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随着人类社会信息化日益深入,观念也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教育不再是单纯知识的灌输,而是致力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开发人的潜能及创新能力。笔者结合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就如何在新课程标准下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谈几点粗浅的见解和看法。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教师应从传统教育重知识学习,轻能力培养的观念中解放出来,认真领会新课标的精神实质,用新课标的理念和精神去指导自己的教学,真正树立新的教育观、人才观和学生观,树立适合创造教育的新观念。灵活多变的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崭新途径。只要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智慧,创造思维的新视角,以新颖的方式去诱导、激发学生的兴趣,就一定能使学生向往科学,追求真理。学生的创造意识也会随着培养起来。
二、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氛围、竞争合作的班风,营造创造性思维的环境
首先,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发挥创造性,必须克
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少数学生是配角,大多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做学习的主人,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的能力;其次,班集体能集思广益,有利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在班集体中,取长补短。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设计集体讨论、查漏互补、分组操作等内容,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教师应当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
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探索,让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发现与创造。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学习经验、学习方法去探索与发现,从而获得新知,这对学生来说作业是学生认识上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里都要进行各种总结,也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即锻炼学生集中思维的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作为求异思维的基础,保障了求异思维的广度、新颖程度和科学性。
例如,指导学生在作业中要大胆的探索,通过作图、列式、运算得到正确的结果。作业中多种思路(方法)解题特别能反映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在作业评讲中要创设民主型、探索性的课堂气氛,因势利导,反映学生多种思路(方法)解题的创造性,注重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应试教育注重学生的接受知识,而素质教育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反过来又能为实际生活服务,在多年的教学中我发现我们的教学脱离实际,学生不知道他们所学的知识有什么用途,以致于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动力。 联系实际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有这样的基础上,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因为离他们的生活很近,他们也能提出很多问题,也能利用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解决问题。 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如何开展有效的数学实践活动去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好奇、爱动是儿童的天性,有效的数学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实现知识的再创造。创新并不神秘,是人在灵感激活的瞬间产生的思维冲动和奇思异想。创新是人天生就有的,只不过被狭窄的生活空间、机械重复的模仿训练给扼杀了。解放孩子的空间,
让他们接触大自然,他们的思维就会产生很多的火花。学生在一些偶然因素的刺激下,会产生很多成人也难以发现的思路。学生的大脑是一个巨大的宝库,等待着教师去开发。教师多给学生提供一些鲜活的场景和环境、多开展一些有效的数学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多实践,使其才智得到充分地发展、创新能力得到充分地展示。
(1)触景生情是产生创新之源。一位同学看到学校宣传橱窗中张贴着一张新学期第一次升旗仪式的照片,产生了奇想:用拍照方法可测量出旗杆的高度。因为照片上的物体高度与实际物体的高度成正比例关系。
(2)敢想、敢说、敢做是实施创新之本。在实践活动中有位同学说出了他的想法:如果把旗杆看作等腰直角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那么另一条直角边是在地面上的。量出地面上的直角边的长度就是旗杆的高度。可是这个等腰直角三角形怎样才能构成呢?我还没有想好,这时学生议论开来,心灵产生了碰撞、思维产生了冲动、创新的火花产生了。
(3)猜想、验证、运用是实现创新之径。在实践汇报中,其中有一个小组说出他们测量的经过,我们都知道物体越高它的影长就越长。我们猜想在同一时间内物体的高度与影长成正比例关系,经过我们实际操作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利用它测量出了旗杆的高度。
这样有效的数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了思考、学会了交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