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迪克百年工程项目奖中国获奖项目系列介绍
四川省汶川县水磨镇地震灾后重建项目
获得菲迪克百年工程项目奖提名
项目所在地:汶川
项目用途:经过水磨镇地震灾后重建,不仅保证人民有房屋居住、能享用干净安全的饮用水、医疗有保障、教育方便、交通出行便利。同时整体策划了水磨镇灾后未来的发展目标与方向,促使当地社会走上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竣工年份:2010年
申报单位(按申报时所列单位):广东省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佛山市对口支援水磨镇恢复重建工作组、深圳市中营都市设计有限公司 项目业主:佛山市对口支援水磨镇恢复重建工作组
项目介绍
水磨镇,位于四川省汶川县西南部,岷江支流寿溪河畔,东临都江堰,南倚青城山,北距“5.12”震源映秀7公里。2008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在三分钟内摧毁了水磨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建设成果。重建前,水磨镇是汶川县经济较为落后的羌、藏、汉聚集的小镇,总人口1.5万人。在广东佛山援建工作组的精心组织下,聚集国内顶尖规划、设计、管理和建设团队,经过两年半的卓越努力,一座滨湖山地新城--汶川水磨古镇就在震后废墟拔地而起,并铸成了中国4A级景区,这是“5·12”特大地震灾后重建的伟大奇迹。经过涅磐重生般的巨
变后,现在的水磨镇已将羌族特色风情与汉藏文化进行了有机整合,变成了一个内地风情和藏羌文化交相辉映的旅游新镇。目前,慕名前来的游客总量达到2.0万人/日以上,节假日期间超过10万人/日。曾经的偏僻小镇实现历史性跃迁,创造了一个“人居共山水一色、文化与经济齐飞”的幸福生活理想模式,成功打造了二十一世纪的世外桃源,被誉为“中国魅力羌城,灾后重建典范”。2010年4月28日,联合国人居署全球人居环境论坛理事会授予汶川县水磨镇 “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的称号;2011年4月7-8日,汶川县水磨镇再次获得 “全球灾后重建规划设计最佳范例” 的殊荣。中国汶川水磨镇的跃迁,提供了一个人类灾后重建可持续发展的范例。
一、主要内容 (一)项目的主要任务
两年内重新规划建设水磨镇镇区范围内,因地震损坏的道路、供水设施、学校、居民房屋等29项总投资约10.7亿元的工程项目。
(二)项目的主要特点
1、灾区重建规划采用创新模式,整体策划了水磨镇灾后的未来发展目标与方向,不仅关注房屋、学校、道路等硬件设施的规划建设,更关注民生和旅游文化资源的挖掘和管理,除了向其“输血”,更注重提升其自身的“造血”功能。
2、采用复原再生、建筑立面改造等方法,恢复因地震损毁的古老建筑集群,复兴了古老街道的历史风貌和人文价值,形成可持续的旅游景观资源。
3、关停或迁移63家高耗能、高污染工厂,逐步修复当地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三)项目的主要难点
1、总投资约10.7亿元的29个交钥匙民生工程,按中央统一部
署,要实现“三年援建、两年基本完成”的目标,难度非常大。
在3.0平方公里的镇区空间内,29个涉及居住、医疗、教育、道路、桥梁、管网、景观的大型项目同时施工。在建设高峰时期,五百多辆大型汽车、三百多台建筑设备、上万建设人员集中会战于这狭小区域内,项目实施难度非常巨大。
2、项目不能突破政府部门批复的总投资规模。
恢复重建工作时间紧、任务重、点多面广,交通不畅、建筑材料、机械及人工因严重供不应求导致重建过程价格偏高,在复杂特殊的施工环境下,既要保证援建项目优质、高效、科学、适用,还要控制总投资额不能突破,同时满足建设程序的合法性和合理性,接受政府相关部门的审计。
3、所有工程项目验收主项内容质量必须全部合格。 4、通过项目的规划建设,促使当地产业升级。 (四)项目实现的目标
1、水磨镇灾后重建的所有项目于2010年3月31日整体移交当地政府投入使用,工程质量、工期、投资、项目经济和社会效益均实现预定目标。
2、咨询工程师所起的作用
咨询工程师业主方人员行使业主角色,项目管理单位咨询工程师行使专业管理角色。对援建工程的实施方法、过程、成本和费用、进度、采购和供应、组织作出详细的安排,提出必要的、刚性的努力目标以及实施目标的措施、手段和步骤。精心策划,加强项目设计管理,采取限额设计,合理确定设计方案和优化施工图设计;加强项目合同管理,包括合同的订立、实施、控制和综合评价等工作;同时加强采购招标管理、工期进度管理、安全、质量管理、投资管理与控制、环境、资源与信息档案管理和风险管控,加强沟通与协调,对援建整体
项目群进行综合管理。进而对勘察设计和施工管理提出了精细化和更高的管理要求,引领灾后重建向绿色环保、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方面提升,使之成为灾后重建项目高品质的优良样板。形成以生态旅游为核心的产业圈,“生态、文化、安居、乐业”的理念打造“水磨羌城”,低碳而环保,宜居宜商宜业,统筹协调发展,为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贡献卓著。通过项目管理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使得灾后重建项目的实施更加顺利,降低了项目的风险性,最大程度地达到预期的目标。
二、项目的国际认可
2010年4月28日,联合国人居署全球人居环境论坛理事会授予汶川县水磨镇“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的称号;2011年4月7-8日,汶川县水磨镇再次获得 “全球灾后重建规划设计最佳范例” 的殊荣。中国汶川水磨镇的跃迁,提供了一个人类灾后重建可持续发展的范例。
三、项目所采用的卓越技术的采用及效果
在规划、设计、施工和项目管理模式等方面均具有前瞻性和创新性。
在建设管理方面,采用全过程项目管理技术,应用“IPMT+施工总承包+工程监理”项目管理模式,形成“一体化”的项目管理组织架构。在传统项目管理层之上增设总体管理协调工作组,该工作组由业主高层和项目管理单位咨询工程师组成,负责项目群整体实施策划、组织、实施、协调和决策;在项目管理执行层面是由业主和项目管理单位咨询工程师共同组成,负责对单个项目实施策划、组织、实施、协调和决策。在此管理技术模式下,项目结算未超投资10.7亿。两年限定工期,提前四个月完成(2008.8-2010.3),工程质量全部合格。
在规划、设计、施工方面,全面合理地应用了结构抗震、预应力技术、喷锚支护、高强度混凝土应用、砼外加剂、新型节能保温材料、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