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所在系: 农学系 讲授课程: 作物栽培学4 教师姓名: 丁得亮 教师职称: 副教授
天津农学院教务处制
天津农学院教案
课程名称 课程类别 (√ ) 授课年级 作物栽培学4 学 分 2.0 总学时: 学时 讲 课: 学时 上 机: 学时 实 验: 学时 植保 理论课( √ ) 公共课( ) 必 修 课( √ ) 实验课( ) 专业课( √ ) 院级任选课( ) 05级1、2班 授课专业 通过本门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国内外农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理解作物产量、小麦、玉米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掌握小麦、教学目的品质的概念和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和要求 玉米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生活环境条件相互关系,小麦、玉米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综合农业技术措施的原理、方法和实施。达到能解决农业生产中实际问题的水平。 教学重点:小麦、玉米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生活环境条件相互关系,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综合农业技术措施的原理、方法和实施。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难点:小麦、玉米的生长发育规律及其与生活环境条件相互关系,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综合农业技术措施的原理、方法和实施。 1.杨守仁.作物栽培学概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89年 2.余振文.作物栽培学各论.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 教材和参考书
- 2 -
课程名称 作物栽培学 授课周次 第 1 周 1 次 授课方式 课 时 2 课堂讲授 章(节)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序言 名称 教学目的 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掌握作物栽培学、农业、作物的概念,我国农业生产的特点,新中国农业发展的成就,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学习方法。 作物栽培学的概念,我国农业生产的特点,新中国农业发展的成就,作物栽培学的教学重点 性质、任务和学习方法。 作物栽培学的概念,我国农业生产的特点,新中国农业发展的成就,作物栽培学的教学难点 学习方法。 一、教学引导 作物栽培学是植保专业的专业限选课程之一。那么,什么是作物栽培学? 二、学生课前准备 预习第一章概论 第一、二节内容。 三、课堂教学过程 通过教学引导把学生引入作物栽培学的学习过程中,首先弄清楚什么是作物栽培学、农业和作物,其次通过介绍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和成就以及未来农业科技工作者面临的任务使学生对作物栽培学产生兴趣,再其次通过介绍使同学掌握作物栽培学的性质、教学过程设计 任务和学习方法。 板书设计: 第一章 概论 作物栽培学 农业 作物 品种资源 第一节 序言 精耕细作 用地 养地 齐民要术 一、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和成就 人口 土地 市场 5% 10% 20% 二、未来农业科技工作者面临的任务 地区性 季节性 综合性 长久性 三、作物栽培学的性质、任务和学习方法 四、思考题 1、我国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 2、粮食生产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 3、新中国农业发展的成就。 课后记
- 3 -
课程名称 作物栽培学 授课周次 第 2 周 1 次 授课方式 课 时 2 课堂讲授 章(节) 第一章 概论 第二节 第三节 名称 了解农作物分类方法的种类、依据和类别,作物增产潜力及提高作物产量的途径;教学目的 掌握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作物产量的概念,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经济系数三者之间的关系,作物产量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作物产量的概念,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经济系教学重点 数三者之间的关系,作物产量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教学难点 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经济系数三者之间的关系,作物产量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一、教学引导 农作物种类繁多,为了更好的加以利用,必须对其进行分类。 二、学生课前准备 预习第一章概论 第二、三节内容。 三、课堂教学过程 首先介绍农作物分类,然后介绍作物产量和生产潜力,有哪些途径可以提高作物的产量? 板书设计: 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分类: 第一章 概论 粮食作物:谷类 豆类 薯芋类 教学过程设计 第二节 农作物分类 经济作物:纤维 油料 糖料 其它 饲料及绿肥作物 第三节 作物产量和生产潜力 生物产量 经济产量 经济系数 经济系数=经济产量÷生物产量 经济产量=生物产量×经济系数 生物产量=光和产物-消耗 光合产物=光合面积×光合能力×光合时间 ∴经济产量={(光合面积×光合能力×光合时间)-消耗}×经济系数 单位面积上的株数 单株产量 产量(kg/mu)=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1000000 株重基数理论 适宜的密度范围 叶面积系数 作物的增产潜力 四、思考题 1、、按用途和植物学系统相结合分类的作物类别及其代表作物名称 2、生物产量、经济产量、经济系数三者之间的关系。 3、产量构成因素间的关系。 4、提高作物产量的途径。 课后记 - 4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