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5 4 4 3 4 xmolxmol xmol xmolxmol xmol
xmol+xmol=(0.3﹣x)mol,解得x=0.1,则生成HNO3的物质的量为0.1mol, 所得硝酸溶液的浓度c=
=0.1mol?L﹣1,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混合物反应的计算,难度中等,注意掌握讨论法在化学计算中的应用,试题侧重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及化学计算能力.
11. 铜粉放入稀硫酸溶液中,加热后无明显现象发生,当加入一种盐后,铜粉的质量减少,溶液呈蓝色,同时有气体逸出,该盐可以是 A. Fe2(SO4)3 B. KNO3 C. FeSO4 D. Na2CO3 【答案】B 【解析】
A.Cu、稀硫酸、硫酸铁混合时,铜和硫酸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硫酸铜,造成铜粉的质量减少,但没有气体,故A错误;B.Cu、稀硫酸、KNO3混合时发生3Cu+8H++2NO3-═3Cu2++2NO↑+4H2O,则铜粉质量减轻,同时溶液逐渐变为蓝色,且有气体逸出,故B正确;C.Cu、稀硫酸、FeSO4混合时不反应,故C错误;D.Cu与稀硫酸不反应,加入Na2CO3时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但Cu不溶解,故D错误;故选B。 点睛:考查硝酸盐在酸性条件下的性质,明确选项中各物质的性质及发生的化学反应是解答本题的关键,Cu与稀硫酸不反应,硝酸盐在酸性条件下具有硝酸的强氧化性,则可使Cu溶解,由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可知生成的气体,以此来解答。
12. 用FeCl3溶液腐蚀印刷电路板上的铜,所得的溶液中加入铁粉。对加入铁粉充分反应后的溶液分析合理的是
A. 若溶液中有Cu2+,则一定没有固体析出 B. 若溶液中有Fe2+,则一定有Cu析出 C. 若无固体剩余,则溶液中一定有Fe3+ D. 若有固体存在,则溶液中一定有Fe2+ 【答案】D
【解析】氧化性是Fe>Cu>Fe,还原性是Fe>Cu,则A、若溶液中有Cu,则也可能有部分铜已经被置换出来,因此不一定没有固体析出,选项A不正确;B、若溶液中有Fe2+,但如果溶液铁离子过量,则不一定有Cu析出,选项B不正确;C、若无固体剩余,D、这说明铁粉完全被溶液中的铁离子氧化,但此时溶液中不一定还有Fe+,选项C不正确;若有固体存在,则固体中一定有铜,可能还有铁,因此溶液中一定有Fe+,选项D正确。
23
3+
2+
2+
2+
答案选B。
点睛:本题考查铁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熟悉铁离子、铜离子氧化性强弱以及反应的过程是解
3223
题的关键。FeCl3溶液腐蚀印刷电路板上的铜发生反应:2Fe++ Cu = Cu++2Fe+,Fe+氧化
性强于Cu,加入铁粉先与Fe反应,再与Cu反应,据此解答。
13. 右图为化学教学中常用的喷泉实验装置。在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胶头滴管及烧杯中分别盛有液体。下列组合中可形成喷泉的是
2+3+2+
A. Cl2和H2O B. CO2和NaOH溶液 C. SO2和H2O D. NO和H2O 【答案】BC
【解析】极易溶于水或气体与溶液易发生化学反应可形成图I中喷泉,A、Cl2在H2O中可溶,溶解度不大,不能形成喷泉,选项A不选;B、CO2和NaOH溶液发生化学反应使气体快速减少,形成喷泉,选项B选;C、SO2在H2O中溶解度较大,利用气体的溶解性形成喷泉,选项C选;D、NO不溶于水,不能形成喷泉,选项D不选。答案选BC。 14. 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 在溶液中能电离出H+的化合物都属于酸 B. 有单质参加的化学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C. 实验室中可以用浓氨水与生石灰混合,可以快速制备少量氨气
D. 某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氯化钡产生白色沉淀,原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答案】C
【解析】A. 凡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H+的化合物属于酸,选项A错误;B、同素异形体的转化中没有化合价的变化,如3O2═2O3,则有单质参加或单质生成的化学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选项B错误;C、实验室中可以用浓氨水与生石灰混合,可以快速制备少量氨气,选项C正确;D、某溶液中加入盐酸酸化的氯化钡产生白色沉淀,原溶液中不一定含有SO4,也可能含有银离子,选项D错误。答案选C。 15. 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中书写正确的是
+3+
A. 铁粉跟稀盐酸反应2Fe+6H=2Fe+3H2↑
-+
B. NaHCO3溶液与H2SO4溶液混合: HCO3+H=H2O+CO2↑
2-
-2-C. 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足量的CO2: 2OH+CO2=CO3+H2O
2+-+2-D. 氢氧化钡溶液与稀H2SO4反应: Ba+OH+H+SO4=BaSO4↓+H2O
【答案】B
