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对语文教学的思考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5/8/17 15:54:38 本文由loading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对语文教学的思考

丽江市玉龙县玉龙中学 杨恩堂

语文课程标准对各个学段阅读提出的要求是: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云南教科院的罗浩宇老师的对语文教师的“80篇古文、50篇文言、30篇现代文”背诵的理念,让我对我走过的教学历程有了新的反思。由于我们县的教育的特殊性(民族性、山区性、农村性),所以对教师的阅读就没有提出很高的要求。

著名特级教师李元昌老师全力追求的是“教给学生再获取知识的知识,培养学生再形成能力的能力”,阅读品质之于阅读,正是这种“再生性”要素。而指导学生阅读,是语文教学名家都十分重视的话题。语文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教学建议是:“阅读时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地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认识到帮助学生学会和掌握阅读的方法和规律,这是十分重要的;但我们的教师,更多的时间是以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而强加给学生,以为以自己的方式指导和训练的学生,学生基本会解决问题。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经过我们的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依然故我,书面的和口头的表达能力也不见提高,甚至越来越不愿意好好读书。这就不能不让我们反思,提高阅读能力不仅仅是帮助他们掌握方法和规律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努力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品质,因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一、值得学习的“好课三味”

张承明教授提出的语文“好课三味”:语文味、人情味、书卷味就给我们提出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具有的语文素养。张教授指出朗读是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方式,也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环节。那么,如何做到“语文味”呢?教学语文味即“动情诵读”、“圈点批注”、“摘抄书写”、“品词品句”。

每节课,我们教师只要着力的解决一个问题,教会学生一种阅读的方法,积累各种语文素材,加强背诵。真正的教学语文味是以教师的人性化为基础的,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句、精彩片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积累语言材料,其实是感性的语言模块的整体储存,它可以看作是生活经验材料,也可以看作是形象材料,或者是思维材料、情感材料,这些材料储存于大脑,将成为学生终身的语文营养,也就是语文素养的重要构成,它们一旦被激活,就会产生综合效应,极有利于接受和表达能力的整体提高。基于此,我认为加强背诵是一种积累的好方法。我们语文老师可以对照古代的状元之才考取功名的学习经历,是朗读和背诵成就了他们的功名,有些知识不是他开始背诵的时候就理解的,但是随着年龄的增加,生活阅历的丰富,社会交往的一些关系,对知识的理解也就变成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所谓的人情味可以简单的归纳为“富有情趣,情感熏陶,价值引领,人文关怀。”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浓的感情色彩。如果我们在阅读中不去引导学生体验这种感情,阅读的功能就减少了许多,如果

没有情感的熏陶、感染,学生就不可能对所描写的景物、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留下深刻的印象更不会对表现这些内容的语言文字留下深刻的印象。阅读教学的任务怎么能够完成?试想,没有了感性因素,哪来丰富多彩的人性表现,哪还有情感和形象,语文还成为语文吗?如有老师在教学《背影》这一课时,说文中描写父亲的七个动作词就是爱。爱是能用动作表现出来的吗?那中国造字中的“暗送秋波”、“脉脉含情”是怎么来的?就是说不明,道不白。有的老师平时喜欢布置大量的作业,以题海战术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也就难怪学生用“假如??就??”造的表达心声的句子了。学生说:“假如给我一包炸药包,我就把学校炸掉” ;“假如给我一包炸药包,我就把书包炸掉”。

而书卷味就要求我们要有浓厚丰富的文化底蕴,儒雅、含蓄的文化气质,教学、阅读要独辟蹊径、灵气勃发。教学不是嘉年华,鲁迅先生说“三味书屋”“苦”啊,现在的孩子说“三味书屋”“好”啊,“先生”好啊,孩子们跑出去,先生来找也只是说“读书”,而且“我”还在课堂上画画,先生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矩,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如果是现在我们还这样,那肯定就是“死”啊。因为我们的教学往往被繁琐分析桎梏着,如果再在课堂上追求标准、结论、答案的统一,忽视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压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违背了阅读的规律,那么语文丰富的文化也将被我们单纯的个人理解所代替,学生的阅读个性也将会被我们销蚀。所以,阅读教学,要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在教学实践中,文本就是最好的参考资料,我们买更多的参考书,目的也是为了备好课,但是对于文本的解读,我们不要让参考书代替我们的思想。文本解读是我们教师一辈子努力的东西,教学质量的差距是在教师精心的设计和文本解读上。课文中的很多例子就体现着一点,教学《石壕吏》就必须读读“三吏”“三别”;教学《小石潭记》就必须通读“永州八记”等等。这样,我们对文本的解读才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教学起来才会灵气勃发。所以在强化个性体验、感受性阅读的基础上,《语文课标》把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目标,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从方法途径都给学生提出了的新的要求,但是,要体现书卷味,朗读是最重要的教学环节,也是学习的最重要的方式。

