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作用的推动力量;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则把创新和企业家的作用看作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加尔布雷斯的新工业国理论认为,技术知识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生产的决定性要素,而且拥有专业技术知识的人(即所谓的技术结构阶层)正在成为现代资本主义企业的“掌权者”。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的生产函数理论,注重劳动力、资本、原材料等生产要素的投入,而知识和技术对生产的影响,一般被看作是外生的。直到50 年代中期, 索洛才通过实证研究证明了技术进步是增长的主要源泉, 创立了新古典增长理论。
到80年代中期,随着知识经济的逐步兴起,罗默、卢卡斯和格鲁斯曼等通过经济模型的构建,开始考察创新在经济系统中出现的方式和知识积累对经济系统增长的影响方式,建立新的增长理论,认为:知识可提高投资回报,反过来又可增进知识积累,人们可以通过创造更有效的生产组织方式及产生出新的和改进的产品和服务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知识还可以通过溢散,从而在几乎不用额外投资的情况下重复利用,以减轻资金短缺对经济增长的压力。因此,找到新的增长模型的关键是使技术进步内在于增长的过程之中,即找到收益递增生产函数,建立收益递增增长模型。
1986年罗默借鉴阿罗1962 年提出的“从干中学”模型把外部性引入生产函数, 探讨了与技术相关的知识效应对生产的外在影响;卢卡斯则在1988年开发了一个人力资本的模型。格鲁曼和赫普曼1991 年提出的模型则从R&D角度,分析了企业通过R&D的投入和参与,拓展了消费的多样性或产品的专业化程度,达到经济增长的目的;杨小凯在1993年建立了一个模型,把分工的深化和增长看作一个相互作用、不断促进的过程,并将创新对现有技术的破坏性影响与拓展已有技术或为现有技术找到新用途结合起来。
总起来说,与新古典理论相比,新增长理论最重要的特征是承认创新的中心性和强调市场在推动知识交流方面的作用,并把创新看作是内生于经济系统的。但将知识纳入到标准生产函数中,即将知识和信息内生化,找到收益递增生产函数是非常困难的,因为它违背了一些基本的经济原理,如稀缺原理、等价交换等(因为知识和信息的无限丰富和溢散效应);其二对知识的测度也存在很多问题。
知识经济超出了传统经济学的研究范畴,开辟了经济学研究的新领域,其发展必将推动生产理论的进一步深化。
参考文献: 蒋中一 《数理经济学的基本方法》 熊彼得 周爱民 蒋殿春 张俊 刘东
《经济分析史》第三卷《高级宏观经济学》《高级微观经济学》《生产理论及生产函数的估计》《知识经济:一种新的经济形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