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工资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明白相关工资理论、工资水平、工资差别、薪酬制度设计等内容。 重点和难点:
重点工资差别,难点薪酬制度设计。 学时分配:
3课时。
教学内容与板书设计:
第一节 工资概述 一、工资的分类与本质
1.工资的分类:实物工资与货币工资、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广义工资与狭义工资
2.工资的本质:雇佣劳动的报酬 3.工资的职能:补偿、激励、调节、效益 第二节 工资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一、工资决定理论 1.维持生存工资理论 2.工资基金理论 3.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 4.均衡工资理论 5.集体谈判工资理论 马克思的工资理论 二、工资差别理论 1.职业工资差别
2.人力资本差别理论 三、效率工资理论
第三节 工资水平
一、与工资有关的几个概念:工资率、工资、劳动报酬、收入。 二、确定工资水平的实际因素 三、货币工资和实际工资
第四节 工资差别
一、工资差别的概念
二、工资差别按成因划分的类型
1、 补偿性工资差异 2、 竞争性工资差异 3、 垄断性工资差异
第五节 薪酬制度设计
一、厂商与员工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 二、薪酬制度设计
(一)工资形式的概念: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 (二)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的选择
二者的特点及雇主和雇员的偏好;适用情况:计时工资适用与以下几种情况:计件工资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优点:计时工资的优点;计件工资的优点;缺点:计时工资的缺点:计件工资的缺点。 教学内容的深化和拓宽: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现状及其发展。 教学方式:
讲授、讨论。 参考书目:
《现代劳动经济学》王守志主编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98版; 《西方劳动经济学》张德远编著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98版;
《当代西方劳动经济学》卢昌崇等编著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97版。 《劳动力经济研究》谷书堂等,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年
Ehrenberg, R. G. and R. S. Smith, Modern Labor Economics, Theory and Public Policy, Addison-Wesley Educational Publishers Inc., 1997.(中译本《现代劳动经济学》由中国人民大学于1999年出版。) 思考题:
1、工资的主要形式有哪些?为什么存在这些不同的工资形式?它们各自的适用范围如何?
2、什么是补偿性工资差别?其中补偿的意义是什么?
3、非补偿性的工资差别指什么?它有哪些类型?请具体说明。 4、试述本章所论的西方经济学家的工资理论。 作业题:
1、工资的主要形式有哪些?为什么存在这些不同的工资形式?它们各自的适用范围如何?
2、什么是补偿性工资差别?其中补偿的意义是什么? 3、试述本章所论的西方经济学家的工资理论。 4、什么是工资水平?
第七章 就业与失业
教学目的与要求:
掌握充分就业的含义,失业的类型,失业的原因,失业的治理,效率工资, 工资刚性与失业。 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失业的治理,难点是工资刚性与失业。 学时分配:
3课时。
教学内容与板书设计:
第一节 失业与失业率
一、充分就业与自然失业率
1、充分就业,是指劳动力市场上有工作意向的人与空职的工作岗位在数量
上基本处于均衡状态。但即使处于充分就业状态,也会有失业:一则有的人处于调换工作状态,二则求职者与空职之间的匹配需要一个时间过程、三则求职者和空职之间还可能存在着结构性不均衡。这就出现了在充分就业条件下的正常失业。正常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体的比重,称为正常失业率或自然失业率。
2、自然失业率上升的原因
首先,劳动力的总体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女性在劳动力总体构成中的比重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而女性尤其是处于哺乳期的女性,其就业多半不稳定。其次,是社会福利制度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一方面不利于鼓励人们积极地寻找工作,另一方面也使人们对工作的搜寻过程有所延长。再次,为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许多国家都实行最低工资保护制度。
二、失业率的计算
1、符合劳动年龄的人口总体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劳动力群体,一部分是非劳力群体。劳动力群体又可以划分为两部分;一是正在就业者,二是正在失业者。
失业率=失业人口/劳动力总人数 2、失业率经常被低估的原因
一是将非全日制就业者视为完全就业。有些人由于家境条件良好或是由于偏好于闲暇,乐于从事非全日制工作;另一些从事非全日制工作的人而言,则可能是由于全日制工作可望而不可及。
二是沮丧求业者的问题。 3、失业率经常被高估的原因
一是失业救济金制度使失业的期限也大大延长
二是获取了享受某些社会福利的资格,会刺激人们申请失业。 三劳动力总体构成发生了变化。 另外,妇女就业比重提高。 三、研究失业率的意义
1、失业率是国民经济变动周期的显示器
2、失业率是国K 经济运行效率的衡量指标。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每降低2%,失业率就会升高1%,这就是著名的奥肯法则。
3、失业率与国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紧密相联。 四、失业的影响因素 1、人口因素 2、经济因素
3、制度因素;经济体制、劳动体制
4、心理因素
第二节 失业的类型划分
一、摩擦性失业
由于劳动力市场上的信息是不完备所引起的失业现象,就是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它影响的行业比较广,涉及的人也比较多。20 岁一30岁的青年人摩擦性失业率最高。其主要原因是:青年人在择业时“眼高手低”,有业难就.此其一。其二,现在的年青人所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二是摩擦性失业期限较短,且难以彻底消除。三是与其他类型的失业率有所不同,摩擦性失业率既有益处也有害处。
二、结构性失业
1、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劳动力需求模式的变化,致使供求要素内部对比失衡。供求要素内部失衡可以表现在很多方面;技能结构失衡、文化水平结构失衡、地理位置结构失衡、年龄结构失衡。特点:结构性失业往往与产业的兴衰、经济发达地区的转移有很大的关联;而产业助兴衰以及经济发达地区的转移又往往与技术进步相关;因此,结构性失业往往带有明显的群体性特征,如以地域为标志构成的群体、以年龄为标志构成的群体、以受教育程度为标志构成的群体、以工作技能高低为标志构成的群体,等等。
2、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的措施:
一是再就业工程。主要是进行各种类型的职业培训,以使失业者获得必要的劳动技能。
二是对地域性的结构性失业,应由政府出面,有计划地组织大规模的劳动力迁移。
三是由政府行使雇主的职能,通过扩大公共开支,直接雇用长期失业者。 三、周期性失业
1、周期性失业,又称为需求不足型失业,是指在国民经济衰退期由于总需求乏力、难以创造足够的就业机会所引起的间歇性的失业。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为应付经济不景气,企业实际上有两种选择,一个是降低实际工资,另一个是临时解雇一批工人,但企业为什么经常偏好于后者,而舍弃前者呢?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工资的刚性较大其他原因:以下几个因素也是促使雇主偏好于解雇工人的理由。一是信息不对称,如果企业向员工陈述当前产品市场上的严峻形势以说服员工接受较低工资水平的话,会遭到工人们的拒绝。二是由于人力资本投资的不均衡。在不景气时期,采取降低实际工资的办法打击面较宽,容易挫伤土气,容易把凝结着高额人力资本投资的劳动力赶到自己的竞争对手那边。三是工薪收入养家糊口者,多呈风险厌恶特征,偏好于工资收入稳定。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经管营销《劳动经济学》教案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