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2019版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II)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1 . 依次填入下面文字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生命的旅途中,能拥有那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提醒,该是多么令人欢欣鼓舞啊。提醒,可以是婉转的和风细雨,也可以是 ; 可以是寥寥的片言只语,也可以是 ;可以是直面相知的友人,也可以朝向前 ;可以是面对面的激烈争吵,也可以是 。
① 素不相识的陌生人 ②走了火的雷霆霹雳
③悄无声息事的一个暗示的眼神 ④ 不停地絮絮叨叨 A.④②①③
B.②④①③
C.②①④③
D.③②①④
2 . 下列对语法知识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走进图书馆,触目那些或发黄或簇新的书籍,它睿智的灵光会将我们的眼睛映照得明亮。然后翻开书,进入思想的丛林,我们会顿觉油墨的芬芳沁人心脾。当与书中各异的人和事交触时,我们会发觉生命的深意。因此,只要我们常常置身于书的天地,我们的心灵就能得到寄托和重塑。 A.“我们”是代词,“油墨”是名词。
B.“走进图书馆”和“映照得明亮”都是动宾短语。
C.“当与书中各异的人和事交触时,我们会发觉生命的深意。”这个句子中,“我们”做主语。 D.“只要我们常常置身于书的天地,我们的心灵就能得到寄托和重塑。”此句是条件关系复句。
3 . 下列选项中字音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殷(yīn)红 尴尬(gà) 烦燥 大庭广众 B.倔(juè)强 愧怍(zuò) 滞笨 锋芒必露 C.震悚(sǒng) 斑斓(lán) 镶嵌 酣然入梦
第 1 页 共 9 页
D.荒庇(pì) 憎(zēng)恶 深霄 苛捐杂税
4 .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瞵视(lín) 蜷伏(juán) 筵席(yán) 羞怯(qiè) B.温驯(xùn) 嗔怪(chēn) 污涩(sè) 褴褛(lǔ) C.干瘪(biě) 蹒跚(shān) 禁锢(gù) 萦绕(yíng) D.狡黠(xiá) 魁梧(wú) 摇曳(yè) 少时(shào)
5 .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是发扬我国巨大人力资源优势、促进大众就业的战略之举。(搭配不当,将“发扬”改为“发挥”)
B.以全国先进工作者蒋志刚为原型的主旋律电影《爱在青山绿水间》已于二月底获得通过公映许可证。(重复累赘,应删去“通过”)
C.学校地震安全知识教育活动,可以增强同学们的安全自我保护。(成分残缺,应在句末加上“意识”) D.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能否养成主动交流的习惯,是取得进步的重要因素。(语序不当,将“养成主动交流的习惯”和“取得进步的重要因素”调换位置)
二、现代文阅读
①我们中国老百姓所谓“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饮茶虽然排在末尾,却是一门最有讲究、最有情趣、最有文化、最给人启迪的学问。
②饮茶的要义,就是通过有一定温度的白水,将茶叶中的精华析解出来。这个过程,今人曰冲,古人曰煎,做法不同,道理是相似的。宋代苏轼有一首题为《试院煎茶》的诗:“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这首诗写出了茶与水、火与水的关系。据传唐宰相李德裕,曾托去江南的朋友舀回长江之水,供他煎茶,此人疏忽了,船已渡江,方想起汲水事,只好临时于江边舀了两罐捎回长安。李德裕煎出茶来一品,便说,你取的非中段中流之水吧?不要瞒我。可见唐代文人饮茶,对水的要求是很高的。
③为什么呢?因为好水还要配以“活火”,才能真正煎出好茶。水加热时释放出气泡,温度愈高,气泡愈大,最初像蟹眼大小,慢慢地便像鱼眼大小。古人认为,沏茶的水若是滚过了头,也就是水中的氧气因不断沸腾而逸出,水便“老”了,用这样的水,煎出来的茶,在口味上就要差一点了。所以需特别讲究“火候”。东坡诗 “贵从活火发新泉”中的 “活火”,就是要不停地用扇子扇,使炭火得到充分燃烧,使水沸腾出“鱼目”则止,这样煎出的茶,才让人饮后神情气爽。
第 2 页 共 9 页
④茶不仅有清心明目的功效,还给世人增添了许多情趣。据说宋代上自宫廷,下到民间,饮茶成为时尚。据《梦粱录》里记载,北宋的开封,南宋的杭州,茶肆、茶楼、茶坊、茶担,遍布全市,饮之外,有吃,吃之外,有乐,是广大民众的消闲去处。而苏东坡题为《惠山烹小龙团》诗中的“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小团月”,则是专供宫廷饮用的龙团茶饼,属于极品的贵族饮料了。
⑤今人泡茶,谁都会的,用烧开的水往杯子里或茶壶里一冲,就行了。古人煎茶,就比较麻烦,一是在炉子上将茶煮来饮用,一是在炉子上现烧水现沏。虽是繁琐,但也显得精致些,高雅些。我国至今还保留着饮茶风俗的,有闽粤一带的潮汕功夫茶,还有北京地区的盖碗茶等。有些少数民族也沿用着古老的茶道,如白族的三道茶、傣族的竹筒茶等。各地时常举办的茶艺表演,成为当地老百姓文化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⑥茶是有品格的,它的味道不十分浓烈,也不过于绵软。喜清新、倡自然、求本色、好自如的茶道,恐怕,这也是我们中国人的精神呢!