阅读品质属非智力因素,对于与阅读有关的非智力因素,有人着眼于阅读习惯,有人侧重于阅读态度,有人强调阅读心理,有人注重阅读兴趣,然而,无论习惯、态度、心理、兴趣,都只能是阅读需要具备的某个方面的浅层次的要素,既不能涵盖阅读所需要的非智力因素,更未能从根本上揭示阅读所需要的非智力因素的实质。且不说古今成功的学者,只要看看中考的优秀作文所展示的知识面和敏锐的思考力就不难理解,阅读所需要的非智力因素实乃一种品性,一种素质,一种长期作用于人的品质。可见,把阅读所需要的非智力因素概括为阅读品质,语文素养不仅更全面,也更接近问题的实质。

培养良好的阅读品质是个综合工程,自然还需从激发阅读的兴趣、培养良好的习惯和调整好阅读的心理等方面入手,同时明确提出培养阅读品质的目标,师生共同为达到这样的目标努力。如果就兴趣而兴趣,就习惯而习惯,就心理而心理,是很难持久的,只有着眼于阅读品质,方能强根固本,形成不可移易的品性,在学生日后的人生旅途中发挥“长效”作用。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努力去探索。

二、值得思考的“好的语文课”

以前对于好课的评价标准,我们更多的是着眼于本节课的学生参与程度,而忽略了一节课应该有的有效教学时间。所以,一节好的语文课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是否符合学科的特点,所教学是否是学科的内容。教学以文本为主,我们提倡课程资源但最重要的资源是我们的文本,即教材,每一节课的教学活动的价值一定要实现,每节课都应该给学生带得走的东西。比如我们时时进行学情分析,但我们认真的进行过《语文课标》的学习吗?我们重视了各个不同学段、跨学段的教材研究了吗?有时在教学中我们在搞拓展,有时拓展地理知识,有时拓展生物历史知识,有时又拓展到时下的政治风云,把语文课上成上述课,脱离了真正的教学内容,我们考虑过到底所教学的内容是教师的需要还是学生的需要吗?

2、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内容是否集中。

教学内容和教材内容是不完全等同的概念,一节课四十五分钟,,我们不可能天天在这时间内完成教材的内容,所以,每节课我们要正确的确定教学目标,合理的确定教学内容。于是,在教学课堂前,我们都精心的设计了教学情境,但是一进入情境,一进入话题,教师就会滔滔不绝,大展文学才华;或是情境导入容易偏;或是教学过程本身存在的许多可变因素等等我们注意到了吗?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设计的教学课堂活动,或是学生参与的人数多,或是教师监控不力,或是老师规定时间看表不管学生讨论什么,讨论如何,我们反思小结过吗?或是这节课讲到哪儿算哪儿呢?

3、教学知识是否准确,教学环节是否简约

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如果我们关注的方面太多,导入、解题、背景、配乐朗读、学生读、老师读、提问、讨论、汇报、拓展等等。本来只是为了学习一篇课文,结果把课上得太复杂,太花哨,学生按着老师的套路走,一节课教学下来,老师也不轻松,学生却没有学到什么,这就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失败。所以,我们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我们是否考虑过:我所设计的教学环节是否紧扣教学目标进行?我的教学环节是否重视了基础只是的学习?我这样安排的教学环节的目的是什么?是教学公开课的需要?

“动情诵读、圈点批注、摘抄书写、品词品句”这些本属于“语文味”教师应该具有的素质,已经被我们的所谓的新课改而“改”得面目全非了。“朗读是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方式,也是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环节。”培养阅读品质就显得尤为重要,是因为学生在阅读中一旦养成了这些品质,不知方法自会总结,不懂规律自会领悟。所以对于好课的理解就是一节课所需要解决的是什么

参考书目:

1、 《语文课程标准》 2、 《语文课程标准解读》

3、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师教学用书》

搜索更多关于: 对语文教学的思考 的文档
对语文教学的思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c9wpk90iqsb47hq710efs_1.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2-2023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