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的问题思考
及改进对策
城口县修齐中学 王生贵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培养学生全面发展,针对农村中学语文教学忽视综合性学习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教师教育观念落后,对课标的认识、教材的把握不够以及评价学生的方式单一等原因。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语文实践活动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努力转变落后教学观念,改革评价学生机制,切实加强对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组织与实施,才能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教师也才能真正体现教书育人的价值所在。
关键词:中学语文 综合性学习 思考对策
初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是以语文课程的整合为基点,加强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的联系,强调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结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的自主学习过程,它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并列,共同组成了语文学习内容的新板块。 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标中明确把综合实践活动作为独立的板块体现出来,在九年制义务教育教材中语文实践活动从内容到形式都作了具体安排,易于操作,便于训练;在中招考试中也作为独立板块加以考察,它能够体现学生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也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由此可见,新课程改革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能力为目的。然而,在广大农村中学语文实践活动却不尽人意。据调查,我们城口相当数量的学校极少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甚至空白。我们的教学惟独没有语文实践活动的天地,那么,如何摆脱农村中学语文实践活动开展率低,质量差,这种教育现状呢?这不得不引起我们语文教师的思考?从目前来看,农村中学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
问题之一:认识有误区、观念较落后
1
部分教师对综合性学习认识还存在误区、实施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他们认为综合性学习是语文教学的“附属”“添头”和“装饰”,在教学中不作为或作为不力,随意性强,缺乏计划性;有的过分依赖于课本,唯教材是从,把综合性学习当作课堂作业来完成;有的把综合性学习当作训练学生阅读和写作能力的一种形式和手段,将综合性学习课上成阅读课,只做些收集资料、积累素材之类的工作;有的把综合性学习当作阅读课来上,把内容当作课文来讲;有的将综合性学习目标先行,把过程当作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只重视活动成果的交流,只重视活动终结时的评价,预设目标自始至终不断强化,缺乏生成性;有的综合性学习课过分语文化,缺乏整合特色;有的又科学专业色彩过强,把综合性学习课异化成了科学课;有的综合性学习课,教师走下了讲台,却搞起了“垂帘听政”:教师定目标,学生去完成;教师定程序,学生去实施;学生去“表演”,教师做“裁判”;学生出成果,教师来独享??目前实施的九年制义务教育,本应是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但我县实行了教师绩效工资分配、分数已不再是学生的命根,而成了教师的命根。为了保住自己的绩效及应试教育在教师头脑中已根深蒂固,考什么就教什么,怎么考就怎么教,目标瞄准能直接得分的,而忽视了语文实践活动的实践性,忽视了学生在实践中的能力,也就影响了语文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由此可见这样的教学背离了素质教育的轨道,学生丧失了实践的机会。我以为这是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开展不足的最重要原因。
问题之二:把握课标、解读教材肤浅
课标对综合性学习的定位是:“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从新课标对语文教育的精辟阐述,我们知道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也就是说,学生应从阅读中学习阅读,从口语交际中学习口语交际,从写作中学习写作,从查找搜集资料中学习整理运用资料。语文综合性学习主要表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其过程是综合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过程,也是相关学科知识和能力迁移运用的过程。
2
又由于传统教学在教师心中已根深蒂固,他们已习惯于传统语文教学,将精力集中在课堂上,于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内容越来越单调,语文综合性学习成了作文课的准备活动,成了课本的一根难以下咽的刺。老担心荒了自家的地,种了别人家的田!认为语文实践活动浪费教师精力,耗费教学时间,影响教学质量等,使语文实践活动无一方天地。同时,有的教师对新课标不甚了解,对新教材把握不够,导致语文教学活动得不到正常开展。
问题之三:评价学生的方式单一
国家教育主管门虽然推行多元化评价体系,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教师对学生仍然是一把尺子,以学生卷面上的分数作为评价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依据,并且也仅凭语文中招的一张试卷决定学生的命运,语文考试也仅仅限于笔试方式,使学生语文活动中的参与能力得不到真实的评价,尽管在考试中设计了个别试题,但最终还是凸现在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上,对学生语文活动能力没有本质帮助。于是,在一切为了考分的应试教育影响下,教师自然而然的忽视了语文实践活动
我以为除了上述原因外,我县各地各校都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安全第一(教师宁可让学生呆在教室,也不让学生走出户外,担心户外发生安全事故)、经费紧张、场地紧张、器材不配套等因素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的语文老师应该怎样改变语文实践活动的现状呢?通过我的一些亲身实践,以为要改变目前的现状,应采取以下几种对策:
第一,提高思想认识,教师充分认识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 国家颁发的课程标准已明确提出了语文教学目标的版块由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语文活动与口语交际,它已表明语文活动与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正是语文课程改革新理念的体现,它要求我们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向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能力,真正实现“人的发展”这个根本性要求。而我们语文实践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生动多样,它有故事会、朗诵会、采访、办班报、开辩论会等,这些活动能使学生从单调的课堂中解脱出来。同时各种语文实践活动都在不同的程度上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比如开展专题辩论会,辩论的题目一公布,学生就会自觉地去关注有关的现象事实,并会去思考分析形成自己对论题的见解,会思考用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语言把自己的见解讲清楚,使别人信服。这样学生的分析能力,语言组织、
3
表达能力等都得到了训练。一些语文实践活动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一些良好的语文习惯,例如开展写字比赛,就可以养成学生快速规范的书写习惯;比如开展小记者活动,就可以促进学生走向社会的其它领域去了解一些社会知识;开展热点辩论活动,可以促进学生去留心周围的生活,去分析主人周围的一切,形成自己的见解;开展参观访问活动可以开阔他们的眼界,丰富他们的视野。通过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参与活动,丰富了语文知识,拓宽了学习空间,积累了写作素材,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这又可以进一步理解与深化教材知识,从而促进语文知识迁移与能力的形成;同时语文活动又能从课外向课内辐射,促使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寻求对课外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可以说课内带动课外,课外促进课堂,二者相辅相成,这样以来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了,素质得到发展了,随之质量也就提高了,我们就不怕我们的语文学不好,我们还怕应考吗?
第二,转变教育观念,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新课程标准对生活所蕴涵的语文教育价值和学生生活经验予以了相当的重视和关注,深刻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思想。语文学习从根本上来讲是与生活相联系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不可能也无法把语文学习封闭在课堂内,切断它与广阔的社会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的联系。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的教育资源,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尽可能地沟通校内校外,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课程标准中既然已体现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教师面对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好机遇,应加强对新课程理论的学习,迅速转变观念,放开手脚让学生参与语文活动,在活动参与中去发现问题,去分析问题,去解决问题,去体验生活,去分享合作后的快乐。我们教师做一个积极的旁观者,热情的支持者,理智的引导者,让学生在语文的殿堂里遨游。
第三,凝聚智慧星光,教师切实加强语文学习活动的组织实施。 语文实践活动与语文课堂教学既具内在联系,又相对独立。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三年来语文活动要做到全面安排,制定详细计划,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因地制宜,可根据我县我校的实际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比如,结合城口实际情况,我们可以进行的活动有:﹙1﹚了解城口民俗风情和节日习俗:比如,春节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