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石河发源于青龙县黄前山附近,是本区最主要的水系,由西北向东南流经柳江盆地后在山海关西侧老龙头注入渤海。全长约70km,其中近60km河段流经山区,并有9条小河汇入,仅下游12km河段流经向海倾斜的平原。该河流域面积约为600 km2,其中560km2以上为山区,故为山区性河流。河床总高差为400m,平均坡降为6‰左右。河床组成主要为砾石,少有粗砂和中砂。砾石的主要岩性为火山岩,其次为花岗闪长岩及花岗岩。流域内植被覆盖达50~60%,故水土流失不严重,河床相对较稳定。
大石河水量丰富,年平均径流量多为1.68亿m3,补给来源以降水为主,所以平时流量很小,一般为0.3~0.6m3/s,枯水期最小流量仅为0.15m3/s; 7~8月雨季时,径流量占全年的70~80%,暴雨后洪水立即上涨,且暴涨暴落。据统计,大石河大汛周期为20年,小汛周期为5年,过去曾造成多次水患。自1972年在大石河出山口建成水库(即燕塞湖)后,灾情大大减少。燕塞湖库容6750万m3,不仅是秦皇岛市区主要供水水库,而且是一个美丽的旅游景点,并有很多神奇的传说。洪水期具有洪峰高、流量大、来势猛、历时短、泥沙多等特点。输沙量常随流量而增减,集中于每年的7、8、9三个月内,尤其以7月份最大。月平均输沙率为26.7kg/s,;而1~5月和10~12月几乎无泥沙入海。大石河的泥沙入海后,主要堆积在河口外,形成向海凸出达2~3km长的水下三角洲。 三、气候特征
本区地处中纬度地带,为暖温带半湿润季风区,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主要特征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水热资源丰富。春季多
5
日照,气温回升快,降水少,相对湿度低,空气干燥,蒸发快,风速较大;夏季多阴雨,空气潮湿,气温高但少闷热;秋季时间短,降温快,秋高气爽;冬季长,寒冷干燥多晴天。年气温差较大,年降水量多寡变化显著。四季气候特征为,夏季平均气温高于20℃,冬季平均气温低于5℃,春、秋季介于两者之间。每年11月中旬初入冬,到翌年3月底为冬季,长达140天;4月初到6月中旬初为春季,长约75天;6月中旬初到9月中旬初为夏季,约90天;9月中旬到11月上旬末为秋季,约60天。
主要风向受季风影响,夏季多西南风,冬春季多东北风。主导风向为西南,平均频率为12.9%,其次为南南西,再次为正东,平均风速在5m/s以下。据多年统计,本区风速1~3级占74.3%,3~4级占35.6%,大于6级者仅占0.5%。除季风外,尚有台风影响,每年8月15日前后,均有或大或小、或多或少的台风。由于本区风向常是西南,强风向是东北,故海岸侵蚀、堆积和滨岸沙丘堆积方向均与风向一致。
第二章 柳江盆地地质特征
第一节 地 层
实训区柳江盆地地层属于华北型,除普遍缺失奥陶系上统、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下统、三叠系中下统、白垩系及第三系之外,其它时代地层发育较好,出露较全,各地层单位划分标志清楚,化石较丰富,地层特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全区范围内出露的地层有上太古界单塔子群,上元古界青白口系,下古生界寒武系和奥陶系中下统,上古生界石炭系中上统
6
和二叠系,中生界三叠系上统和侏罗系,以及新生界第四系(见表2-1)。
柳江盆地地层简表 表2-1
