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认为,抒写人生苦闷,却并不流于消极。有的意见说,寄寓诗人对精神自由的向往和追求。但或许并无太多寄托,只是其求仙欲望的真实表现。
D咏史:《善哉行》、《短歌行》(之二)等,吟咏史实、人物,结合个人现实体验。 3.曹操诗歌的风格特色
①主体风格:慷慨悲凉,气韵沉雄。 钟嵘《诗品》:“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敖陶孙《诗评》:“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 ②开创了四言诗的新境界。《短歌行》、《观沧海》、《龟虽寿》。《短歌行》全篇以比兴手法,反复申说诗人时不我待的焦虑,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业的决心,曲折抑扬,感人至深。 (三)曹操的文
1.文章雅化、骈化过程中的异响。鲁迅说他是“改造文章的祖师”。《让县自明本志令》: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自述生平之志,毫无掩饰造作之笔。虽是实情,然非他人所敢言。《祭故太尉桥玄文》、《举贤勿拘品行令》、《遗令》。
2.清峻、通脱的风格
(四)曹操诗文的地位与贡献
1.汉魏之际,承上启下。
2.乐府文学的新阶段——文人乐府诗阶段。 3.开创“建安文学”的繁荣局面。 二、解读《蒿里行》
1.汉末实录。这首诗作于献帝刘协建安二年以后。献帝初平元年(190)正月,以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的联军,兴兵讨伐董卓。曹操也帅五千人加入讨董联军。他亲眼目睹了诸军拥兵自重而不肯力战,又为争权夺利而互相残杀的情景。这首诗便是这段历史的“实录”,真实地反映了汉末动乱和生灵涂炭的社会现实,揭露与抨击了袁绍等人为争权夺利给人民造成的灾难。慷慨悲凉,乃当时之实录。
2.《蒿里行》的艺术特点: (1)诗歌的构思以事件的因果关系为线索来结构诗篇。诗歌的前半部叙述事件的起因及发展过程,关东联军义讨董卓声势浩大,但军心不齐,各怀异志,终归失败。各路诸侯转而相互攻杀,袁术称帝,袁绍刻玺。后半部写事件的结果,即军阀混战造成的凄惨景象。诗歌章法井然,四句一解,层层推进,结构层次清晰而分明。在事件的叙述中透入作者的愤慨之意;在结果的描写中寓于了作者的悲伤之情。
(2)诗歌运用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真实而深刻地反映出当时历史,诚如钟惺所言“汉末实录,真诗史也”(《古诗归》)。诗歌的主要手法是叙事和描写,叙事以悲凉雄健的笔调从大处落笔概括事件,描写使用白描手法,勾画出惨绝时代的画面:“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先写将士,后写百姓,最后以如椽大笔概括出触目惊心的悲惨画面。诗歌虽然是采用了叙事和描写的手段,但是透入了悲愤凄凉的情感,所以也具有很浓厚的抒情色彩。方东树评此诗曰:“极写乱伤之惨,而诗则真朴、雄阔、远大。”(《昭昧詹言》)此诗语言古朴质直,笔力遒劲,境界阔大,具有很强的概括力和形象性,同时也体现了诗人沉郁雄健、苍凉悲壮的艺术风格。
(3)诗歌以乐府旧题写时事,以旧形式来反映新内容。《薤露》、《蒿里》旧题本为送葬挽歌,诗人却抛弃了旧的内容,赋予了新的内容。沈德潜说:“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古诗源》)曹操用“《薤露》哀君,《蒿里》哀臣”(方东树《昭昧詹言》),借取旧题,妙用挽歌哀意。这也说明曹操在诗歌上也具有一种革新的精神。
第六讲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授课时数:2学时
教学目的和任务:了解王勃生平、创作;理解诗歌。 教学重点和难点:诗歌知识。理解哀而不伤的特征 教学方法:课堂提问、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一、“四杰”介绍
