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何檀栾 (___) .(2)神宗异之(___) .(3)提举大晟府(___) .(4)今其声虽亡(___) .
2.用“/”给选文(贰)中划横线的句子划分停顿(标两处)。 疏 隽 少 检 不 为 州 里 推 重 而 博 涉 百 家 之 书。 3.用现代汉语翻译选文(贰)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居五岁不迁,益尽力于辞章。
4.下列对选文(壹)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檀栾”三个字间接地抒发了诗人对竹城的赞美之情。
B.“雉堞”二字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翠竹之厚实繁茂,竹林之广阔绵长。 C.“岁寒节”赞美了竹子即使在寒冷的季节里,都有凌云凌寒的气节。 D.诗人以竹自况,表达了自己身遭贬谪,仍要像竹子那样保持节操的情感。 5.比较选文(贰)与选文(叁)在表达方式和写法上的区别。
14. (甲)家中来营者,多称尔举止大方,余为少慰。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余不愿为大官,但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勤俭自持,习劳习苦,可以处乐,可以处约。此君子也。余服官二十年,不敢稍染官宦习气,饮食起居,尚守寒素家风,极简也可,略丰也可。太丰则吾不敢也。凡仕官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不可惯习懒惰。尔读书写字不可间断,早晨要早起,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
(节选自《曾国藩家书》)
(乙)后生才锐者,最易坏。若有之,父兄当以为忧,不可以为喜也。切须常加简束,令熟读经书,训以宽厚恭谨,勿令与浮薄者游处。自此十许年,志趣自成。不然,其可虑之事,盖非一端。吾此言,后生之药石也,各须谨之,毋贻后悔。
(节选自《陆游家训》)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多称尔举止大方/不以千里称也 (《马说》) ..B.余服官二十年/朝服衣冠 (《邹忌讽齐王纳谏》) ..C.勿令与浮薄者游处/薄雾冥冥,虎哺猿啼(《岳阳楼记》 ..D.自此十许年/潭中鱼可百许头 (《小石潭记》) ..
2.下列选项中加点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父兄当以为忧 .
A.凡人多望子孙为大官 (《曾国藩家书》) B.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C.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
D.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富贵不能淫》) .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
4.曾国藩和陆游对后辈的劝诚中,他们共同强调的是哪些品行?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你获得了哪些感悟? 五、名著阅读
15. 都是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幸存者,他们亲身经历了黎明前血与火的考验,目睹了许多革命同志为革命牺牲的壮烈场面,根据这些亲身经历,于1957年写出了革命回忆录《 》,随后在这个基础上创作了长篇小说《红岩》。 六、诗歌鉴赏 16.诗歌赏析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诗中表达诗人对艰难时局忧惧不安的一个词是?
2.请从任意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七、作文
1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楚庄王想要去讨伐陈国,派人到陈国侦察。使者回来说:“陈国不能够讨伐。”楚庄王说;“为什么呀?”使者回答说:“陈国城墙筑得高,护城河挖得深,积蓄的财粮很多呀。”宁国(楚国大臣)说:“陈国可以讨伐。陈国是个小国家,却财粮积蓄很多,这是因为赋税沉重,那么老百姓一定会怨恨君主!城墙筑得高,护城河挖得深,老百姓力气肯定都用尽了。”楚庄王采纳了宁国的建议,果然攻下了陈国。 生活中,若能换一个角度考虑问题,或许你会发现困扰你的问题已迎刃而解,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题目,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D 【解析】
【分析】 【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对古诗的赏析。诗的后两句则是虚写未来情。诗人在秋雨绵绵之夜,触景生情,展开想象的翅膀,用丰富而自然的联想来表现他们夫妻的恩爱之情。故选D。 2.B 【解析】 【分析】 【详解】
A项,“娉”读“pīng”;“曳”读“yè”; C项,“据”读“jū”;“仆”读“pū”;D项,“宥”读“yòu”;“栈”读“zhàn”。故选B。 3.A 【解析】 【分析】 【详解】
A:缺少主语,应删去“看了”。故选A。 4.A 【解析】 【详解】
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材料,议论的中心。中心是“孝道”。可以采用排除法。④从远古时代的……,下一句显然是②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倡导“孝道”,更有其不可替代的时代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也就是遵循从古到今的逻辑顺序,前后语义递进关联,应为④②,只有A满足。 5.B 【解析】 【分析】 【详解】
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的排序。首先通读几个句子,整体感知后,可以发现④应该是开头一句,然后②中的“那花瓣”紧承④,根据这些我们就能确定顺序了。故选B。 【点睛】
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整体感知内容,注意语段中句与句前后之间的衔接,确定答案后再按照所选答案的句序读一遍进行验证。 二、名句名篇默写
6.(1)柳暗花明又一村 (2)长烟落日孤城闭 (3)晨兴理荒秽 夕露沾我衣 (4) 急湍甚箭 猛浪若奔 (5)烟笼寒水月笼沙 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 隔江犹唱后庭花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考生对古诗文的记忆能力、理解能力。传统的记忆型默写题。要求学生直接默写出指定的文句,这类题目要求考生日常加强背诵识记,尤其是不仅能背诵,还要能默写。理解性默写,要求学生能够背诵全文(诗),选择符合语境要求的句子即可。“荒秽”“露”“湍”“秦淮”“隔”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三、现代文阅读 7.1.B 2.D 3.D 【解析】
1.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准确把握能力,作答时要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B项的表述不准确,从第一段中“这些作品大多留有知识精英的印痕”可知,经典并不一定能够体现知识精英的“思想痕迹”。
2.此题考查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能力。把握全文主要内容,从整体和局部找出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形成整体印象,尤其要注意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D项有误,从“思想与艺术终究是硬道理”可知,“经典化”的结果并不完全取决于人心的淘汰和遗忘。
3.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内容的理解。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D项有误,从“地摊上那些花哨的畅销读物能不能成为经典?那么多抓人眼球的文字,明明挠到了很多人的痒痒肉,不胫而走,呼风唤雨,为什么就很难碰上‘经典化’的好运气”可以看出,作者并不认为畅销读物能够被“建构”,因为建构是有条件的。 8.1. B
2. 都是叠词,语言亲切、灵动,富有音韵美,形象地写出了花蕊多而密集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3. ①对于“我”来说,橘子花的香味使“我”想起了父亲的教导,它一直留在“我”的心中影响着“我”;②抒发了“我”对父亲的感激与怀念之情。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B项有误,“他仿佛已看见金黄的橘子缀满枝头”一句中虽然有表示比喻的词语“仿佛”,但没有喻体。这里的仿佛是隐约的意思,是作者的想象,是描写句,而不是比喻句。故答案为B。
2.试题分析:考查对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和具体的语句分析作答。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注意要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文章第②段画线句“金黄的花蕊一团团,一簇簇,挤挤挨挨,肆意......绽放,像调皮可爱的小精灵”加点的这两个词语是叠词,从音韵上来看,这两个词语亲切灵动,富有美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