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n有力无距离:搬而未起,推而未动,有力作用但没有移动距离。
n有距离无力:物体因为惯性通过一段距离,运动方向上没有力对物体做功(踢球离开脚后移动的距离,人对足球没有做功)。
n力和距离垂直:物体受到了力的作用,也通过了一段距离,但通过的距离和力的方向垂直,物理在力的方向上没有通过距离,这个力对物体没有做功。
2、功的计算:作用在物体上力越大,使物体移动的距离越大,这个力的成效越显著,说明力所做的功越多。物理学中把力与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功:
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用公式表示:W=FS,符号的意义及单位: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m)
功的单位:焦耳(J),1J=1N·m。
注意: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力;②公式中S一定是在力F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必须与F对应。③功的单位“焦”(牛·米=焦),不要和力和力臂的乘积(牛·米,不能写成“焦”)单位搞混。
3、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也就是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说明:
①功的原理是一个普遍的结论,对于任何机械都适用。
②功的原理告诉我们,使用机械要省力必须费距离,要省距离必须费力,既省力又省距离的机械是没有的。
③使用机械虽然不能省功,但人类仍然使用,是因为使用机械或者可以省力、或者可以省距离、或者可以改变力的方向,给人类工作带来很多方便。
④我们做题遇到的多是理想机械(忽略摩擦和机械本身的重力)理想机械: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FS)=不用机械时对重物所做的功(Gh)。
压强
1、压力:
⑴定义:垂直压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压力。
注意:压力并不都是由重力引起的,通常把物体放在水平面上时,如果物体不受其他力,则F=G
⑵方向: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支持面指向被压的物体。
2、研究影响压力作用效果因素的实验:
⑴课本P30图9.1—3中,甲、乙说明: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乙、丙说明: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液体的深度:液体中的某点到液面下的距离叫做该点在液体中的深度
概括这两次实验结论是: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本实验研究问题时,采用了控制变量法。
3、压强:⑴定义:物体所受压力的大小与受力面积之比叫压强。
⑵公式:p=F/S推导公式:F=PS、S=F/p
⑶单位:压力F的单位:牛顿(N),面积S的单位:米2(m2),压强p的单位:帕斯卡(Pa)。
(4)应用:减小压强。如:铁路钢轨铺枕木、坦克安装履带、书包带较宽等。
增大压强。如:缝衣针做得很细、菜刀刀口很薄。
牛顿第一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
1.定义: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力作用时,总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状态。
2.牛顿第一定律是通过实验为基础、通过分析和科学推理得到的。
3.说明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不是维持运动状态的原因。要改变力的运动状态,必须对物体施加力的作用。
4.牛顿定律又叫惯性定律
二、惯性
1.定义: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原来运动状态不变的性质叫惯性。
2.关系:惯性大小与速度无关,与质量有关。
3.一切物体都有惯性,是物体的属性
注意:由于,具有,因为惯性是对的。受到、获得、惯性力是错误的。惯性不是一种力
二力平衡
一、定义:
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平衡状态)
二、受力平衡:静止或做匀速直线运动
三、受力不平衡:做变速运动,速度大小和运动方向改变。(人造卫星)
第四节“眼睛和眼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和实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参与组织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珍惜生命,关爱健康的意识,使其能自觉注意保护视力。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用前面所学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知识,加深对眼睛的了解。
【教学难点】
将科学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的培养。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
挂图、眼睛模型、投影仪、课件、光具座、凸透镜、光屏、蜡烛、眼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滚动放映一组与眼睛有关的一组图片和视频,最后画面定格在一幅带眼镜的卡通画面上:让学生在欣赏画面的同时,认识到眼睛是人体中一个既复杂又奇妙的器官,它帮助我们认识身外的世界,判断物体的大小、距离、质感、颜色及长宽等等,但在我们周围许多人的眼睛出现了问题:
