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16课
三国鼎立同步检测卷(含答案)
一、选择题
1.著名典故“三顾茅庐”源自东汉末年,这位曾住在茅庐里的历史人物是(C)
A.曹操 B. 刘备 C.诸葛亮 D.孙权 2.以少胜多,以弱克强,击敌要害,一战而统一北方的战役是( C ) A.城濮大战 B.长平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3.东汉末年,控制了汉献帝,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有利地位的人物是( C )
A.刘备 B.诸葛亮 C.曹操 D.孙权
4.阅读右图,找出三国鼎立时期魏国的建 立者及其都城搭配正确的一项是(A)
A.曹操 洛阳 B.刘备 成都C.孙权 建业D.曹丕 洛阳
5.下列对三国鼎立局面的评价,哪一项是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 B ) A. 战乱频繁,破坏了社会经济 B. 三国鼎立,加剧了国家的分裂
C. 破坏了民族关系,不利于民族融合 D. 局部统一,为全
第1页/共8页
国统一创造了条件
6.某历史兴趣小组对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进行了研究性学习,下列对曹操统一北方原因的叙述正确的有(D )
①“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 ②“唯才是举”重用人才
③实行屯田 ④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7. 某摄制组要拍摄三国鼎立时期的电视剧,在孙权的书房中布置哪一道具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B )
A. 《史记》 B. 指南针 C. 临摹的《兰亭序》 D. 《资治通鉴》
8.黄巾起义以后,东汉王朝名存实亡,形成军阀割局面。其中,黄河中下游实力最强的军阀是D
A.刘备 B.孙权 C.曹操 D.袁绍
9. 第一手史料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用于研究三国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C ) A. 历史剧《三国》 B. 罗贯中《三国演义》 C. 司马光《资治通鉴》 D. 诸葛亮《出师表》
第2页/共8页
10.《三国演义》里的“借东风”“连环计”的故事为人们津津乐道,它们出自下列哪次战役( B )
A.官渡之战 B.赤壁之战 C.巨鹿之战 D.长平之战 11.在历史课上,同学们讲了一些有关三国的故事,下列符合历史史实的是 ( B )
A. 曹操建立了魏国 B. 刘邦在成都称帝建蜀汉
C. 孙刘联军战曹军于赤壁 D. 诸葛亮派船队到达夷洲
12.赤壁之战是东汉末年最激烈的一场大决战,这场战争参与兵力之庞大、人物关系之复杂、政治影响之深远都是非常惊人的。赤壁之战的交战双方是( C )
A.曹操和袁绍 B.孙权和刘备 C.曹操和孙刘联军 D.袁绍和孙刘联军
13.“草木皆兵”、“风声鹤唳”这两个成语出自中国古代史上的(C ) A. 巨鹿之战 B. 官渡之战 C. 赤壁之战 D. 淝水之战
14.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亲率大军号称80万屯兵江北,周瑜率兵数万布防江南,大战一触即发。读如图所示示意图,下列解读正确
第3页/共8页
的是( B )
A.这场战役是三国时期的著名战役 B.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C.曹操在赤壁大败孙刘联军,统一北方 D.孙刘联军数量多于曹军,且擅长水战,因而获胜
15.著名典故“三顾茅庐”源自东汉末年。这位曾住在茅庐里的历史人物是( C)
A. 曹操 B. 刘备 C. 诸葛亮 D. 孙权
16.下列关于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共同点,正确的是( C ) ①都是以曹操的胜利告终 ②都是古代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
③结果都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④都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目的是争夺统治权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17.东汉末年,群雄并起,国家陷于分裂割据局面,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格局。下列示意图符合公元222年中国局势的示意图是( D ) 18.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派大将卫温率万人船队到夷洲,加强了内地与这个地区的联系。“夷洲”指的是今天的( C )
第4页/共8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