1.作者生平介绍:关于“四杰”初唐四杰——诗歌的初步变化
初唐四杰出现在高宗至武后初年,他们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杰有许多共同特点:年少才高,官小名大;仕途失意,生活潦倒;文学倾向大致相同,都反对上官体。
四杰中卢、骆擅长七言歌行,王、杨擅长五律,其中骆宾王的诗歌最多,但一般以为王勃的成就最高。王勃的代表作是五律《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他的《滕王阁诗》也写的气势雄放。
2.四杰对唐诗发展的贡献是:内容上扩大了诗歌的题材,把诗歌从宫廷引向市井,从台阁移到沙漠,诗歌表现了作者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抑郁不平的愤慨;形式上,五言律诗从四杰开始趋向基本定型,七言歌行也得到了初步发展和提高。歌行中大量揉合了赋的特点,加上作者的才情和慷慨不平之气,诗歌整密高华,血脉流动,气势宏大。 二、作品讲读
1.关于诗歌题目:唐代县的行政长官称“令”,以下有一名“丞”,处理文事;有一名“尉”,处理武事。平常一“明府”为县令的尊称或代名词,县丞则称为“赞府”,县尉则称为“少府”。
2.关于诗歌内容:这是一首五绝。送别诗的开朗情调。
这是一首送别诗。先以辽阔的自然景色为背景,既点明了送别和所赴的地点,也隐含山川遥隔之意。然后以彼此相似的处境,表达了对远行友人的安慰和劝勉。诗歌没有常见的忧伤的离情别绪,表现出一种开阔的胸怀,爽朗的风格。其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就曹植“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等句加工而成,但诗意有所不同,措辞也更为洗练。
五言律诗趋向成熟的代表作。
3.艺术手法:句数与字数:共八句,每句五字。 三、诗联知识介绍
对仗工整。单句和双句之间,凡词性一致、句法结构相同的称对仗或对偶。每两句为一联,对偶的称对联,不对偶的称散联。本诗首联、颈联为对联,其余为散联。首联属于工整的地名对,“城阙”句是近景,点明了送别之地;“风烟”句是远景,写去的地方的遥远,点明离别之意。颈联构思新颖,上句是实写,下句是虚写。从表现的思想内容看这是一个分不开的十字句,就像流水一般,这类对偶叫流水对,比最常用的正对艺术性要高。另外,此诗第二联不对,叫偷春格。
A.押韵。各联末尾一个字必须用同韵字,叫做韵或韵脚。第一个韵叫做起韵。有的第一句就起韵,有的第二句才起韵的,律诗有这两种押韵法。押韵的字必须是同一声调。律诗一般用平声字押韵,这就意味着2、4、6、8句的末尾必须是平声字,于是1、3、5、7句的末尾相应必须用仄声字。但第一句末尾可用平声字,与第二句的末尾字押韵,这样的诗就有五个韵,但这样的律诗并非正格。
B.平仄。格律诗对平仄的要求,一联之内,第二、第四字平仄相反,即相对。一句之内也是如此,叫做相间。一联的下句与下联的上句则平仄相同,叫相粘。凡用错了叫失粘。从此诗的平仄搭配来看,除第七句第四字按理该用仄声却用了平声外,其他均符合标准。
C.句法。五言诗一般是二字带三字,叫做“上二下三”。下三字可以是一二组合,也二一组合,也可以是三字一个词。但不可把三字词用在句子前面,造成上三下二,那就不可吟诵了。此诗句法符合标准。
D.起承转合符合美学要求。起承转合本是八股文的写法,明清人掌握此法后就以此来论诗。律诗天生四联正好应到这一模式。起承转合的美学要求是:起要宽,承要稳,要转得出来,要合得拢。最关键的是起、承。起的好,才能有运势,才能正契全篇;转得好,才能有新意。此诗首联的环境描写,气势雄伟,并侧面点出了离别之意,起得宽。颔联承首联惜别之意,正面点出离别二字,既安慰朋友,也是自我安慰,有淡淡悲伤之情。颈联推开一步,奇峰突起,一扫前人离别诗的黯然消魂之气,使人精神振作起来。尾联回到眼前,以劝慰友人不要在分手的地方哭泣作结。 四、思考与练习
理解诗歌哀而不伤的艺术特色 五、扩展阅读:《唐诗鉴赏辞典》上海古籍出版社。
第七讲 李白与《将进酒》
授课时数:2学时
教学目的和任务:了解李白生平、思想创作;及时行乐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李白经历对思想的影响。理解自由豪放、以气取胜的诗风
