2+
2-
-1
5.MnO4、NO3等在酸性条件下具有强氧化性,与还原性离子(如:Fe、SO3等)不能共存。
(2019·湘赣十四校联考)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
①酸性溶液中:Na、ClO、SO4、I ②无色溶液中:K、Na、MnO4、SO4 ③碱性溶液中:Cl、CO3、SO4、K、AlO2 ④中性溶液中:Fe、K、Cl、SO4 ⑤由水电离出的c(OH)=1×10Ba、Cl、Br
⑥与铝粉反应放出H2的无色溶液中:NO3、Al、Na、SO4 A.③⑤ C.①②④
-
-
-
3+
+
2-
2+
-
-
-
-13
3+
+
-
2-
-
2-
2-
+
-
+
+
-
2-
+
-
2-
-
mol·L的溶液中:Na、
-1+
B.③④ D.⑤⑥
解析:①酸性溶液中ClO与I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不能大量共存,故错误;②无色溶液中不存在紫色MnO4,故错误;③碱性溶液中该组离子之间不反应,能够大量共存,故正确;④Fe在溶液中水解使溶液呈酸性,中性溶液中不可能存在Fe,故错误;⑤由水电离出的
-1c(OH-)=1×10-13 mol·L的溶液既可能是酸溶液也可能是碱溶液,无论是酸溶液还是碱溶液
3+
3+
-
该组离子之间不反应,能够大量共存,故正确;⑥与铝粉反应放出H2的无色溶液酸溶液也可能是碱溶液,酸溶液中若存在NO3,不可能生成氢气,碱溶液中Al会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则该组离子一定不能大量共存,故错误;正确的为③⑤,故选A。
答案:A
二、离子推断的解题策略
1.互斥性原则。当利用题给实验现象判断出一定有某种离子存在时,应立即运用已有
-
3+
的知识,将不能与之共存的离子排除掉,从而判断出一定没有哪种离子。
2.电中性原则。任何溶液中,阴、阳离子所带电荷总数是相等的,即溶液呈电中性。这个隐含条件往往不被注意,从而造成在离子推断中漏选或错选。如题中各种阳离子一一被排除后,根据电中性的特点,最后剩余的那种阳离子肯定有;反之亦然。
3.进出性原则。在进行离子检验时,往往要加入试剂,这样就会引入新的离子,原溶液中是否存在该种离子就无法判断,如加入过量BaCl2溶液时,过量的离子(Ba、Cl)将对原溶液中是否有Ba或Cl的判断产生干扰;还会有一些离子随实验过程中的变化而消失(如原溶液中的AlO2在酸过量时转化为Al),可能对后续的检验造成影响。
(2019·莱芜调研)在化学研究中,往往可以通过观察现象认识物质变化的情况。
请分析以下一组有现象变化的化学反应,请回答下列问题:
实验 试剂及操作 试管 饱和Na2SiO3溶液(含2滴酚酞) 0.1 mol·L AlCl3溶液 0.1 mol·L Fe(NO3)2溶液 新制饱和氯水 -1-1-
3+
2+
-
2+
-
滴管 现象 Ⅰ.红色溶液中出现胶状沉淀 Ⅱ.加碱时________;加酸时产生白色沉淀,又逐渐溶解至消失 Ⅲ.加碱时________;加酸后得棕黄色溶液 Ⅳ.加碱时溶液变为无色;加酸后______ 先滴加1.0 mL 0.5 mol·L NaOH溶液;再滴加1.5 mL 1.0 mol·L H2SO4溶液 -1-1(1)用离子方程式解释现象Ⅰ中出现胶状沉淀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Ⅱ中加碱时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现象说明溶液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Ⅲ中加碱时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Ⅳ中加酸时出现的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离子方程式解释产生此现象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滴加试剂顺序的变化会影响溶液中的现象和发生的反应。请继续分析以下实验。 实验 试剂及操作 试管 滴管 现象 0.1 mol·L Fe(NO3)2溶液 -1先滴加1.5 mL 1.0 mol·L H2SO4-1-1Ⅴ.加酸时溶液无明溶液;再滴加1.0 mL 0.5 mol·L 显现象;加碱后溶液NaOH溶液 依然没有明显变化 ①探究加酸时Fe(NO3)2溶液中是否发生了反应:向1.0 mL 0.1 mol·L Fe(NO3)2溶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中含Fe,证明加酸时溶液中发生了反应。(请将上述操作补充完整)
