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信息系统名词解释(青灯古佛影整理)
59.GIS 互操作:互操作是指在异构环境下的两个或多个实体,尽管它们实现的语言、执行的环境和基于的 模型不同,但仍然可以相互通信和协作,以完成某一特定任务。这些实体包括应用程序、对象、系统运行环境 等。 ( 吴信才,《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方法》)空间数据的互操作针对异构的数据库和平台,实现数据处理的互操 作,与数据转换相比,它是“动态”的数据共享,独立于平台,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是空间数据共享的发展方 向。(邬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
60.组件式 GIS:是采用了面向对象技术和组件式软件的 GIS 系统(包括基础平台和应用系统)。其基本思 想是把 GIS 的各大功能模块划分为几个组件,每个组件完成不同的功能。各个 GIS 组件之间,以及 GIS 组件 与其它非 GIS 组件之间,都可以方便地通过可视化的软件开发工具集成起来,形成最终的 GIS 基础平台以及应 用系统。(吴信才,《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方法》)
61.客户机/服务器结构:即 C/S 结构,是一种分布式系统结构,在该体系中,客户端通常是同最终用户交 互的应用软件系统,而服务器由一组协作的过程构成,为客户端提供服务。客户机和服务器通常运行相同的微 内核,一个客户机/服务器机制可以有多个客户端,或者多个服务器,或者兼而有之。客户机/服务器模式基于 简单的请求/应答协议,即客户端向服务器提出信息处理的请求,服务器端接收到请求并将请求解译后,根据请 求的内容执行相应操作,并将操作结果传递回客户端。(邬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
62.NSDI:1994 年美国政府开始发展国家空间数据基础设施(NSDI),通过确定元数据标准,要求各级政府 机构采用元数据的方式在网络上对其所生产的数据进行描述,达到各机构间数据生产和共享的目的。 邬伦, 地 (《 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
63.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简称 NII,是一个能够给用户随时提供大容量信息的,由通信网络、计算机、数据 库以及日用电子产品组成的完备的网络系统。目前全球被广泛采用的信息基础设施就是因特网。
64.3S 技术:是 GPS(全球定位系统)、GIS(地理信息系统)、RS(遥感)的集成应用,构成为整体的、实 时的和动态的对地观测、分析和应用的运行系统。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大脑,两只眼睛”的框架, 即 RS 和 GPS 向 GIS 提供或更新区域信息以及空间定位,GIS 进行相应的空间分析(图 12-9),以从 RS 和 GPS 提供的浩如烟海的数据中提取有用信息,并进行综合集成,使之成为决策的科学依据。(邬伦,《地理信息系统 原理、方法和应用》)
65.GML:即地理标识语言,它由 OGC 于 1999 年提出,并得到了许多公司的大力支持。GML 是 XML 在地理空 间信息领域的应用。利用 GML 能够表示地理空间对象的空间数据和非空间属性数据,可以存储和发布各种特征的 地理信息,并控制地理信息在 Web 浏览器中的显示。(田宇民,《GML:地理信息管理的飞跃》)
66.LBS:移动位置服务(简称 LBS),是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通过移动网络获取移动终端用户的位置信息(经 纬度坐标),在电子地图平台的支持下,为用户提供相应服务的一种增值业务。它是移动互联网和定位服务的融 合业务。(中国信息产业网)
67.网格 GIS:是利用现有的网格技术、空间信息基础设施、空间信息网络协议规范,形成一个虚拟的空间 信息管理与处理环境,将空间地理分布的、异构的各种设备与系统进行集成,为用户提供一体化的空间信息应 用服务的智能化信息平台。(GIS 海洋网)
68.空间信息格网:简称 SIG,是一种汇集和共享地理上分布的海量空间信息资源,对其进行一体化组织与 处理,从而具有按需服务能力的、强大的空间数据管理和信息处理能力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金江军,《网格 技术在地球信息科学中的应用》)
69.嵌入式 GIS:是新一代地理信息系统发展的代表方向之一,它是运行在嵌入式计算机系统(PDA、手机、 机顶盒等)上高度浓缩、高度精简的 GIS 软件系统。(电力 GIS 交流网)
