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七单元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案)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11/4 23:24:29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师:闭上眼睛,走入这种情形。

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对照画面,读读这首诗。 (学生声情并茂地读诗) 师:诗中谁跟谁相伴呢? 生:江枫与渔火。

师:张继有人相伴吗?你由此体会到什么? 生1:没有,很孤独。 生2:很凄凉。

师:把这种感觉读到诗中去。 6.学生读诗。

师:“眠”是什么意思? 生:睡觉。 师:谁睡了? 生1:江枫睡了。 生2:渔火睡了。 师动情强调:江枫—— 生:睡了。 师:船家—— 生:睡了。 师:整个大地—— 生:都睡了。

师:由此可以想到岸上,整个姑苏城的人都睡了,只有张继没睡。

师:把你们刚才的话连起来,就是一首诗,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呀!7.课件出示:

江水睡了, 枫桥睡了,

11

船家睡了, 岸上的人也睡了, 唯独张继醒着, 夜愈深愈难眠。

师:谁来读读这首小诗? (生单个读)

师:读出夜晚的宁静,读出诗人的忧伤。 (学生齐读)

师:为什么“夜愈深愈难眠”? 生1:诗人很孤独。 生2:想家。 生3:想他的孩子。 生4:想他的爸爸妈妈。

师:“对愁眠”原来是“对愁难眠”呀!把这种感觉放进诗中读一读。 (学生读前两行) 8.品析第三、四行诗。

师:诗是越品越有味,往下看,再读一读。 (学生读第三、四行)

师:要想读得有味道,就得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 生:我觉得诗人在这里是个客人。 师:“客人”是什么意思? 生:被邀请来做客的人。 师:“客人”是谁? 生:张继。

师:“客人”就是诗人。大家还记得王维的一首诗吗? (生齐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师:联系到张继身上,你从“客”这个字中体会到了什么?体会到张继怎样的感情?生:体会到诗人客居他乡的愁苦。盼望与家人团圆,却不能及时归家的愁闷心情。

12

师:假如你就是诗人,你就在客船上,远处传来寒山寺那悠远的钟声,自己的心情是难以言说,读吧,读出那种味道,读得像寒山寺的钟声,余音绕梁,绵延悠长。 (学生带着感情读)

师:读出了凄凉,读出了忧愁,带着这种感觉读读整首诗,来理解张继那难眠的一夜。(乐曲伴奏) (学生读,读得凄清,读得悲伤)

师:读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张继吗? 生:你为什么这么愁?

师:是啊,张继,你为什么这么愁? (生答)

师:故乡襄阳与姑苏相隔千里,故乡的生活那么美好,此时此刻,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想象,回答)

师:回忆故乡的点点滴滴都是幸福的,丝丝缕缕都是甜蜜的。但在这里只有…… 生接读:(课件出示)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没有熟悉的家乡山水,没有熟悉的乡土乡音,这里有的只是…… (生接读,再次看课件,读这首诗)

师:在这里,张继生活了很多年,张继一生漂泊,他到死都没有回到家乡,在这里只有无尽的思念,大家带着感情再读读。

(生接读,又一次看课件读这首诗)

围绕诗人的这条情感线索,借助课前自学,从重点词,到诗句的意思,精读感悟,以读促悟,体会古诗蕴含的思想内涵。

13

四、拓展阅读,深化理解。

师:诗人张继除了这些“愁”外,还有更大的一“愁”,想知道吗? 课件出示张晓风《不朽的睡眠》片段,教师配乐朗诵:

他落榜了!一千二百年前,榜纸那么大那么长,然而,就是没有他张继的名字。

江枫如火,这天黄昏,船,来到了苏州。但,这美丽的古城,对张继而言,也无非是另一个触动愁情的地方。

如果说白天有什么该做的事,对一个读书人而言,就是读书吧!夜晚呢?夜晚该睡觉以便养足精神第二天再读。然而,今晚是一个忧伤的夜晚。今夜,在异乡,在江畔,在秋冷雁高的季节,容许一个落魄士子放肆他的忧伤。

江水睡了,船睡了,船家睡了,岸上的人也睡了。唯独他,张继,睡不着,夜愈深,愈清醒,清醒如败叶落尽的枯树,似梁燕飞去的空巢……

师:他落榜了,于是凄凉的深秋夜景和内心无法释怀的愁绪造就了流传千古的《枫桥夜泊》。那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呢? 生:孤独、愁郁。

师:大家一起带着这种心境朗诵这首诗。

师:是啊,张继进京赶考落榜之后,乘一叶小舟停泊在姑苏城外的枫桥边,在那愁绪无处释放的不眠之夜,那秋月,那乌啼,那渔火,还有寒山寺的钟声,成就了一首流传千载的好诗。请同学们一起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对诗人资料的补充,让学生在理解古诗内涵的基础上,加深对诗人之所以有此情感的认识和理解。 五、教师小结,布置练笔。

一千二百多年过去了,那金榜题名的状元是谁?无人知晓了!真正被我们记住的是这个落第的学子张继以及这首流传于世的《枫桥夜泊》。真是“好诗一首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不仅如此,苏州的枫桥及寒山寺也因此诗而美名远扬。今天,还有人把诗中的一些景物写进歌词,谱上曲子广为传唱。著名歌手毛宁的《涛声依旧》唱红了大江南北,听着这歌声,我们就会想到张继的《枫桥夜

14

泊》,就会想到一千二百多年前那个“不朽的睡眠”。我们就来欣赏毛宁的《涛声依旧》,在这首美妙的乐曲声中结束这堂课吧! (播放歌曲)。

第3课时

《长相思》

课时目标

1.会写“榆、畔 ”两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及理解“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学习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词的大意。 4.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

一、诵读导入,奠定情感。

1.学生回忆关于思乡的诗句,全班交流。 2.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件中的思乡诗句。

1.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5

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七单元第21课《古诗词三首》(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wc7k2x5gv3pebe0io3703gjy5zcvb00lt3_3.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