②推测溶液中产生Fe的可能原因有两种: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2)Ⅱ中加碱时生成白色沉淀氢氧化铝,在过量氢氧化钠作用下氢氧化铝溶解,现象是产生白色沉淀,又逐渐溶解直至消失,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Al+3OH===Al(OH)3↓、Al(OH)3+OH===AlO2+2H2O。(3)Ⅲ中加碱时生成氢氧化亚铁,氢氧化亚铁迅速被氧化为氢氧化铁,现象是生成白色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4)Ⅳ中加酸时出现的现象是无色溶液变为浅黄绿色,这是因为ClO+Cl+2H===Cl2↑+H2O。(5)①探究加酸时Fe(NO3)2溶液中是否发生了反应:向1.0 mL 0.1 mol·L Fe(NO3)2溶液中滴加KSCN溶液,没有明显现象,再向其中滴加1.5 mL 1.0 mol·L H2SO4溶液,如果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中含Fe,证明加酸时溶液中发生了反应。②推测溶液中产生Fe的可能原因有两种:a.酸性条件下,溶液中的Fe被NO3氧化;b.溶液中的Fe被空气中的O2氧化。
答案:(1)2H+SiO3===H2SiO3↓
(2)出现白色沉淀,又逐渐溶解直至消失 Al+3OH===Al(OH)3↓、Al(OH)3+OH===AlO2+2H2O
(3)生成白色沉淀,迅速变成灰绿色,最后变成红褐色 (4)无色溶液变为浅黄绿色 ClO+Cl+2H===Cl2↑+H2O
(5)①滴加KSCN溶液,没有明显现象,再向其中滴加1.5 mL 1.0 mol·L H2SO4溶液 ②酸性条件下,溶液中的Fe被NO3氧化 溶液中的Fe被空气中的O2氧化
三、守恒法的解题策略
2+
-
2+
-1
-
-
+
-
3+
-
-
+
2-
2+
-
2+
3+
-1
3+
-1
-
-
+
-
-
3+
-
3+
3+
-11.守恒法的特点。守恒法是抓住有关变化的始态和终态,忽略中间过程,利用其中的某种不变量建立关系式,从而简化解题过程。特别是对于多步连续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只要中间各步反应过程中电子没有损耗,可直接找出起始物和最终产物,略去中间产物,建立二者之间的守恒关系,迅速求解。
2.守恒法解题的步骤。
(1)找出氧化剂、还原剂及相应的还原产物和氧化产物。
(2)找准一个原子或离子得失电子数目(注意化学式中粒子的个数)。
(3)根据题中物质的物质的量和得失电子守恒列出关系式:n(氧化剂)×变价原子个数×化合价变化值(高价-低价的绝对值)=n(还原剂)×变价原子个数×化合价变化值(高价-低价的绝对值)。
(2019·温州模拟)将一定量的Cl2通入一定浓度的苛性钾溶液中,两者恰好完全
反应(已知反应过程放热),生成物中有三种含氯元素的离子,其中ClO和ClO3两种离子的物质的量(n)与反应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
A.苛性钾溶液中KOH的物质的量是0.09 mol B.ClO3的生成是由Cl2的量的多少决定的 C.在酸性条件下ClO和ClO3反应可生成Cl2 D.反应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是0.21 mol
解析:Cl2与KOH溶液反应生成的ClO、ClO3中氯元素的化合价都升高,则一定还生成元素化合价降低的Cl,在反应开始时,发生反应Cl2+2KOH===KCl+KClO+H2O,该反应是放热反应,放出的热量使溶液的温度升高,这时发生反应3Cl2+6KOH===5KCl+KClO3+3H2O,当反应进行完全时,根据图象中离子的物质的量关系可知反应的总化学方程式是5Cl2+10KOH===7KCl+2KClO+KClO3+5H2O。A项,根据图象可知,反应产生n(KClO)=0.06 mol,
-
-
-
-
-
-
n(KClO3)=0.03 mol,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守恒知n(KCl)=0.06 mol×1+0.03 mol
×5=0.21 mol,根据反应前后钾元素守恒知n(KOH)=n(KCl)+n(KClO)+n(KClO3)=0.21 mol+0.06 mol+0.03 mol=0.30 mol,错误;B项,ClO3的生成是由Cl2与KOH反应放出的热量使溶液温度升高引起的,与Cl2的量的多少无关,错误;C项,Cl2中Cl元素的化合价为0,由于ClO和ClO3中Cl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1、+5,因此二者不能反应生成Cl2,错误;D项,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守恒可知,反应中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是0.21 mol,正确。
答案:D
-
-
-
1.(2019·临沂统考)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无色透明溶液:Al、NH4、Cl、S B.中性溶液:Al、Fe、SO4、NO3 C.