教学方法:课堂提问、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一、作者介绍:播放视频资料介绍李白及其创作。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少年时代所受多方面教育,使他形成儒、释、道杂糅的思想。他热衷功名,又浮云富贵,粪土王侯,隐逸求仙。不屑于科举。为实现政治抱负,四处漫游,欲凭借才学,直取卿相。曾在唐玄宗时供奉翰林三年,但事与愿违,使他纵酒狂歌,桀骜不驯。,终于恳求还山,离开长安。三年长安生活丰富了他的思想,深刻了他对社会、人生的认识,忧国忧民意识增强,迎来了创作的丰收期。他的诗歌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批判现实,傲视权贵,关心祖国,追求自由,赞美山川,佳作叠出。李白身受陇西文化、蜀中文化、都市文化、江南文化、中原文化等影响。最擅长乐府歌行和五、七言古诗。他的诗歌寄自我于诗的形象之中,气势奔放,感情激越,想象奇特,夸张大胆,比喻新奇,语言率真,充满浪漫主义特色。存诗九百八十余首,有《李太白全集》三十卷传世 二、介绍酒与古典文学 三、作品讲析
1.写作背景:(作于752年,天宝11载)
《将进酒》原属汉乐府短箫饶歌的曲调,题目意为“劝酒歌”,故古词有“将进酒,乘大白”云。诗人作此诗目的“填之以申己意”(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
此篇是他饮酒抒怀的代表作。李白饮酒诗极能表现他的个性。写于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的第二次漫游时期。长安三年,他看更加清楚地到了以唐玄宗为首的唐王朝统治集团日益昏庸腐朽,各种社会危机日益严重。所以思想内容更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成熟。当时他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颖阳山居为客,三人曾登高宴饮(《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中逢元丹丘,等岭宴碧宵。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人生快事莫过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萧士赟)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 2.诗歌内容:
开篇以大开起兴,颇有气势。首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写大河之去,势不可回。形成舒卷往复的咏叹调,为长句所独有。接下来把人由青春到衰老的过程说成“朝”“暮”之事。以黄河的永恒比照生命的渺小脆弱。开端悲感已极,却不纤弱,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力量。排比的开篇造成的。沈德潜说:“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颇具独创。“君不见”的重复,大增感情色彩。此所谓大开。
但悲不是李白的本性情,饮酒才是根本!得意只是短暂的一瞬,更多的是失望与愤慨。但诗人决不会消沉下去,他肯定自我,“我”在此是需大写的。于是在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的本质内容。“千斤散尽还复来”,诗人是多么自信,能驱使金钱而决不为金钱所使,令一切凡夫俗子咋舌!诗人漫游时“曩者游维扬,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余万”(《上安州裴长史书》),是何等豪举和气派。李白决不装腔作势,描写的是一场盛宴, “烹羊宰牛”,喝就喝它“三百杯”。喝的多痛快,多豪爽,多豪壮的诗句!他亲切地唤着友人的名字,生逢知己,酒逢对手,仿佛不是在写诗,“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以下便是酒中之歌。奇之又奇,纯系神来之笔。口出狂言,且越来越狂,要典马换酒,浪漫色彩极浓,正是:久逢知己千杯少。诗人狂放至极,直欲“受之舞之,足之蹈之”。突然落笔为“愁”,与开篇之悲,相对应,使万古愁含义更加深沉。
