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句考察句子的扩写。扩写时,可在句子的主干成分处“添枝加叶”,可适当运用修辞手法,但要注意句子的生动和通顺。
扩写时要注意在原句的基础上扩写,不能改变原句的成分,注意扩写的成分与原句搭配要得当,扩写是句意的丰富与补充,切忌不切句意的随意增添词句而改变了文意。
5.【答案】接受帮助是路;即使(即便、就算、哪怕)……也
【解析】
(1)本题考查句子主干的提取。句子主干即为句子去掉所以修辞成分的部分。本句的主语为“接受帮助”,谓语为“是”,宾语为“路”,故主干为:接受帮助是路。
(2)本题考查关联词的填写。填写关联词的句子是对“玉不琢,不成器”的具体解说,意在突出金子也要打磨才可以发光,前后分句之间是假设关系,所以可填写“即使……也”。
(3)本题考查语句表达不合逻辑的修改。不合逻辑,一般指有违常理,或是与前后文内容不相照应。阅读语段内容可见,其中的第④句中的“金子发出光芒”和“陋石变美玉”应交换位置,因为第②句写的是“玉”,第③句写的是“金子”,只有调换位置才能与前面的内容相照应。 答案:
(1)接受帮助是路(接受帮助是便捷之路)。 (2)即使(即便、就算、哪怕)……也
(3)第④句中的“金子发出光芒”和“陋石变美玉”换个位置,这样才分别照应第②句和第③句的逻辑顺序。
第一题考查句子主干的提取;第二题考查关联词的填写;第三题考查语句表达不合逻辑的修改。 提取句子主干应注意: (1)宾语一定要保留在主干中
宾语和动词谓语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如果把宾语也给压缩掉,那么句子的
第9页,共18页
结构就不完整了,表达的意思就会与原句发生变化。 (2)原句中的否定词要保留在主干中
提取句子主干时,如果谓语中心语前有否定副词“不”“无”“没有”等,一定要把否定副词保留在句子的主干中,否则主干的意思就会和原句意思完全相反。
6.【答案】傍晚;西风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意象的理解与掌握。由第一首诗中的“落日“可知,所写是傍晚时的景色。由第二首诗中的“入暮“可知,所写也是傍晚时分的景色。两首诗中都有“西风“一词。据此可作答。
(2)此题考查学生对写作手法和作者情感的理解与掌握。第一首诗中的“相倚恨“运用拟人的手法,可以感受到自己的伤感不平之意,凄凉哀怨。第二诗中“低面深藏碧伞中“一句拟人的修辞表现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即: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答案:
(1)傍晚、西风。
(2)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译文:
《齐安郡中偶题》
站在溪桥远眺,落日西斜,距地两竿,对岸杨柳含烟,淡影朦胧。水面上,荷叶亭亭、相簇相拥,一阵西风吹过,满溪荷叶随风翻转,似含无限愁情。
第10页,共18页
《暮热游荷池上》:
酷暑的傍晚,诗人来到荷池边乘凉。池边的小草摇头晃脑,向诗人报告“风来了”。诗人急忙敞开衣襟,企图把这阵西风全拦住,不让它溜走一点,好尽情享受这难得的凉风。虽然已经到了傍晚,那些娇嫩的荷花还是害怕天气的炎热,低着头在碧绿的荷叶下躲躲藏藏,不敢抬起脸来呢!
《齐安郡中偶题二首》是写秋日暮景,通过落日烟柳之景,绿荷西风之状,组合成一幅意象清幽,情思蕴结的图画,并经过诗人的艺术剪裁和点染,把在秋风乍起、日已偏西时溪桥上、柳岸边、荷池中的景物组成的画意与诗情完美地融为一体。
《暮热游荷池上》诗的一、二两句写,在一个酷暑的傍晚,诗人来到荷池上渴望饱尝一阵快风,用“细草摇头”来衬托自己的心情。在移情于景时是使用了拟人,鲜活生动,富有情趣。诗的三、四句写,正因为自己深感余热盈怀,所以觉得荷花也害怕热气,到了傍晚还深深躲在荷叶底下不愿露面,表现了诗人的欣喜,喜悦之情。用小荷的情来表现诗人自己的情。用荷花的“深藏”来写出天气之热,化静为动,富有动态美。整首诗充满生活气息,新鲜、轻松,写的是热,透露出的是“清爽”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夏季傍晚美景的喜爱以及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借景抒情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手法,作者在描写景物的同时一般会包含着自己的某种感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是情语,说的就是借景抒情。 7.【答案】都;更加;正;去;船坚炮巨,逐利若驰;优游暇豫
【解析】
(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为:都收集到了。毕,都。 ②句意为:每天都在扩大。益,更加。
第11页,共18页
③句意为:正是它风和日丽的时候。方,正。 ④句意为:第二年就去了别的国家。之,去,到。
(2)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①重点词语:盖,因此。以。凭借。句意:(因此)唯独凭借着宁静和洁净取胜。 ②重点词语:自是,从此。厌,满足。句意:从此(我)屡次去游赏都不觉得厌倦。 (3)①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第三段中的“议者徒知其船坚炮巨,逐利若驰
⑥,故尝得志海内;而不知其国中之优游暇豫⑦,乃有如是之一境也。”可知第
一空答案应为:船坚炮巨,逐利若驰。第二空答案应为:优游暇豫。 ②本题考查写作手法和文章主旨。细读全文,然后正确翻译,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可分析作答。本文前两段叙事,描写自己在卜来敦游玩的经历和感受,这是记叙。最后一段对此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这是议论。所以写作手法是先叙后议。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可知,本文中作者的观点是只有国家强大了,人民才会享受悠闲和丰富的物质生活,这种观点反映了清朝末年一些有识之士向西方学习,强大祖国的愿望和思潮。 答案:
(1)①全,都 ②更加 ③正 ④到,去往 (2)①(因此)唯独凭借着宁静和洁净取胜。 ②从此(我)屡次去游赏都不觉得厌倦。 (3)①“船坚炮巨,逐利若驰”“优游暇豫”
②先叙后议;民众的优游生活是国家强大的标志,而国家强大必然使民众享有较高的物质文化生活,反映了清末有识之士为了救亡图存而向西方学习,力图国家富强的历史思潮。
第12页,共18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