=1×10
c(OH)
-
-1
3+
3+
2-
-
3+
+
-
2-
KW
-13
mol·L的溶液:Na、K、SiO3、CO3
2+
2+
2-
-
-1++2-2-
D.0.1 mol·L的NaClO溶液:Mg、Fe、SO4、SCN
解析:Al与S能发生相互促进的水解反应而不能大量共存,A项错误;Al、Fe水解使溶液呈酸性,B项错误;
2-
3+
2-
3+
3+
=1×10
c(OH)
--
2+
KW
-13
mol·L的溶液pH为13,Na、K、SiO3、
3+
-1++2-
CO3能大量共存,C项正确;ClO会将Fe氧化为Fe,D项错误。
答案:C
2.(2019·株洲质检)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指定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 ) A.能使石蕊显红色的溶液:K、Mg、HCO3、SO4 B.水电离出来的c(H)=10
+
-13+
2+
-
2-
mol·L的溶液:NH4、Fe、NO3、Cl
-1+2+--
c(H+)12+3+-2-
C.=10的溶液:K、Fe、Cl、SO4 -
c(OH)
D.加入铝片能放出H2的溶液:Na、CH3COO、Cu、SO4
解析:能使石蕊显红色的溶液呈酸性,HCO3不能大量存在,A错误;水电离出来的c(H)=10
-3
-13
-
+
+
-
2+
2-
mol·L的溶液可能呈强酸性或强碱性,酸性条件下NO3将Fe氧化为Fe,Fe和
+4
2+
-1-2+3+2+
c(H+)12
NO(H)不能大量共存,碱性条件下NH、Fe不能大量存在,B错误;=10的溶液-
c(OH)
+
呈酸性,K、Fe、Cl、SO4互不反应,能大量共存,C正确;加入铝片能放出H2的溶液可能呈酸性或强碱性,酸性条件下CH3COO与H反应生成弱电解质CH3COOH,碱性条件下Cu与OH反应生成沉淀Cu(OH)2,不能大量共存,D错误。
答案:C
3.大气中SO2和NOx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某地酸雨中可能含有下列离子:Na、Mg
+
+
-
2-
2-
-
-
+
2
-
+
2+
-
+3+-2-
、NH4、Cl、SO3、SO4、NO3和NO2等。某研究小组取该地一定量的酸雨,浓缩后将所得试
液分成4份,进行如下实验:第一份酸化后滴加适量的淀粉-KI溶液,呈蓝色;第二份滴加用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析出;第三份滴加NaOH溶液,加热,产生的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第四份加入硝酸酸化的AgNO3溶液,有沉淀产生,静置,在上层清液中滴加酸性KMnO4溶液,不褪色。已知:Ksp(Ag2SO4)=1.20×10。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酸雨中肯定存在的离子有________;肯定不存在的离子有________,说明其不存在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写出试液中滴加淀粉-KI溶液所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