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倒液体 B.
量取5.0mL液体
C.
点燃酒精灯 D.
滴加液体试剂
【考点】液体药品的取用;测量容器-量筒;加热器皿-酒精灯. 【专题】化学学习中的实验思想;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A、根据倾倒液体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量筒的选择原则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取用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量筒量液时要注意量程的选择,应选择略大于量取液体体积的量程,选取的量程太大,会因刻度不精确而使量取的液体体积不准确,选取的量程太小,多次称量会有误差.所以,量取5.0mL液体应该选择10mL的量筒,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禁止用一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试剂时,胶头滴管要垂悬在试管上方,不能伸入试管内,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6.对下列成语或俗语的有关化学原理解释不合理的是( ) A.墙里开花墙外香﹣﹣分子在不断运动 B.火上浇油﹣﹣隔绝空气
C.真金不怕火炼﹣﹣金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D.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金刚石硬度很大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金属的化学性质;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化学与能源;微观和宏观相互转化思想;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A、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B、火上浇油,意思是添加可燃物,进行分析判断.
C、真金不怕火炼的意思是金在高温条件下也不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墙里开花墙外香,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花香,故选项解释正确.
B、火上浇油,意思是添加可燃物,使燃烧更旺,不是隔绝空气,故选项解释错误.
C、真金不怕火炼的意思是金在高温条件下也不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说明化学性质不活泼,故选项解释正确.
D、瓷器的硬度很高,要想在瓷器的上面打眼、修复,需要使用比瓷器硬度更高的材料;金刚石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可以用来修复瓷器等,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金属的化学性质、常见碳单质的化学性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7.下列选项符合图示从属关系的是( ) A B C D X 氧化铜 石灰石 化合反应 钛 Y 化合物 纯净物 氧化反应 合金
A.A B.B C.C D.D
【考点】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合金与合金的性质;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化合反应及其应用;氧化反应.
【专题】化学物质的分类思想;物质的分类.
【分析】A.根据化合物的定义考虑;B.根据纯净物的分类来分析;C.据化合和氧化反应的定义和相互关系判断;D.根据合金的特点考虑
【解答】解:A.氧化铜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A正确;
B.纯净物包括单质与化合物,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还含有其它杂质,属于混合物,故B错误; C.氧化反应是指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但它不是四大基本反应类型之一,故C错误; D.合金属于混合物,钛属于纯净物,属于并列关系,故D错.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各物质之间的关系,知道从图中看出X和Y属于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8.镓(Ga)是灰蓝色或银白色的金属,主要用于电子工业和通讯领域,是制取各种镓化合物半导体的原料.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提供的镓元素的部分信息及镓原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10
A.镓原子核外共有31个电子,最外层有3个电子 B.镓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72,原子核内质子数为31 C.氧化镓的化学式为Ca2O3,其中镓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D.镓元素属于金属元素,镓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元素位置、结构与性质;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由题目中的元素周期表中的钙元素及其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其原子序数、元素种类、质子数、相对原子质量、得失电子情况等.
【解答】解:A.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镓原子核外共有31个电子,最外层有3个电子,故正确; B.由元素周期表的信息可知,镓的相对原子质量为69.72,原子序数等于核内质子数,所以原子核内有31个质子,故正确;
C.由原子结构示意图可知,镓原子核外最外层有3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3个电子,化合价显+3价,氧元素显﹣2价,所以氧化镓的化学式为Ca2O3,故正确;
D.镓元素属于金属元素,其原子结构最外层有3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3个电子,故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及辨别元素种类的方法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9.2015年10月5日,我国科学家屠呦呦由于发现了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奖.她首先发现中药青蒿素的提取物有高效抑制疟原虫的成分,这在抗疟疾新药青蒿素的开发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下列关于青蒿素(C15H22O5)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青蒿素分子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青蒿素由15个碳原子、22个氢原子、5个氧原子构成 C.青蒿素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90:11 D.青蒿素相对分子质量为282g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专题】化学式的计算;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A.根据分子的结构来分析; B.根据青蒿素的结构来分析;
C.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 D.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来分析.
【解答】解: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而不是由元素组成的,故错误; B.青蒿素是由分子构成的,而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错误; C.青蒿素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1×22)=90:11,故正确; D.相对分子质量的单位不是“g”而是“1”,通常省略,故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0.下列对某一主题的知识归纳,全部正确的是( ) A.对除杂方法的认识 B.对物质鉴别的认识 ①用稀硫酸除去铁中混有的锌 ①区分硬水和软水:肥皂水 ②除去CaO中的CaCO3,高温充分煅烧 ②区分过氧化氢溶液和水:硫酸铜溶液 C.对微观粒子的认识 D.对安全的认识 ①带电荷的粒子就是离子 ①在煤炉上放一壶水就能防止CO中毒 ②保持氧化汞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氧化汞分子 ②煤矿矿井要保持通风、严禁烟火 A.A B.B C.C D.D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一氧化碳的毒性;金属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物质的鉴别、推断;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防范爆炸的措施.
【专题】物质的鉴别题;化学与能源;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分析】A、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B、①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在于所含的钙镁离子的多少;②根据硫酸铜溶液可作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常见的带电的粒子、分子的概念,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一氧化碳难溶于水,不与水反应,防止爆炸的措施,进行分析判断. 可选用排除法(即只要发现一项归纳错误,即可排除该选项),进行快速排除.
【解答】解:A、锌和铁均能与稀盐酸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对知识的归纳有错误.
B、①硬水和软水的区别在于所含的钙镁离子的多少,可用肥皂水来区分硬水和软水,加入肥皂水,若产生泡沫较多,则是软水,若产生泡沫较少,则是硬水;②硫酸铜溶液可作过氧化氢溶液分解的催化剂,分别加入硫酸铜溶液,产生大量气泡的是过氧化氢溶液,无明显变化的是水,可以鉴别;故选项对知识的归纳完全正确.
C、带电的粒子不一定是离子,如质子带正电,电子带负电;故选项对知识的归纳有错误.
D、一氧化碳难溶于水,不与水反应,在煤炉上方一壶水不能防止煤气中毒,故选项对知识的归纳有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常见物质的鉴别原理、常见的带电的粒子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选用排除法(即只要发现一项归纳错误,即可排除该选项)是正确解答本题的捷径.
11.下列实验设计或实验结论正确的是( )
A.实验用木炭代替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1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