70.4D 产品:数字高程模型(简称 DEM)是在高斯投影平面上规则格网点平面坐标(x,y)及其高程(z)的 数据集。数字正射影像图(简称 DOM)是利用数字高程模型对扫描处理的数字化的航空相片 / 遥感相片(单色 / 彩色),经逐象元进行纠正,再按影像镶嵌,根据图幅范围剪裁生成的影像数据。数字线划地图(简称 DLG) 是现有地形图上基础地理要素的矢量数据集,且保存要素间空间关系和相关的属性信息。数字栅格地图(简称 DRG)是纸质地形图的数字化产品。每幅图经扫描、纠正、图幅处理及数据压缩处理后,形成在内容、几何精度 和色彩上与地形图保持一致的栅格文件。(河南省测绘局网站)
-5-
地理信息系统名词解释(青灯古佛影整理)
71.地理编码:是为识别点、线、面的位置和属性而设置的编码,它将全部实体按照预先拟定的分类系统, 选择最适宜的量化方法,按实体的属性特征和几何坐标的数据结构记录在计算机的存储设备上。( 李满春、任建 武、陈刚、周炎武,《GIS 设计与实现》)
72.空间信息可视化:是地理信息处理的窗口与处理结果的直观表达形式,因而是决策的直观依据。只有把 空间数据库中的海量数据转换为直观的图形信息,地理信息处理结果才能为规划、管理与决策提供有力的支撑。 (邬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
73.空间数据仓库:空间数据仓库是指支持管理和决策过程的、面向主题的、集成的和随时间变化的、持久 的和具有空间坐标的地理数据的集合。(邬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
74.数据挖掘:是从数据中提取隐含的、先前不知道的和潜在有用的知识的过程。(邬伦,《地理信息系统原 理、方法和应用》)
75.空间数据融合:是指多种数据合成后,不再保存原来的数据,而产生了一种新的综合数据,数字地球的 多种数据融合,包括多种分辨率数据,多维数据以及不同类型数据的融合,并且需要将融合得到的数据进行可 视化表现,通常是将数据叠加在数字高程模型上,形成三维立体景观影象。实现数字地球中的空间数据融合, 需要地理数据互操作以及高速网络的支持。(邬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
76.扫描矢量化:在扫描后处理中,需要进行栅格转矢量的运算,一般称为扫描矢量化过程。扫描数字化采 用高精度扫描仪将图形、图象等扫描并形成栅格数据文件,再利用扫描矢量化软件对栅格数据文件进行处理, 将它转换为矢量图形数据。(邬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
77.屏幕跟踪矢量化:扫描矢量化可以自动进行,但是扫描地图中包含多种信息,系统难以自动识别分辨, 所以在实际应用中,常常采用交互跟踪矢量化,或者称为半自动矢量化。(邬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 应用》)
78.元胞自动机:简称 CA,是定义在一个具有离散、有限状态的元胞组成的元胞空间上的,按照一定局部规 则,在离散的时间维上演化的动力学系统。元胞自动机的基本单元是元胞(Cell),每个元胞具有一个状态,这 个状态只能取有限状态集中的一个;这些元胞规则地排列在被称为“元胞空间”的空间格网上;它们各自的状 态随着时间变化,根据一个局部的规则来进行更新,即一个元胞在某时刻的状态取决于且只取决于该元胞周围 邻域元胞的状态;元胞空间内的元胞依照此局部规则进行同步的状态更新,整个元胞空间则表现为在离散的时 间维上变化。(邬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
79.计算机网络:是指实现计算机之间通讯的软件和硬件系统的统称,从广义上讲,利用磁盘在两台微机之 间拷贝数据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特殊的网络。它的更加具体的定义是“以共享资源为目的,通过数据通讯线路将 多台计算机互联而组成的系统”,共享的资源包括计算机网络中的硬件设备、软件或者数据。 邬伦, 地理信息 (《 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
80.等值线:等值线系指在地图上通过表示一种现象的数量指标的一些等值点的曲线。等值线法宜用于表示 地面上连续分布而逐渐变化的现象,并说明这种现象在地图上任一点的数值或强度。(邬伦,《地理信息系统原 理、方法和应用》)
81.层次分析法:即 AHP 法,是系统分析的数学工具之一,它把人的思维过程层次化、数量化,并用数学方 法为分析、决策、预报或控制提供定量的依据。它把相互关联的要素按隶属关系分为若干层次,请有经验的专 家对各层次各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给出定量指标,利用数学方法综合专家意见给出各层次各要素的相对重要性权 值,作为综合分析的基础。(邬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
