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养猪业的概况
数量大 水平低 不稳定
中国养猪业存在的问题 水平低 缺规划 食品安全 环境污染 疾病流行
中国养猪展望
刚性需求决定产量增加 国家扶持政策
不同养猪形式在一定时间内并存 行业布局更加合理 更加注重食品安全 养猪产业化快速发展 养猪业受到资本的热捧 猪业发展的三个着力点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提高劳动生产效率 提高母猪年生产力
二、猪的经济生物学特征 适应性强、分布广;
繁殖力强、世代间隔短; 食性广、饲料利用率高; 饲养周期短、生长速度快; 屠宰率高、产肉性能高 按经济类型划分 脂肪型 瘦肉型 兼用型
按培育方式与来源 地方品种 引入品种 培育品种 地方品种
经济类型的划分标准 瘦肉型----大约克夏 瘦肉型----大约克夏 瘦肉型----长白猪 瘦肉型----杜洛克 瘦肉型----皮特兰 兼用型----汉普夏 兼用型----新淮猪 兼用型----苏太猪 兼用型----伊犁白猪
脂肪型----广东大花白猪 脂肪型----金华猪
脂肪型----太湖猪(嘉兴黑) 脂肪型----贵州(白)香猪 我国地方猪种的区域分布特征 在猪的体型上表现北大南小 在毛色上表现北黑南花
在产仔数上表现为以太湖流域为中心,向北、南、西逐渐减少
中国地方猪种的种质特征 繁殖力强(+) 抗逆性强(+) 肉质优良(+) 生长缓慢(-) 产肉性能差(-)
三个重点保护中国地方猪种 二花脸 荣昌猪 民猪
中国地方猪种的开发利用
在杂交繁育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地方猪种:来源广适应性强、繁殖力强、性情温 驯母性好
特殊抗逆性的开发与利用:1、抗寒力;2、高海拔 肉质的改良:肉色、大理石纹、保水力、肌内脂含量 特殊基因的开发与利用:小型猪用作实验动物、烤乳猪 母猪年生产力及其提高的途径 母猪年生产力
母猪年生产力是指每头母猪一年能提供多少断奶仔猪数 保持母猪群合理的年(胎)龄结构 2.加强后备母猪的管理 3、使用正确的配种程序
4、减少妊娠期胚胎及分娩过程中的胎儿死亡 5、提高哺乳仔猪的成活率 母猪繁殖障碍 后备母猪不发情 母猪屡配不孕
断奶后发情间隔延长或不发情
早期胚胎死亡、流产、弱胎、木乃伊或死胎 母猪繁殖障碍成因分析 营养因素 环境因素 繁殖技术 管理因素 疫病因素 营养因素
蛋白和能量不足或饲喂不当
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不足 原料质量安全 母猪妊娠期营养
妊娠期饲料采食量过度导致母猪体况过肥会降低泌乳期的采食量。
在泌乳期内任意三周对母猪日粮能量进行限饲都会引起断奶发情间隔延长(哺乳期促进采食)
不同胎次母猪泌乳期自由采食其体重损失对断奶发情间隔、产仔率以及窝产仔数具有重要影响 妊娠母猪体况-背膘厚
母猪妊娠期要达到合适的产仔体况和体增重,按照体况评分标准,母猪进产房时体况评分为3分较理想。 母猪泌乳期营养
增加泌乳期母猪日均采食量由2kg提高到6kg,缩短了母猪断奶发情间隔,提高了产仔率、窝产仔数和仔猪断奶窝重。日粮组成与氨基酸
提高日粮赖氨酸水平能够增强经产母猪妊娠后期和泌乳期的繁殖性能。 三、猪的人工授精 人工授精的优势
加速遗传改良缩短时代间隔 充分利用优秀种公猪基因
发展联合育种的有效手段 降低健康问题风险 增加生产的机动性 公猪的训练 观摩法
