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C控制的电器设备在机旁设带钥匙的机旁按钮,机旁检修时用钥匙将机旁按钮锁住,以保证检修人员人身安全。 3.7.3.4继电保护及测量 3.7.3.4.1继电保护
采用微机综合保护器 3.7.3.4.2电气测量
进线回路: 装设电流表、电压表、电能表 电容器回路: 装设电流表、无功电度表 变压器回路: 装设电流表、有功电度表 电动机回路: 装设电流表、有功电度表 3.7.3.5电气照明
车间照明电源由相关电力室单独供电,各车间设有照明配电箱,主要车间还有照明电源切换箱。车间照明以一般照明为主,局部照明为辅。
高大车间照明采用高压钠灯,普通车间采用白炽灯,配电站、电力室、控制室采用萤光灯。
道路照明采用高压钠灯,光电节能开关。 3.7.3.6防雷及接地
按国家规定设置防雷保护。厂区内15米及以上的建、构筑物上装防雷接地装置,利用建筑物顶部金属栏杆并在需要时设置避雷针作为接闪器,充分利用建筑物基础作为防雷接地体,在其接地电阻值不能满足要求时可打接地极来满足要求。总配电室设独立的避雷针。 10KV系统为小接地系统,低压配电系统采用TN-C接地系统。
各电力室及配电室均设置接地装置,并通过电缆桥架、电缆沟的接地干线构成全厂接地网。
对计算机系统、仪表系统按其特殊要求设单独接地系统。 接地电阻要求:
配电室、电气室: 不大于4欧 防雷接地: 不大于30欧
3.8 自动化控制
3.8.1控制系统的确定
本项目的主生产过程将采用一套先进的集散型控制系统(DCS)进行自动控制与监视,在中央控制室设置三台操作员站和一台工程师站;在相应的电气室设置现场控制站,控制范围从原料破碎到石灰入库顶。集散型控制系统在中央控制室集中管理全厂的生产。 3.8.2 设备选型原则
(1)分布式控制系统(DCS)和该系统范围内的一些关键生产过程检测设备拟选用国外先进可靠的产品。
(2)对于(DCS)系统范围外的其它生产过程检测设备拟采用引进技术制造和开发、且经过实践检验效果良好的国内产品。
(3)全厂的模拟量信号统一采用4-20mA(DC)。
(4)尽可能选用通用的标准化产品,且能在相当时间范围内确保有备品备件的供
应。
3.8.3 接地装置
控制装置的保护接地与工作接地将严格分开,信号线屏蔽层单点接地,控制系统接地则根据制造商及其提供的规范实施,以保证系统信号有统一的基准点。 3.8.4 主要检测及控制内容
检测点的设置以满足工艺生产可靠运行为前提,一般的工艺参数仅设置显示及手操,重要参数设报警和记录,在生产的关键环节设置自动控制回路。 (1) 煤磨系统自动控制;
(2) 窑尾收尘器和煤磨袋收尘器的防爆保护及控制; (3) 高温风机转速远程遥控; (4) 入窑生料量的控制;
(5) 预热器和分解炉的温度压力监控;
(6) 回转窑的控制(包括红外线胴体扫描测温监控); (7) 熟料冷却机系统的控制; (8) 窑和分解炉喂煤量的控制; (9) 工业电视监控系统。 3.8.5 通讯及生产调度
由于中央控制室需要与各主要生产岗位密切配合,故各控制室重要的岗位均设厂内电话。生产调度电话和行政通讯电话可统一考虑,由厂方自行解决。 3.9 土建 3.9.1建筑 3.9.1.1 屋面
屋面排水:
一般均为无组织排水。
屋面坡度:现浇钢筋混凝土≥3%。
屋面檐口一般外挑净宽500MM,如檐口高度>10m净宽700mm。 屋面防水:
现浇钢筋混凝土屋面为1:2防水砂浆20mm厚。
中央控制室等为SBS柔性放水,加铺30mm厚细石混凝土保护板。 屋面保温:配电室,控制室等做100mm厚1:8水泥珍珠岩保温层。 3.9.1.2 墙体
中央控制室、总降、水泵房外墙370mm厚砖墙。其余车间为240mm厚砖墙。 3.9.1.3 粉刷
外墙粉刷:一般刷外墙涂料。
内墙粉刷:一般车间喷石灰浆两遍,煤粉制备车间、控制室、配电室、办公室、值班室内墙刷内墙涂料。 3.9.1.4 楼地面
楼面:一般车间C20混凝土随捣随光;控制室、配电室、办公室、值班室贴地砖。