82.ODBC:是一个用于访问数据库的统一界面标准。它实际上是一个数据库访问库,它最大的特点是应用程 序不随数据库的改变而改变。其工作原理是通过使用驱动程序(driver)来提供数据库独立性。而 driver 是 一个用以支持 ODBC 函数调用的模块,应用程序通过调用驱动程序所支持的函数来操纵数据库,不同类型数据 库对应不同的驱动程序。(吴信才,《地理信息系统原理及方法》)
83.质心:是描述地理对象空间分布的一个重要指标。通常定义为一个多边形或面的几何中心。在某些情况 下,质心描述的是分布中心,而不是绝对几何中心。(邬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
84.地图符号:是表达地图内容的基本手段,它不仅能表示事物的空间位置、形状、质量和数量特征,而且
-6-
构(C 语言版)》)
86.地籍:是记载土地的位置、界址、数量、质量、权属和用途(地类)等基本状况的簿册(含图)。(陆红 生,《土地管理学总论》)
87.多媒体技术:是指能够同时捕捉、处理、编辑、存储和播放两种以上不同类型信息媒体的技术。(中国 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
88.空间分析函数:分析函数是对地理空间数据按一定规则进行转换的图像函数,基于一定的空间分析算 法.以一个或多个数据平面作为输入,函数运算结果产生新的数据平面。许多专题分析模型要求首先由空间分 析函数将原始数据进行变换,以获取更多的符合模型要求形式的地理空间信息。空间分析函数不仅可以向用户 提供多种形式的空间信息、而且为地理信息系统分析模型的实现提供了极大的方便。(1998)
89.四叉树编码:又名四元树编码,可以通俗理解为一个具有四分枝结构的树,它具有栅格数据二维空间 分布的特征,这是一种更为有效的编码方法。四叉树编码将整个图形区域按照四个象限递归分割成 2n×2n 象元 阵列,形成过程是:将一个 2×2 图像分解成大小相等的四部分,每一部分又分解成大小相等的四部分,就这样 一直分解下去,一直分解到正方形的大小正好与象元的大小相等为止,即逐步分解为包含单一类型的方形区域 (均值块),最小的方形区域为一个栅格单元。(1998)
90.GP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是利用人造卫星进行点位测量导航技术的一种, 由美国军方组织研制建立,从 1973 年开始实施,到 90 年代初完成。(1998)
91.XML(可扩展标识语言):是通用标识语言标准(SGML)的一个子集,它是描述网络上的数据内容和结构 的标准。(2004)
92.数据质量评价:对数据质量进行评估的方法和过程。常用的评价方法有:演绎推算、内部验证、与原始 资料(或更高精度的独立原始资料)对比、独立抽样检查、多边形叠加检查、有效值检查等。经检查应对每个 质量元素进行说明,并给出总的评价,最后形成数据质量评价报告。
93.数字正射影像图:(Digital Orthophoto Map 简称 DOM)是利用数字高程模型对扫描处理的数字化的航 空相片/遥感相片(单色/彩色),经逐象元进行纠正,再按影像镶嵌,根据图幅范围剪裁生成的影像数据。一般 带有公里格网、图廓内/外整饰和注记的平面图。
94.数字线划地图:(Digital Line Graphic 简称 DLG)是现有地形图上基础地理要素的矢量数据集,且保 存要素间空间关系和相关的属性信息。
95.数字栅格地图:(Digital Raster Graphic 简称 DRG)是纸质地形图的数字化产品。每幅图经扫描、纠 正、图幅处理及数据压缩处理后,形成在内容、几何精度和色彩上与地形图保持一致的栅格文件。
96.正射影像:是指将中心投影的像片,经过纠正处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因地形起伏引起的投影误差 和传感器等误差产生的像点位移的影像
97.1954 年北京坐标系:1954 年我国决定采用的国家大地坐标系,实质上是由原苏联普尔科沃为原点 1942 年坐标系的延伸。
98.1956 年黄海高程系统:以青岛验潮站根据 1950 年一 1956 年的验潮资料计算确定的平均海面作为基准 面,据以计算地面点高程的系统。
99.1985 国家高程基准:1987 年颁布命名的,以青岛验潮站 1952 年一 1979 年验潮资料计算确定的平均 海面作为基准面的高程基准。
100.ISO/OSI 参考模型 OSI-RM ISO/OSI Reference Model:该模型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为网络通信 制定的协议,根据网络通信的功能要求,它把通信过程分为七层,分别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传输 层、会话层、表示层和应用层,每层都规定了完成的功能及相应的协议。