发情母猪引诱法
外激素喷洒假母猪台畜 精液的采集方法 假阴道采精法 徒手采精法
哺乳仔猪的生理特点
调节体温机能不完善、体内能源贮备有限 消化器官不发达、消化机能不完善 缺乏先天免疫力、抵抗疾病能力差 生长发育迅速、新陈代谢旺盛 哺乳仔猪死亡原因
虚弱 吃不到奶 饿死/压死
寒冷 不吃奶 饥饿 低血糖 昏迷 仔猪死亡与周龄的关系 哺乳仔猪饲养管理要点 抓乳食,过好初生成活关 抓开食,过好补料防病关 抓旺食,猛攻断奶体重关 初乳特点 蛋白含量高
抗体浓度高(IgA、IgM、IgG) 24小时内可通过肠壁吸收
吸收初乳中的母源抗体形成主动免疫 如何提高仔猪断奶体重? 提高仔猪的初生重
增加仔猪初乳的摄取量 提高母猪的泌乳量
教槽——增加哺乳仔猪补料量 良好的环境条件 良好的保健措施
保温是哺乳仔猪的关键
早期断奶仔猪腹泻的原因 断奶应激: 免疫反应抑制: 消化酶活性降低:
消化生理功能不健全: 胃肠道菌群的变化: 缺铁性腹泻:
仔猪补料诱导性腹泻: 减少断奶的应激
2、合理补铁,防止仔猪缺铁性腹泻 3、优化、完善仔猪日粮
补料对体重、死亡率、FC影响 二阶段饲养法
仔猪断乳后至23kg体重分为两个阶段配制两种饲粮。一般在断奶后14天内饲喂阶段Ⅰ饲粮,其养分浓度和消化率较高;从断奶后14天起饲喂阶段Ⅱ饲粮。 四阶段饲养法 母猪产前准备
根据猪群存在的疾病注射相应的疫苗 分娩舍彻底清洗消毒
母猪进栏时全身彻底清洗消毒 产前、产后一周投喂抗菌素 哺乳仔猪准备
哺乳仔猪吃足初乳; 5日龄诱食;
7日龄接种气喘病疫苗;
SEW仔猪12日龄断乳。要求:健康(无细菌或病毒性疾病症状、遗传性疾病)、发育正常; 体表消毒、擦干、装运;
进行营养、饲养、发育、疾病等多学科试验。 SEW仔猪培育
及时隔离或淘汰有临床症状的病弱仔猪 严格执行SEW仔猪饲养管理操作规程 及时确诊、淘汰或治疗病猪
进行SEW仔猪多学科领域的科学试验 乳猪料的特点 高消化性 高适口性
抗拉稀能力强
肉猪生长发育三个时期
从断奶至体重 30kg 为生长期,或称为小猪阶段或前期 体重 30--60kg 为发育期,或称中猪阶段或中期
体重 60kg 至出栏为肥育期,或称为大猪阶段或后期 猪体重增长规律
用日增重(ADG)表示增长速度
生长肥育猪随日龄增长体重增加
4 月龄以前的生长强度最大,约占肉猪体重 的75% 6-8月龄前增重较快,饲料转换率也高 10 月龄以后,增重速度减慢 肉猪生产前的准备 圈舍及环境的消毒 维修好圈舍 清扫与冲洗 彻底消毒 消毒方法:
2%-3% 的热火碱水溶液喷洒消毒
密闭圈舍进行熏蒸消毒:常配制的浓度是每平方米用福尔马林 25ml ,高锰酸钾 25g ,水 12.5ml 其它
选好猪苗
选用优良杂交组合的杂种仔猪
两品种的杂交猪可提高增重达20%左右,饲料转换率可提高 10% 左右。三品种杂交比两品种杂交效果好,每窝所产猪肉量可经两品种杂交提高 19%
选用体大强壮发育整齐的仔猪 仔猪体重大小是发育好坏的重要标志。体重大、活力强、发育整齐的仔猪,肥育时增重快,省饲料,发病率和死亡率都低。 “初生差一两,断奶差一斤,出栏差十斤” 选用健康无病的仔猪
健康仔猪的特征是:两眼明亮有神,被毛光滑有光泽,站立平稳,呼吸均匀,反应敏捷,行动灵活,步态平稳,摇头摆尾或尾巴上卷,叫声清亮,鼻镜湿润,随群出入。粪软尿清,排便姿势正常,主动采食。 驱虫
预防注射 合理组群
组群的方法:
1、一般按品种、杂交组合、体重大小、体质强弱等情况进行组群
2、留弱不留强、拆多不拆少、夜并昼不并