界 新 生 界 Kz 系 第四系 Q 统 组 厚度 (m) 岩 性 描 述 粘土、黄土及砂砾石层。与下伏地层角度不整合接触。 安山质玄武岩、凝灰岩、角砾岩和集块岩。与下伏地层角度不整合接触。 灰白、黄绿色砾岩、含砾粗砂岩、粗粒长石杂砂岩,夹砾石、粉砂岩、页岩。 黄灰色含砾粗砂岩、粉砂岩、黑色炭质页岩互层,夹煤线,含植物化石及双壳类、昆虫类化石。与下伏地层角度不整合接触。 紫色粉砂岩、细砂岩、中粗砂岩和含砾粗砂岩。 灰白色含砾粗粒长石砂岩夹少量紫色细砂岩和粉砂岩。 黄褐色含砾粗粒杂砂岩、长石岩屑杂砂岩、泥质粉砂岩、粘土质粉砂岩构成三个韵律。 灰色、灰黑色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粉砂岩、炭质页岩及粘土岩,具2层可采煤层。 中细粒长石岩屑杂砂岩、粉砂岩、炭质页岩夹泥质灰岩透镜体。 青灰色细砂岩、粉砂岩、泥页岩、铝土质岩夹4~5层泥灰岩透镜体,含植物化石和双壳类、腕足类、蜓类等化石。与下伏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 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及少量灰岩。 灰色中厚层豹皮灰岩夹砾屑灰岩,含头足类、、腹足类、海绵类等化石。 中 生 界 Mz 侏 罗 系 J 三 叠 系 T 中 统 下 统 上 统 髫髻山组 J2t 下花园组 J1x 黑山窑组 T3h 石千峰组 P2sh 上石盒子组 P2s 下石盒子组 P1x 山西组 P1s 太原组 C3t 588 475 162 二 叠 系 P 上 古 生 界 Pz2 石 炭 系 C 上 统 150 72 115 62 下 统 上 统 51 中 统 本溪组 C2b 82 下 古 生 界 奥 陶 系 O 中 统 下 统 马家沟组 O2m 亮甲山组 O1l 101 118 7
Pz1 下 古 生 界 Pz1 冶里组 O1y 凤山组 ∈3f 上 统 寒 武 系 ∈ 长山组 ∈3c 崮山组 ∈3g 中 统 张夏组 ∈2z 徐庄组 ∈2x 毛庄组 ∈1mz 下 统 馒头组 ∈1m 府君山组 ∈1f 126 灰色泥晶灰岩、砾屑灰岩、泥质条带灰岩,上部夹黄绿色页岩。 泥质条带灰岩、砾屑灰岩、泥灰岩、钙质页岩互层。 粉砂岩夹砾屑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化石丰富。 紫色砾屑灰岩、粉砂岩夹灰色藻灰岩、鲕粒灰岩和泥质条带灰岩。 灰色鲕粒灰岩、藻灰岩夹泥质条带灰岩、生物碎屑灰岩。 黄绿色页岩、粉砂岩、暗紫色粉砂岩夹少量鲕粒灰岩透镜体。 紫红色页岩、粉砂岩为主,夹少量灰岩透镜体。 鲜红色页岩。与下伏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 暗灰色厚层豹皮灰岩、细晶灰岩,底部为角砾状灰岩。与下伏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 黄褐色细粒石英砂岩、紫色页岩、杂色泥灰岩和白色板状灰岩构成一个沉积韵律。 灰白色含砾粗粒长石石英砂岩、石英砂岩、海绿石砂岩夹紫色、黄绿色页岩。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 92 18 102 130 101 112 71 146 28 上 元 古 界 Pt3 上 太 古 界 青 白 口 系 Qb 景儿峪组 Qnj 长龙山组 Qnc 91 单塔子群 白庙组 Arb 主要岩性组合为黑云角闪斜长变粒岩、黑云斜长变粒岩、角闪斜长变粒岩、白云母石英片岩>1100 夹浅粒岩及白云母片岩,底部为黑云斜长角闪岩、斜长角闪岩。 各时代沉积地层分布占本区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左右,其中第四系分布最广,中生界次之,其它时代地层零星分布(见后附实训区地质图)。
现自老而新分述如下。
一、上太古界单塔子群白庙组(Arb)
实训区变质岩仅出露上太古界单塔子群白庙组,呈孤立隔离的大型捕掳体赋存于太古代花岗岩中,二者呈港湾状交代侵入接触。在实训区南部零星出露。岩石多遭受强烈风化剥蚀。厚度大于1100m。 二、上元古界青白口系(Qb)
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