思想内容:这是一首借劝酒抒写愤懑之情的作品,表现了诗人傲岸不屈的性格和鄙弃世俗的精神。不足,流露出人生易老、及时行乐的消极思想。 3.艺术特色:
(1)本诗笔酣墨饱,情极悲愤而作狂放,语极豪纵而又沉着。诗篇具有震撼古今的气势和力量,这是与诗人用夸张手法的运用分不开的。(“三百杯”、“千金裘”等)用巨额数字表现豪迈诗情,但并不给人空洞浮夸感,根源在于它那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那潜在酒话底下如波涛汹涌的郁怒情绪。
(2)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激愤、再转狂放、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片首,如大河奔流,有气势,亦有曲折,纵横捭阖,力能扛鼎。
(3)语言特色: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极参差错落之致,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点染(五花马等),节奏急徐尽变,奔放而不流易。跌宕生姿,酣畅不涩。
结语落“愁”,豁然开朗,点出主旨。尽显大家风范。 三、思考与练习
1.理解本诗作者思想的复杂性。 2.诗歌构思的特点。 四、扩展阅读:《中国历代文学家评传》,山东教育出版社。
第八讲 杜甫与《兵车行》
授课时数:2学时
教学目的和任务:了解杜甫生平、思想、创作;理解诗歌。 教学重点和难点:史诗。理解沉郁顿挫诗风 教学方法:课堂提问、多媒体辅助。 教学过程(内容、方法、步骤):
一、杜甫及其诗歌
1.杜甫(712~770),生于巩县。青年时代,南北漫游,裘马轻狂。30岁时居偃师。十载长安,历尽辛酸。安史乱起,赴凤翔授官。乾元二年,弃官入蜀,飘泊西南。大历三年春,离夔州。大历五年,死于舟上。
安史之乱也给诗带来了变化,最早最全面反映这场灾难的,是杜甫。杜诗被称为“诗史”,在于具有史的认识价值,还在于杜诗提供比事件更为广阔、更为具体也更为生动的生活画面。诗史的性质,决定了杜诗写作方法的变化。杜诗用叙事手法写时事,既叙事件经过,又用力于细部描写,也融入强烈抒情,有时还杂以议论。叙事技巧在杜甫手中达到高度成熟。
2.杜甫的律诗
杜甫律诗的成就,首先在于扩大了律诗的表现范围。写时事的律诗,较少叙述而较多抒情与议论。为扩大律诗的表现力,他以组诗的形式,表现一些较难表现,较宽泛的内容。杜甫律诗的最高成就,在于把这种体式写得浑融流转,无迹可寻,写来若不经意,使人忘其为律诗。杜甫诗的又一成就,在于他炼字炼句的成功。 3.杜诗的艺术风格
杜诗的主要风格是沉郁顿挫,沉郁顿挫风格的感情基础是悲慨。杜诗风格多样,萧散自然,是又一重要特色。杜诗不同风格的形成,与其境遇,心境有关。当他生活稍为安定时,多萧散自然的诗;反之,则多沉郁顿挫之作。
4.杜甫的地位与影响
杜甫诗兼各家之长,兼备各种风格,与他对诗骚直至魏晋南北朝诗,至初盛唐诸家的学习有关,杜甫转益多师,使他成为集大成者。杜诗兼备众体而又自铸伟辞,为后来者发展提供了各种可能。中唐以后,许多诗人学杜甫的一枝一节,而开拓出新的诗派。宋以后,杜甫的地位更高,他在诗史上的影响,历千年而不衰。杜甫更为重要的影响,在思想情操方面。这种影响直至现代也历久不衰。 二、《兵车行》讲析
1、诗歌: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2、解析诗歌
(1)背景:天宝以后,唐王朝对西北、西南少数民族的战争越来越频繁。这连年不断的大规模战争,不仅给边疆少数民族带来沉重灾难,也给广大中原地区人民带来同样的不幸。
据《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