101.WGS -84 坐标系:一种国际上采用的地心坐标系。坐标原点为地球质心,其地心空间直角坐标系的之 轴指向 BIH (国际时间)1984.O 定义的协议地球极(CTP)方向,调轴指向 BIH 1984.0 的零子午面和 CTP 赤 道的交点,Y 轴与 Z 轴、X 轴垂直构成右手坐标系,称为 1984 年世界大地坐标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名词解释(青灯古佛影整理)
还可以表示各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及区域总体特征。(邬伦,《地理信息系统原理、方法和应用》)
85.节点/顶点:节点表示线的终点和起点。在图中的数据元素通常称作顶点。(严蔚敏、吴伟民,《数据结
-7-
地理信息系统名词解释(青灯古佛影整理)
102.参考椭球: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处理测量成果而采用的一种与地球大小、形状最接近并具有一定参数的 地球椭球。
103.城市地理信息:城市地理信息是城市中一切与地理分布有关的各种地理要素图形信息、属性信息及其 相互间空间关系信息的总称。
104.城市地理信息系统:简称“UGIS”。它是地理信息系统的一个分支,是一种运用计算机硬、软件及网络 技术,实现对城市各种空间和非空间数据的输入、存贮、查询、检索、处理、分析、显示、更新和提供应用, 以处理城市各种空间实体及其关系为主的技术系统。它是城市基础设施之一,也是一种城市现代化管理、规划 和科学决策的先进工具。
105.城市基础地理信息:城市基础地理信息是指城市最基本的地理信息,包括各种平面和高程控制点、建 筑物、道路、水系、境界、地形、植被、地名及某些属性信息等,用于表示城市基本面貌并作为各种专题信息 空间定位的载体。它具有统一性、精确性和基础性的特点。
106.大地测量:测定地球形状、大小、重力场及其变化和建立地区以至全球的三维控制网的技术。
107.大地基准:大地坐标系的基本参照依据,包括参考椭球参数和定位参数以及大地坐标的起算数据。 108.大地水准面:一个假想的与处于流体静平衡状态的海洋面(无波浪、潮汐、海流和大气压变化引起的扰 动)重合并延伸向大陆且包围整个地球的重力等位面。
109.大地原点:国家水平控制网的起算点。同义词:大地基准点
110.大地坐标:大地测量中以参考椭球面为基准面的坐标。地面点 P 的位置用大地经度 L、大地纬度 B 和 大地高 H 表示。当点在参考椭球面上时,仅用大地经度和大地纬度表示。大地经度是通过该点的大地子午面与 起始大地子午面之间的夹角,大地纬度是通过该点的法线与赤道面的夹角,大地高是地面点沿法线到参考椭球 面的距离。
111.大地坐标系:以参考椭球面为基准面,用以表示地面点位置的参考系。 112.等高距:地图上相邻等高线的高程差。
113.等高线:地图上地面高程相等的相邻点所连成的曲线在平面上的投影。
114.等角投影:在一定范围内,投影面上任何点上两个微分线段组成的角度投影前后保持不变的一类投影。 同义词:正形投影;相似投影
115.等距离投影:沿经圈或垂直圈方向的距离,投影前后保持不变的一种任意投影。
116.等面积投影:地图上任何图形面积经主比例尺放大后与实地相应的图形面积保持大小不变的投影。
117.地方坐标系:局部地区建立平面控制网时,根据需要投影到任意选定面上和(或)采用地方子午线为中 央子午线的一种直角坐标系。
118.地籍图:描述土地及其附着物的位置、权属、数量和质量的地图。
119.地籍信息系统:在计算机软硬件支持下,把各种地籍信息按照空间分布及属性,以一定的格式输入、 处理、管理、空间分析、输出的计算机技术系统。
120.地理格网:是按一定的数学法则对地球表面进行划分形成的格网,通常是指以一定长度或经纬度间隔 表示的格网。
121.地理数据库:利用计算机存储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诸要素的数据文件及其数据管理软件的集合。 122.地理信息服务:为用户转换、管理、或提供地理信息的服务。
123.地理坐标:用经度(λ) 纬度(j )所表示的地面点位置的球面坐标。本地子午面与本初子午面之间 的夹角为该点的经度,由本初子午面向东为东经,向西为西经,东、西各 18 地面点在参考椭球的法线与地球赤 道平面的交角为该点的纬度。赤道面向北为北纬,向南为南纬,南、北各 90。
124.地理坐标网:按经、纬度划分的坐标格网。
125.地图:按一定的数学法则,使用符号系统、文字注记,以图解的、数字的或触觉的形式表示自然地理、 人文地理各种要索的载体。
126.地图比例尺:地图上某一线段的长度与地面上相应线段水平距离之比。
127.地图符号:地图上各种图形、记号和文字的总称。地图符号由形状、尺寸、色彩、定位点、文字等因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