6 . 品茗是一种享受。古人是如何得到这种享受的?请补写出其煎茶的过程。
将锅置于炉火上→_______________ 待水烧到出“鱼目”→___________________→或直接取煮好的茶饮用 7 . 从说明语言的角度,分析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温度愈高,气泡愈大,最初像蟹眼大小,慢慢地便像鱼眼大小。 8 . 作者在说明过程中讲述了唐代宰相李德裕的故事,试分析其作用。 我的暖,一寸长 葛闪
①这是个身着工作服,满身油漆和泥土,满面灰尘,约莫40岁的中年男子。 ②他隔着车窗朝我弯着腰,腼腆地笑着,给我递了根香烟。
③看我接了烟,他大喜过望,慌忙从兜里摸出打火机帮我点上,且咧开大嘴一笑,说:“大哥,您是几天来第一个接俺烟的呢。”
第 3 页 共 9 页
④我一听有点蒙。
⑤他好像瞧出了我的心思,又是憨憨一笑,说:“俺这烟差,你们城里人瞧不上眼。您是第一个接俺烟的人,俺激动哩。您绝对是一个瞧得起俺们乡下人的好人。您说是不,大哥?”
⑥“有事吗?”我笑笑,为这个中年男子的“油嘴滑舌”。
⑦“是这样的,大哥,”男子搓搓手,不住地点头,“俺就是想,能坐坐您的车不?”
⑧“你要到哪里?”我轻轻皱了皱眉,不是我小气不让他搭车,而是他那一身的油漆和泥土,实在是让我心生芥蒂。
⑨“不不不,”他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俺哪儿也不去,就在上面坐一会儿就行。今儿不坐,就明天坐一回就行,还是今儿这个时间。”
⑩说完,他那布满血丝的大眼睛,充满着乞求的眼神。
⑾我犹豫了一下,还是点了头,说:“行!”我话音刚落,还没来得及问他我心中的疑惑,他就一连向我说了几句谢谢便离开了。临走前,还特意向我车前的车牌望了一眼。
⑿翌日,他骑着自行车准时到了学校门口。看我在,他一脸兴奋,轻轻坐上了副驾驶座位,和我聊了起来。 ⒀还没聊五分钟,放学的孩子们便冲出了校门。他透过玻璃,紧张地看着人流。过了一阵,他飞快地推开车门,站在车旁大喊着。不一会儿,一个小男孩跑到了他的面前,他让小男孩叫了我一声“叔叔好”,然后还介绍说我是他在城里刚认识的朋友。他递了根香烟给我,便将孩子放在自行车上匆匆离开了。临走的时候,他望向我的眼神里,充满了感激。
⒁我实在不明白,他为什么只坐这么一小会儿。直到三天后在学校门口,他才告诉了我答案。
⒂原来,孩子刚进城读书,因为农村和城里的生活习惯存在很大的不同,所以很多同学很瞧不起他的孩子。孩子的心里因此出现了阴影。
⒃“其实俺明白,城里人也待俺们如亲兄弟般的好,只是孩子小,暂时还不能理解。”他笑笑说,“俺上次坐您的车看着他向我跑来,然后我就告诉他,您和我是顺路的,常免费载着我一起来学校!”
⒄他搓着手,又憨憨地补充道:“别的家长给自己孩子的温暖那么长!”他张开双臂,比画了一段很长的距离,然后又接着说,“俺不中用,俺只能给他这么点的暖!”说完,他用手指比画了一个大约一寸的长度。
(选自《读者》,有改动)
第 4 页 共 9 页
9 .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10 . 请谈谈用“我的暖,一寸长”做文题的好处。
11 . 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谈一谈第①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12 . 品味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他大喜过望,慌忙从兜里摸出打火机帮我点上,且咧开大嘴一笑,说:“大哥,您是几天来第一个接俺烟的呢。” 13 . 文章的原文结尾是:“一寸长的暖!这句话瞬间就击中了我的灵魂,我深深地震撼,被它的朴实简短,又被它的高贵温暖!”可编者在把这篇文章选入《读者》时,却把这句话删掉了,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揣摩一下编者的用意。
三、文言文阅读
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4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宴酣之乐,非丝非竹/春蚕到死丝方尽 C.杂然而前陈者/陈词滥调
B.太守谓谁/太守自谓也 D.饮少辄醉/浅尝辄止
第 5 页 共 9 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