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论语十则》 同学们任选一则谈学习心得(可仿于丹《论语》心得)或者提出问题讨论交流。
教师示范: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
品读:
孔子在这里提出一个君子应具备的好学精神与人生态度。说明学问的道理,并不是只读死书,而是注重现实人生中的做人处世。“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夫子说生活不要太奢侈,不要贪图安逸,强调的是不追求物质生活享受,而重视精神生命的升华。“敏于事而慎于言”,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谨慎,强调的是做事说话要负责任。朱熹解释说:“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慎。”夫子还说过相近的话“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又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已哉(《阳货》)”,都是讲的这个道理。“就有道而正焉”,是说要见贤思齐,知错就改,
1
这就是君子所为。
问题探究
(1)编者为什么将这十则语录编在一起?有何用意?
明确:《论语》的内容看似零散,实际上是有一根红线贯穿的,是有核心的。这根红线这个核心就是“仁”(在书中出现了109次),这是孔子的基本思想,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涵。什么是“仁”?“仁”就是为人类生活确立的最基本的和最高的道德原则,也就是以仁爱的精神协调人际关系,并由此解决社会问题。这十则语录也体现了这一点,强调道德的完善和人格的提升,为人处世要有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2)《论语》里多次提到“君子”品性,“君子”一词就出现了一百多次。“君子”是孔夫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标准。在夫子看来,做一个君子要有几个层次上的要求呢?
2
明确:做一个善良的人,这是君子的第一个标准,是成为君子的前提;做一个高尚的人,这是君子的第二个标准;做一个很好相处的人,这是君子的第三个标准;说话和做事要符合“礼”,这是君子的第四个标准。
这个要求,既是高远的,又不是遥不可及的。它其实就存在于当下,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内心,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一个真君子.
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