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冲刷坡面和掏空坡脚,防止坡体失稳。特别在软土地段开挖边坡,应降低地下水位,防止边坡产生侧移。
(3)施工中避免在坡顶堆土和存放建筑材料,并避免行驶施工机械设备和车辆振动,以减轻坡体负担,防止塌方。
治理方法:对临时性边坡塌方,可将塌方清除,将坡顶线后移或次坡度改缓;
3.1.2填方出现橡皮土
现象:填土受夯打(碾压)后,基土发生颤动,受夯击(碾压)处下陷,四周鼓起,形成软塑状态,而体积并没有压缩,人踩上去有一种颤动感觉。在人工填土地基内,成片出现这种橡皮土(又称弹簧土),将使地基的承载力降低,变形加大,地基长时间不能得到稳定。
原因分析:在含水量很大的粘土与粉质粘土、淤泥质土、腐殖土等原状土地基土进行回填,或采用这种土作土料进行回填时,由于原状土被扰动,颗粒之间的毛细孔遭到破坏,水分不易渗透和散发。当施工时气温较高,对其进行夯击或碾压,表面易形成一层硬壳,更加阻止了水分的渗透和散发,因而使土形成软塑状态的橡皮土。这种土埋藏越深,水分散发越慢,长时间内不易消失。
预防措施:
(1)夯(压)实填土时,应适应控制填土的含水量,土的最优含水量可通过击实试验定,也可采用Wpp+2作为土的施工控制含水量(Wp为土的塑限)。工地简单检验,一般以手握成团,落地开花为宜。
(2)避免在含水量过大的粘土、粉质粘土、淤泥质土、腐殖土等原状土上进行回填。 (3)填方区如有地表水时,应设排水沟排走;有地下水应降低至基底0.5m以下。 (4)暂停一段时间回填,使橡皮土含水量逐渐降低。 治理方法:
(1)用干土、石灰粉、碎砖等吸水材料均匀掺入橡皮土中,吸收土中水分,降低土的含水量。 (2)将橡皮土翻松、晾晒、风干至最佳含水量范围,再夯(压)实。
(3)将橡皮土挖除,采取换土回填夯(压)实,或填以3︰7 、灰土级配砂石夯(压)实。
3.1.3坑(槽)开挖遇流砂
现象:当基坑(槽)开挖深于地下水位0.5m以下,采取坑内抽水时,坑(槽)底下面的土产生流动状态,随地下水一起涌进坑内,出现边挖、边冒,无法挖深的现象。发生流砂时,土完全失去承载力,不但使施工条件恶化,而且严重时会引起基础边坡塌方,附近建筑物会因地基被掏空而下沉、倾斜,甚至倒塌。
原因分析:
3
(1)当坑外水位高于坑内抽水后的水位,坑外水压向坑内流动的动水压等于或大于颗粒的浸水密度,使土粒悬浮失去稳定变成流动状态,随水从坑底或四周涌入坑内,如施工时采取强挖,抽水愈深,动水压就愈大,流砂就愈严重。
(2)由于土颗粒周围附着亲水胶体颗粒,饱和时胶体颗粒吸水膨胀,使土粒密度减小,因而在不大的水冲力下能悬浮流动。
(3)饱和砂土在振动作用下,结构被破坏,使土颗粒悬浮于水中并随水流动。 (4)易产生流砂的条件是:
1)水力坡度较大,流速大,当动水压力超过土粒重量,达到能使土粒悬浮时,即会出现流砂现象; 2)土层中有厚度大于250mm的粉砂土层; 3)土的含水率大于3%以上或空隙率大于43%;
4)土的颗粒组成中土粒土含量小于10%,粉砂含量大于75%; 5)砂土的渗透系数很小,排水性能很差。 防治措施:
(1)防治方法主要是“减小或平衡动水压力”或“使动水压力向下”,使坑底土粒稳定,不受水压干扰。
(2)安排在全年最低水位季节施工,使基坑内动水压减小。
(3)采取水下挖土(不抽水或少抽水),使坑内水压与坑外地下水压相平衡或缩小水头差。 (4)采用井点降水,使水位降至距基坑底0.5m以上,使动水压力方向朝下,坑底土面保持无水状态。
(5)沿基坑外围四周打板桩,深入坑底下面一定深度,增加地下水从坑外流入坑内的渗流路线和渗水量,减小动水压力。
(6)采用化学压力注浆或高压水泥注浆,固结基坑周围粉砂层,使形成防渗帷幕。 (7)往坑底抛大石块,增加土的压重和减小动水压力,同时组织快速施工。
(8)当基坑面积较小,也可采取在四周设钢板护筒,随着挖土不断加深,直至穿过流砂层。
