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结 题 报 告
课 题 名 称 初高中化学教学衔接问题研究 课题批准号 课题承担人
JG09100
秦成翠、 黄万林
所 在 单 位 和县卜陈中学、和县一中
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制
2012年6月
一、研究背景
2001年我国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划了21世纪我国基础课程改革的基本蓝图。2004年教育部开始普通中学新课程实验,以省级为单位,拟用4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范围内推进,2006年秋安徽正式进入新课程的教学。新的课程体系把每一位学生发展的独特性置于核心地位,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是不是这样呢?经常听到一些老师说新教材难教,在上课时仍然按照老教材的内容给学生讲解。
初高中教学的衔接一直是工作在一线教师的研究热点,有些地区甚至在暑期办起了衔接学校。由于初中化学新教材是以贯彻自主、探究、合作三大教学模式为核心而编写的,对许多高中学习需要的对应知识进行了适度删减的处理。高中新教材与原教材相比,更具有基础性、时代性;体现了“从生活走近化学,从自然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特点;与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的课程相比,其教学容量和教学难度大为提高,而高中新课程的课时数又比原来的少;初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在某些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如课程体系、课程目标、教学要求等。另外,在2009年四月份,我们调查了和县不同的学校的27位初三教师,从调查结果来看:一、只有3位对高中新课程熟悉(占11%),其余24位不太熟悉或完全不熟悉(占89%)。2、27位教师中有17位(占63%)几乎没有到高中听过课。同时,我们也调查了和县21位高中教师,对初中新课程熟悉只有7人(占33%)。
1
由此看来我们的教师对学生将要学什么或已经学了什么了解甚少,不能很好的做好新课程的衔接工作,这对于刚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讲,是一个很大的跨度,在这种情况下,做好初高中化学教学的工作对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于是,我们对此展开了研究。 二、研究目标
为了适应新课程的需要,使每一所学校成为提高全体公民科学素养的基地,让我们的教育工作者重视初高中教学的衔接;让我们的高一新生能尽快适应对高中化学的学习。 三、理论依据
(一)以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
苏俄早期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该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只有针对最近发展区的教学,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停留在现在发展区的教学,只能阻碍学生的发展。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区的过程,即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不会转化为会、把不能转化为能的过程。”的确如此,要做到这点,就必须如奥苏伯尔说的,要了解学生的认知结构,就是教师在教学前首先要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要对学生的知识“有底”,如此,才能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走向最近发展区。
2
(二) 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学说为指导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从出生到成人的认知发展不是一个数量不断增加的简单累积过程,而是伴随同化性的认知结构的不断再构,使认知发展形成儿童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时期或阶段。
在皮亚杰看来,学习从属于发展,从属于主体的一般认知水平。因为任何知识的获得都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的同化为前提。所以,各门具体学科的教学都应研究如何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生提出既不超出当时认知结构的同化能力的要求,又能促使他们向更高阶段发展的富有启迪作用的适当内容。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构造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是在新水平上对前面阶段进行改组而形成的新系统。它不是无关特性的并列和混合。前面阶段的结构是后面阶段结构的先决条件,并为后者取代。初中和高中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段,理应很好的衔接过渡。初、高中学生处在不同认知发展阶段,教学应首先关注学生已有发展水平,在不超出学生认知结构同化能力的前提下,开展高中教学,做好教学衔接。
(三)初高中课程标准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体见下表: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 高中化学课程标准 1、初步形成基本的化学实验 1、获得有关化学实验的基 技能.能设计和完成一些简 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习实验研究的单的化学实验 方法.能设计并完成一些化学实验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