汇报上一节课布置的近视率的调查结果:
结果表明,近视已是我们同学们中存在的很普遍的视力问题。你想知道有关近视的哪些问题呢:
学生讨论,确定本节课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
问题一:眼球的结构及视物原理:
上节课已布置让学生查阅有关眼睛的资料:
放投影片,课本图3.4-1,眼球的结构,让不同的小组通过挂图和投影片讲叙,然后其他小组补充:
师生总结:
1.眼睛的主要部分是眼球,眼球近似球体。此外,还有一些附属结构。
2.眼球由角膜、晶状体、瞳孔、虹膜、睫状体、玻璃体、视网膜等组成。
3.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4.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玻璃体的折射作用,会聚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像。
5.视网膜上的视神经细胞受到光的刺激,把这个信号传输给大脑,我们就看到了物体。
小组交流:有关眼睛的结构各小组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提出来让其他小组解决:
问题如下:
1.眼睛的睫毛、眼皮不属于眼球的构造,属于什么?(解答:眼球的附属结构:有使眼球运动的肌肉,保护眼球的眼睑、睫毛、结膜、泪器。)
2.眼睛睫状体起什么作用?(眼睛的睫状体的作用是调节晶状体的形状,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比较薄,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球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厚,对光的偏折能力变大,远处物体射来的光会聚在视网膜上,眼睛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3.眼睛中瞳孔起什么作用?(眼睛瞳孔的作用能改变大小以控制进入眼睛的光线量,若在一个阳光普照的室外环境下,由于我们的眼睛不用太多光线来观看物体。瞳孔会自动收缩;相反,在漆黑的环境下,由于我们需要更多的光线来看物体,瞳孔便会自动扩张,瞳孔好像照相机的光圈。)
4.视网膜起什么作用?(眼睛中视网膜的作用是把物体成的像的光能转变为神经冲动,再经过通往大脑的神经把神经冲动传入中枢神经系统,到达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产生视觉,视网膜好像照相机的底片。)
5.既然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凸透镜,那么物体能成什么样的像?(光线由物体射入眼球,经过角膜和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的折射,然后到达视网膜形成倒像,但我们看见的物体都是直立的物像,是因为受生活经验的影响。)
师生总结:我们的眼睛就是这样:光线由我们所观看的物体发出,经过瞳孔(好像照相机的光圈)再由角膜及晶状体(功能好像照相机的镜头),再会聚在视网膜上(好像照相机的底片)。
(一)眼睛(板书)
主要构造:
设问:我们的眼睛实在了不起,我们不需要像摄影师那样,要考虑到环境的光暗或物体距离,我们的眼睛会自动调节,只要眼睛各部分运作正常,每一次我们均可“摄”取一张美丽动人的“相片”。有些人单靠自身眼睛的调节已不能使像成在视网膜上,这种情况是怎么形成的,如何处理?
问题二:近视和远视的成因及矫正:
小组交流:1.近视眼的成因:近视眼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近视眼的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远或者晶状体太凸,折光能力太强,致使远处射来的平行光线还未到达视网膜就已聚成一点,而当光线到达视网膜时又都分散开,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因此看不清远处的物体。
2.远视眼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看不清近处的物体。远视眼是视网膜距晶状体过近或者晶状体太扁,折光能力太弱,致使近处射来的平行光线到达视网膜时,还没有聚成一点,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模糊的光斑,因此,看不清近处的物体。
设问:那么怎么矫正近视眼和远视眼?你们能不能通过实验模拟矫正近视和远视的过程?
学生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交流:
1.矫正近视的模拟实验方案:
取一个凸透镜,蜡烛、光屏和近视眼镜。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按图3-34所示摆好,调节蜡烛和凸透镜位置,使得在光屏上得到一个蜡烛的缩小实像。我们用白纸板模拟眼睛的视网膜,上述实验,表示正常眼看物体时,能在视网膜上生成清晰的像。
图3-34
把蜡烛向左移动一定距离,此时蜡烛的实像不再落在光屏上,光屏上蜡烛的形象变得模糊,用另一张白纸在光屏前移动,可得到蜡烛清晰的像。这个实验模拟近视眼看不清远处的物体,远处物体的像成在近视眼视网膜的前方。
用一个近视眼镜镜片放在凸透镜前,模拟近视眼用凹透镜来矫正视力。这时物体发出的光通过凹透镜发散后再进入眼睛(凸透镜),可以看到光屏上又出现了清晰的蜡烛像。
2.矫正远视的模拟实验方案:
教师对学生的方案表示赞扬并总结。
问题三:怎样爱护眼睛: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申请书初二物理教学设计人教版(锦集十四篇)(6)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