3.1.4基坑(槽)回填土沉陷
现象:基坑(槽)填土局部或大片出现沉陷,造成靠墙地面、室外散水空鼓下陷,建筑物基础积水,有的甚至引起建筑结构不均匀下沉,出现裂缝。
原因分析:
(1)基坑(槽)中的积水、淤泥杂物未清除就回填;或基础两侧用松土回填,未经分层夯实;或槽边松土落入基坑(槽),夯填前未认真进行处理,回填后土受到水的浸泡产生沉陷。
(2)基槽宽度较窄,采用手夯回填夯实,未达到要求的密实度。
4
(3)回填土料中夹有大量干土块,受水浸泡产生沉陷;或采用含水量大的粘性土、淤泥质土、碎块草皮作土料,回填质量不合要求。
(4)回填土采用水泡法沉实,含水量大,密实度达不到要求。 预防措施:
(1)基坑(槽)回填前,应将槽中积水排净,淤泥、松土、杂物清理干净,如有地下水或地表滞水,应有排水措施。
(2)回填土采取严格分层回填、夯实。每层虚铺土厚度不得大于300mm。土料和含水量应符合规定。回填土密实度要按规定抽样检查,使符合要求。
(3)填土土料中不得含有大于50mm直径的土块,不应有较多的干土块,急需进行下道工序时,宜用2︰8或3︰7灰土回填夯实。
(4)严禁用水沉法回填土方。 治理方法:
(1)基坑(槽)回填土沉陷造成墙散水空鼓,如混凝土面层尚未破坏,可填入碎石,侧向挤压捣实;若面层已径裂缝破坏,则应视面积大小或损坏情况,采取局部或全部返工。局部处理可用锤、凿将空鼓部位打去,填灰土或粘土碎石混合物夯实,再作面层。
(2)因回填土沉陷引起结构物下沉时,应会同设计部门针对情况采取加固措施。
3.2地连墙、围护桩施工
3.2.1偏孔
1、成因分析:
(1)施工场地不平整,不坚实,在支架上钻孔时,支架的承载力不足,发生不均匀沉降,导致钻杆不垂直。
(2)钻机部件磨损,接头松动,钻杆弯曲。 (3)钻头晃动偏离轴线,扩孔较大。 (4)遇有地下障碍物,把钻头挤向一侧。 2、防治措施:
(1)钻机就位时,应使转盘,底座水平,使天轮的轮缘、钻杆的卡盘和护筒的中心在同一垂直线上,并在钻进过程中防止位移。
(2)场地平整坚实,支架的承载力应满足要求,在发生不均匀沉降时,必须随时调整。 (3)偏斜过大时,应回填强度高于障碍物的物体,待沉积密实后再钻。
3.2.2缩孔(孔径小于设计孔径)
5
1、成因分析:
(1)软土层受地下水位影响和周边车辆振动 (2)塑性土膨胀,造成缩孔 (3)钻锤磨损过甚,焊补不及时 2、防治措施:
(1)成孔时,应加大泵量,加快成孔速度,快速通过,在成孔一段时间,孔壁形成泥皮,孔壁不会渗水,亦不会引起膨胀
(2)及时焊补钻锤,并在软塑土地层采用失水率小的优质泥浆护壁 (3)采用上下反复扫孔的办法,以扩大孔径。
3.2.3钢筋笼上浮
1、成因分析
(1)砼在进入钢筋笼底部时浇筑速度太快。 (2)钢筋笼未采取固定措施。 2、防治措施:
(1)浇筑砼前,应将钢筋笼固定在孔位护筒上。
(2)当砼上升到接近钢筋笼下端时,应放慢浇筑速度,减小砼面上升的动能作用,以免钢筋笼顶被托而上浮。当钢筋笼被埋入砼中有一定深度大,再提升导管,减少导管埋入深度,使导管下端高出钢筋笼下端相当距离时再按正常速度浇筑。在通常情况下,可以防止钢筋笼上浮。
(3)当发现钢筋笼开始上浮时,应立即停止浇注,并准确计算导管埋深和已浇砼标高,提升导管后再进行浇注,上浮现象即可消除。
3.2.4断桩
1、成因分析:
(1)砼塌落度太小,骨料太大,运输距离过长,砼和易性差,致使导管堵塞,疏通堵管再浇筑砼时,中间就会形成夹泥层。
(2)计算导管埋深时出错,或盲目提升导管,使导管脱离砼面,再浇筑砼时,中间出现夹泥层。
(3)钢筋笼将导管卡住,强力拔管时,使泥浆进入砼中。
(4)灌注时间过长,而上部砼已接近初凝,形成硬壳,而且随时间增长,泥浆中残渣将不断沉淀,从而加厚了积聚在砼表面的沉淀物,造成砼灌注极为困难,造成堵管与导管拔不上来,引发断桩事故。
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