3、最好在夜间进行,还可在合群的猪身上喷同样的药液 4、在其保持相对稳定后饲养员才能离开猪舍,以免相互咬架
5、以每头猪的占地面积为0.8-1.0㎡为宜,每群以 10-20头为宜。
6、肉猪合群经过一段时间饲养后,应重新调整猪群 防止咬耳咬尾 产生原因:
环境因素可以引发此症; “序列”行为和“争斗”行为 应激综合征 解决办法
消除使猪不适的因素
注意及时调整日粮,要组成合理,缺啥补啥 加强看管,尤其在不良环境条件时
分散猪的注意力,可在圈内放置一些“玩具”
用市售“止咬喷剂”喷 1 — 2 次,即可取得很好效果 在初生时给仔猪断尾。距尾根 1cm 处用钝口钳子剪掉 合理配合饲粮
掌握好饲粮的能量水平
保证日粮中蛋白质和必需氨基酸的供给 保证矿物质和维生素供给水平 要控制饲粮中粗纤维的含量
保证水分的供给量,并注意水质及饮水卫生 注意饲料对肉质的影响 肥育方式
阶段育肥方式 :又叫“吊架了”肥育法。即把整个肥育期划分为三个阶段:小猪阶段、架子猪阶段和催肥阶段。在小猪阶段喂给较多的精料,搭配泔水和少量青粗饲料;在中猪(架子猪)阶段,以青粗饲料和泔水为主,搭配少量精料;到大猪(催肥)阶段,一般是在屠宰前 2 个月左右,加喂大量的富含淀粉的精料,同时减少青粗饲料的给量。
直线饲养方式:又叫“一条龙”肥育法。就是根据肉猪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对营养需要的特点,肥育全期实行丰富饲养的肥育方式。直线育肥方式在较短的时期内用较多的精料,满足了肉猪各阶段的营养需要,发挥了肉猪的增重潜力,能获得较高的日增重,缩短育肥期,减少维持消耗,节省饲料,提高出栏率和商品率。缺点是有点浪费饲料,胴体瘦肉率含量低。
影响屠宰体重的因素:1 、市场对猪肉产品的需求规格。2、要考虑饲养场和养猪户的经济效益。因此,它受到体重、日增重、饲料转换率、屠宰率、胴体瘦肉率、每千克活重的售价、饲养成本等因素的影响
无公害猪肉 一般是指在严格控制饲养环境的基础上,限种类、限数量、限时间使用国家规定允许使用的药物和添加剂,在确保猪肉中有害物质的残留量控制在允许水平以下的前提下生产出来的猪肉产品
有机猪肉 要求在猪肉的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不得使用任何的化学合成物、激素和饲料添加剂,也不得使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是更高要求之下的无公害猪肉。 关键技术
高效的商品猪杂交繁育体系。营养全面的优质配合饲料。同期发情和发情鉴定技术。猪群周转和饲料供应。 关键技术
仔猪早期断奶技术。阶段肥育技术。高密度饲养技术。严密的卫生防疫体系。肉质测定 猪肉品质--大理石纹
猪肉品质--肉色 肉质测定—背膘厚 肉质测定—眼肌面积 场址选择
根据猪场的性质、规模和任务
考虑场地的地形、地势、水源、土壤、当地气候等自然条件 考虑饲料及能源供应、交通运输、产品销售 与周围工厂、居民点及其它畜牧场的距离 当地农业生产、猪场粪污处理等社会条件
猪场一般可分为四个功能区,即生产区、管理区、隔离区、生活区。为便于防疫和安全生产,应根据当地全年主风向和场址地势,顺序安排以上各区。 养猪场所、设备 房屋系统
地面(地板) 栏位系统
通风降温系统 保温系统 饲喂系统
粪污收集与处理系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