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儿童文学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概念和范围 一、 儿童文学释义
(1)五四以后普遍流行的“儿童本位论”,即认为儿童文学是用儿童本位组成的文学。 (2)儿童文学是专指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
(3)“儿童文学是写儿童的文学”“ 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 二、儿童文学的概念的基本含义包括:
(1)、儿童文学是为儿童创作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2)、儿童文学是具有独特艺术个性和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 (3)儿童文学是适合于儿童接受并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文学作品; (4)儿童文学是对儿童具有审美、认识、娱乐、教育等多种功能和价值。
综上所述,儿童文学是指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 三、儿童文学的范围
1、儿童文学的类型:一种是现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一种是古典意义上的文学。 2、中国古代儿童文学主要包括四类作品:
一是民间口头文学作品;二是注重故事性、具有一定文学色彩的蒙养读物;三是经过专门编撰的所谓的“陶冶性情”的成人作品,主要是诗歌作品,如《千家诗》、《神童诗》等;四是古典文学中那些适合儿童特点、事实上也常常为儿童读者所选择和接受的作品,如《西游记》 3、广义的儿童读物也包括儿童文学读物,在儿童文学研究中,儿童文学读物则是一个狭义的概念,即是指除儿童文学读物以外的各类适合儿童阅读的出版物,如思想品德读物。
第二节 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 1、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的含义:即指儿童文学的基本审美特征或艺术品性。
2、儿童文学在美学特质方面与成人文学的区别:首先,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是指那些相对于成人文学而言,在儿童文学更为普遍、更为集中、更为典型的艺术品。其次,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的某些具体审美要素的构成具有共通性,但是当这些要素以不同的途径和方式、不同的意义和作用分别出现在儿童文学和成人文学作品中时,它们就可能获得一种体现各自艺术
1
面貌的审美效果。
3、儿童文学的主要审美特质:纯真------如阿诺德-洛贝尔《寄给蛤蟆的信》;李其美《鸟树》
稚拙----主要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上,如小春久一郎《虎助的尾巴》;契科夫《万卡》 欢愉----表现为以幽默和夸张为手段达到寓于戏剧效果的色彩,如木子《长腿七和短腿八》
变幻----如林格伦《长袜子皮皮》;郑渊洁《皮皮鲁外传》《舒克和贝塔历险记》 质朴----用最简洁、自然的文学形式来表达最本真的生命意趣和形态,如丹尼斯-李《进城怎么走法》
第三节 儿童文学与儿童教育
1、儿童文学的美育功能:首先,培育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趣味味;其次,培养、积累起丰富的审美感情。再次,通过感受不同作品带来的不同风格的美,可以初步培养小读者感受美、理解美、评价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即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对于提升和丰富儿童读者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情感和审美能力,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小学审美教育中应该掌握的几个原则
(1)直觉性原则(2)、非功利性原则 (3)、情感性原则 3、小学语文的核心任务是使受教育者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4、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1)为小学语文教育提供宝贵的教材资源; (2)提升教师自身的素质。 5、儿童文学与小学生素质培养 (1)有助于知道小学生的人格养成; (2)有助于推动小学生的思维发展; (3)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创造精神;
(4)有助于小学校园文化建设。 第三章 创作主体和接受对象 第一节 儿童文学作家
1、儿童文学创作主体的构成:(1)成年人,童心未泯的成年人和对儿童有着强烈教育的成人;(2)儿童。
2、儿童文学作家的特殊性:(1)独特的精神气质;(2)独特的感受力和生活经验。(3)独特
2
的艺术表现力,主要表现为对想象力、幽默感、诗意、故事叙述等多种文学特质和多种文学表现手法的架控能力上。
5、儿童写作的特点和意义:他们的写作往往表现出自然率真又丰富多彩的文学风貌,相对于成人,他们能够更加坦诚、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儿童写作满足儿童的文学表现欲望,激发了他们的文学创造力,提高了他们的文学表现能力,同时儿童写作也有一定的文学价值。 第三节 儿童文学的读者
1、儿童文学读者的构成:儿童、成人(儿童读者是儿童文学首位的、基本的阅读者和接受者)。 2、成人读者的主要类型:
(1)出自“身份”或“职业”的需要走向儿童文学的成人读者;
(2)在阅读天性、在文学心灵深处与儿童、儿童文学有一种沟通、默契和认同感。 3、儿童读者的文学能力包括生理、心理、文化三个层面(即儿童读者的特殊性)。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生理机能的状况和水平决定着儿童读者文学能力发展的普遍的、共同的发展水平和阶段,文化层面则规定着文学能力的具体实现的内容和发展方向,而心理层面则是介于两者之间的连接、转换层面,它起源与生理层面的冲动,并以生理层面为依托,沿着特定的文化轨道而不断建构、发展,形成儿童读者文学审美能力的基本心里框架和特殊性。 4、儿童读者的多样性:性别差异、智力因素、心里个性差异、文化差异 5儿童文学的服务对象包括了从3岁到15岁的全部儿童。
6、儿童时期的划分:幼儿期(3-6),童年期(7-12),少年期(13-15) 7、儿童文学作品的划分:幼儿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
幼儿文学常常是通过对现象世界的描绘来帮助他们认识一些简单道理,幼儿文学的作品特别讲究声音和色彩的运用,其文学性总是与音乐性、美术性因素紧密结合在一起。幼儿文学作品更多纯真和稚拙的美,无论是摹声、摹状,还是抒情,都表现出作家对幼儿天真烂漫、稚拙可爱的童心世界的敏锐感受和艺术再现能力。童年文学、少年文学由于童年期、少年期读者阅读心里的发展,尤其是审美情感的日渐丰富和审美理解的日渐提高,其思想、情感的容量和力度都有了加大。童年文学、少年文学除了具有天真淳朴的稚拙美之外,还逐渐融入了更多幽默滑稽的喜剧美、震慑人心的崇高美和悲剧美等等。 第三章
儿童文学的文本特征
3
第一节 儿童文学的故事性
1、故事性是指文学作品中完整和生动的故事情节所形成的叙事特质。 2、故事性的构成:
(1)“故事元”和叙事技巧中的“矛盾体现物”;
任何叙事性的作品首先都存在一个基本故事,我们将其称之为“故事元”;故事情节的开展还常常需要一直“矛盾体现物”来支撑,这种“矛盾体现物”在民间故事中也称“道具”。 (2)叙事技巧中的传奇性与意外性;
(3)叙事技巧中的完整性、连贯性、生动性与曲折性; (4)叙事技巧中的悬念与气氛控制;
悬念是叙事性文学作品中的一种特有的创作技巧,是作家在情节发展中所铺设的悬而待解的疑端。在通常情况下,悬念常见于情节发展的紧要关头。 (5)叙事语言的口语化与生活化;
口头语分为日常口语和文学口语,日常口语具有生活化的特点,它通俗、简短、灵活,富于浓郁的生活气息。
儿童文学的叙事性语言是一种充分儿童化的文学口语形式,它以简明为前提,以生动为根本。
(6)几种常见的故事构成方式。
①三迭式结构,三迭式又称三段法,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上,重在表现人物活动和事件发展前后的重叠变化。
②连环式结构,也叫多段式的情节反复,其特点是情节在三段式反复的基础上再一环扣一环地向前延伸、发展。
③对立式结构,即从正反、左右、前后、上下等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来组织情节。 3、故事性在不同文本中的具体体现
①儿歌、故事诗用小小的情节来吸引儿童读者的注意力; ②童话、儿童小说用故事性来加强人物形象的塑造; ③寓言用故事性来荷载思想。 第二节
儿童文学的语言特点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