A. 铁粉跟稀盐酸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Fe+2H+=Fe2++H2↑,B. NaHCO3【解析】选项A错误;
-+
溶液与H2SO4溶液混合,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HCO3+H=H2O+CO2↑,选项B正确;C. 氢--D. 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足量的CO2,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OH+CO2=HCO3,选项C错误;2+-+2-氧化钡溶液与稀H2SO4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Ba+2OH+2H+SO4=BaSO4↓+2H2O,选项D
错误。答案选B。
16.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S在过量的O2中充分燃烧生成SO3 B. 常温下,浓硝酸可以用铁罐车贮运
C. 可用稀盐酸来鉴别NaHCO3溶液与Na2CO3溶液
D. 除去CO2中混有的HCl,可通过盛有饱和Na2CO3溶液的洗气瓶 【答案】AD
【解析】A、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SO2,得不到SO3,选项A不正确;B、Fe在常温下遇到浓硝酸时被硝酸钝化产生一薄层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而阻止了内层的金属继续被氧化,从而起到了保护作用。因此常温下浓硝酸可以用铁罐车贮运,选项B正确;C、将稀盐酸逐滴滴入NaHCO3溶液与Na2CO3溶液中, 前者开始就产生气泡,后者开始时无气泡产生,现象不同,故可用稀盐酸来鉴别NaHCO3溶液与Na2CO3溶液,选项C正确;D、除去CO2中混有的HCl,可通过盛有饱和NaHCO3溶液的洗气瓶,选项D不正确。答案选AD。
17. 碳跟浓硫酸共热产生的气体X和铜跟浓硝酸反应产生的气体Y同时通入盛有足量氯化钡溶液的洗气瓶中(如图)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洗气瓶中产生的沉淀是BaCO3 B. 洗瓶中产生的沉淀是BaSO3 C. 在Z导管口有红棕色气体出现 D. 在Z导管出来的气体中无CO2 【答案】C
【解析】碳与浓硫酸共热产生的X气体为CO2和SO2的混合气体,CO2和SO2与氯化钡均
不反应,故不能生成碳酸钡、亚硫酸钡沉淀;选项A、选项B错误;铜与浓硝酸反应产生的Y气体是NO2,SO2+H2O+NO2=H2SO4+NO,硫酸与氯化钡反应产生硫酸钡沉淀,Z处逸出的气体中有CO2和NO,NO遇到空气中的氧气生成了红棕色的NO2,故在Z导管口有红棕色气体出现,选项C正确;在Z导管出来的气体中含有CO2,选项D错误。答案选C。 点睛:本题考查硝酸、浓硫酸的性质以及二氧化硫与二氧化氮等物质的性质题目难度不大,注意相关元素化合物知识的积累。碳与浓硫酸共热产生的X气体为CO2和SO2的混合气体,铜与浓硝酸反应产生的Y气体是NO2,同时通入时因NO2与水和SO2共同作用要产生SO4和NO,NO在空气中又会生成NO2,以此解答该题。 18. 用以下三种途径来制取等质量的硝酸铜。
①铜与稀硝酸反应;②铜与浓硝酸反应;③铜先与氯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再与硝酸反应。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 A. 三种途径所消耗铜的质量相等
B. 三种途径所消耗硝酸的物质的量是①>②>③ C. 途径③的制备方法最符合“绿色化学“理念 D. 途径①中还原剂与氧化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3: 8 【答案】BD
【解析】制取硝酸铜的有关反应①铜与稀硝酸反应:3Cu+8HNO3(稀)=3Cu(NO3)
2+2NO↑+4H2O;②铜与浓硝酸反应:Cu+4HNO3(浓)=Cu(NO3)2+2NO2↑+2H2O;③铜先与
2-
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再跟硝酸反应:2Cu+O22CuO,CuO+2HNO3= Cu(NO3)
A正
2+H2O;A.铜元素都生成了硝酸铜,所以制取等量的硝酸铜消耗铜的质量相等,选项
确;B.根据上述的反应途径结合反应式可知三种途径所消耗硝酸的物质的量是②>①>③,选项B错误;C.途径③的制备方法中原子利用率最高,且没有污染环境的气体产生,所以最符合“绿色化学”理念,选项C正确;D.途径①中被氧化的铜与被还原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是3:2,选项D不正确,答案选BD。
点睛:本题考查硝酸铜的制备方案的评价,注意根据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结合环保进行分析是解答的关键,题目难度中等,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制取硝酸铜有关反应为:①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②Cu+4HNO3(浓)=Cu(NO3)
2+2NO2↑+2H2O;③2Cu+O2
2CuO,CuO+2HNO3(稀)=Cu(NO3)2+H2O从以上三组
反应可以看出:生成相同质量的Cu(NO3)2,消耗相同质量的铜,但消耗硝酸的质量(或物质的量)不相同,途径①消耗HNO3最多,途径②次之,途径③消耗HNO3最少,通过比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