地面:一般车间C20混凝土随捣随光;控制室、配电室、办公室、值班室贴地砖。 3.9.1.5 门窗
中央控制室、总降、电气室、办公室、值班室等均为塑钢门窗,其他车间为钢木门窗。 3.9.1.6 楼梯
中央控制室、总配电室为钢筋混凝土楼梯;其他车间均为钢梯。 3.9.2 结构
根据中国地震区划分晋城市的地震烈度为6度,结构设计按6度抗震设防,做到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经济合理。
烧成窑头、窑尾、煤粉制备等车间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生料均化库、熟料库等为现浇钢筋混凝土圆库。 石灰石大倾角皮带廊采用钢结构桁架。 窑尾烟囱采用钢烟囱,内部采用防腐处理。 窑墩采用大块式钢筋混凝土结构。 办公室、配电室、水泵房采用砖混结构。 3.10通风、空调及动力 3.10.1 通风
本项目各车间均已有组织的自然通风为主排除余热,有散热量较大的车间,将采用机械通风方式排出室内余热。如配电室等。
3.10.2 空调
中央控制室和配电是对环境的温度有一定的要求,设计将考虑设置两台柜式空调机,同时适当设置一定数量的分体挂壁式空调。 3.10.3 压缩空气站
厂区设一个压缩空气站,选用2台15/8单螺杆空气压缩机(一用一备),压缩空气经冷冻干燥处理后,供窑尾收尘器、窑尾余热器吹堵、除尘器以及气动阀等处的用气。
压缩空气管网将充分利用厂区的建筑物进行敷设。
第四章 环境保护
4.1工厂主要污染源和主要污染物
该项目建成后,对环境的污染主要是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废气和噪声。本厂生产用水由厂区内的循环水处理系统进行过滤、冷却等一系列处理后循环使用,没有工业废水外排,只有少量的化验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下水总管。 4.2设计依据及标准 4.2.1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1998)第253号令; 4.22执行标准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入标准》(GB16297-1996) 《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二类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4.3污染控制措施 4.3.1防尘及收尘措施
为了有效地控制粉尘的排入,减少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本工程采取以预防为主的方针,从工艺设计上尽量减少生产中的扬尘环节,选择扬尘少的设备,在扬尘较多的部位置高效的气箱脉冲袋式收尘器。
厂区内粉粒状物料的输送,尽采用斗式提升机等密闭型式的输送设备。对于需要胶带输送机输送的物料尽量降低物料落差,加强密封,减少粉尘外逸和扬尘。
经收尘器对废气和扬尘进行净化处理后,净化后气体的含尘浓度为:<50mg/m3。主要收尘设备表如下: 4.3.2污水处理及排放
该工艺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废水量极少,主要是生产过程中回转窑、预热器、冷却器等设备需要的冷却用水的少量排入。冷却用水不直接与原料、成品接触,仅作为热泪盈眶交换的介质,除了温度略有升高外,水质不发生化学变化,经过厂区内的循环水处理系统进行过滤、冷却等一系列处理后循环使用。
化验室废液排放量不大,主要是化学分析用具洗涤用水,其中含有少量酸碱成分。由化验室排出的废液,经稀释后进入排水系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