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海沧实验中学数学必修5校本作业
第一章 解三角形 1.2 解三角形实际应用问题
日期_________班级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1.测量距离问题的基本类型和解决方案
当AB的长度不可直接测量时,求AB的距离有以下三种类型:
类型 简图 计算方法 测得AC=b,BC=a,角C的度A,B间不可达也不可视 数,则由余弦定理得AB= a2+b2-2abcos C 测得BC=a,角B,C的度数,B,C与点A可视但不可达 则A=π-(B+C),由正弦定理 得AB=asin Csin(B+C) 测得CD=a及∠BDC,∠ACD,∠BCD,∠ADC的度数.在C,D与点A,B均可视不可达 △ACD中,用正弦定理求AC; 在△BCD中,用正弦定理求BC;在△ABC中,用余弦定理求AB 2.测量高度问题的基本类型和解决方案
当AB的高度不可直接测量时,求AB的高度有以下三种类型:
类型 简图 计算方法 底部 测得BC=a,∠C的度数,可达 AB=a·tan C 测得CD=a及C与∠ADB的点B 度数. 与C, 先由正弦定理求出AC或AD,底部D共线 再解直角三角形得AB的值 不可达 点B 测得CD=a及∠BCD,∠与C, BDC,∠ACB的度数. D不 在△BCD中由正弦定理求得共线 BC,再解直角三角形得AB
1
厦门海沧实验中学数学必修5校本作业
的值
基础巩固
1. 如图,设A、B两点在河的两岸,一测量者在A所在的同侧河岸边选定一点C,测出AC的距离为50 m,∠ACB=45°,∠CAB=105°后,就可以计算出A、B两点间的距离为( )
A.502 m C.252 m
B.503 m 252D. m
2
ABAC
解析:选A.由正弦定理得=.又∠CBA=180°-45°-105°=30°,
sin ∠ACBsin ∠CBA250×
2AC·sin∠ACB
故AB===502 (m).
1sin∠CBA
2
2.如图,要测出山上一座天文台BC的高,从山脚A测得AC=60 m,天文台最高处B的仰角为45°,天文台底部C的仰角为15°,则天文台BC的高为( )
A.202 m C.203 m
B.302 m D.303 m
AC·sin∠BAC60sin 30°
解析:选B.由题图,可得∠B=45°,∠BAC=30°,故BC===302 m,
sin∠Bsin 45°故选B.
3.如图,一艘海轮从A处出发,以每小时40海里的速度沿南偏东40°的方向直线航行,30分钟后到达B处.C处有一座灯塔,海轮在A处观察灯塔,其方向是南偏东70°,在B处观察灯塔,其方向是北偏东65°,那么B,C两点间的距离是( )
A.102 海里 C.203 海里
B.103 海里 D.202 海里
解析:选A.由题目条件,知AB=20海里,∠CAB=30°,∠ABC=105°,所以∠ACB=45°.由正弦
2
厦门海沧实验中学数学必修5校本作业
20BC
定理,得=,所以BC=102海里,故选A.
sin 45°sin 30°
4.一船向正北方向航行,看见正西方向有相距10海里的两个灯塔恰好与它在一条直线上,船继续航行半小时后,看见一灯塔在船的南偏西60°方向,另一灯塔在船的南偏西75°方向,则这艘船的速度是( )
A.52 海里/时 C.102 海里/时
B.5海里/时 D.10海里/时
解析:选D.如图,依题意有∠BAC=60°,∠BAD=75°,所以∠CAD=∠CDA
=15°,从而CD=CA=10海里,在直角三角形ABC中,由正弦定理可得AB=5海里,于是这艘船的速度是10海里/时.故选D.
5.如图所示,为测量一树的高度,在地面上选取A,B两点,从A,B两点测得树尖的仰角分别为30°和45°,且A,B两点之间的距离为60 m,则树的高度为( )
A.(30+303) m C.(15+303) m
B.(30+153) m D.(15+33) m
60PB
解析:选A.由正弦定理可得=,
sin(45°-30°)sin 30°
160×
230
则PB==(m),设树的高度为h,则h=PBsin 45°=(30+303) m.
sin 15°sin 15°
6. 如图所示,为了测量某湖泊两侧A,B的距离,某同学首先选定了与A,B不共线的一点C,然后给出四种测量方案(△ABC的角A,B,C所对的边分别记为a,b,c):
①测量A,C,b;②测量a,b,C;③测量A,B,a;④测量a,b,B. 则一定能确定A,B间距离的所有方案的序号为( ) A.①②③ C.①③④
B.②③④ D.①②③④
b
解析:选A.对于①,在△ABC中,B=π-(A+C),所以sin B=sin(A+C).由正弦定理得
sin(A+C)=
cbsin C,所以c=.对于②,由余弦定理可得c2=a2+b2-2abcos C,所以c=a2+b2-2abcos C.sin Csin(A+C)
ac对于③,在△ABC中,C=π-(A+B),所以sin C=sin (A+B).由正弦定理得=,所以c
sin Asin(A+B)asin(A+B)a2+c2-b2=.对于④,由余弦定理cos B=解得的c可能有两个值.故能确定A,B间距离的所
sin A2ac有方案的序号为①②③.
3
厦门海沧实验中学数学必修5校本作业
7.海上A,B两个小岛相距10海里,从A岛望C岛和B岛成60°的视角,从B岛望C岛和A岛成75°的视角,则B、C间的距离是________.
【解析】 如图,在△ABC中,∠C=180°-(∠B+∠A)=45°, BCAB
由正弦定理,可得=,
sin 60°sin 45°所以BC=
3
×10=56(海里). 2
【答案】 56 海里
8. 学校体育馆的人字屋架为等腰三角形,如图,测得AC的长度为4 m,则其跨度AB的长为________m.
解析:由题意知,∠A=∠B=30°, 所以∠C=180°-30°-30°=120°, ABAC由正弦定理得=,
sin Csin B
AC·sin C4·sin 120°
即AB===43(m).
sin Bsin 30°答案:43
9. 如图所示为一角槽,已知AB⊥AD,AB⊥BE,并测量得AC=3 mm,BC=22 mm,AB=29 mm,则∠ACB=________.
解析: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
32+(22)2-(29)22
cos∠ACB==-.
22×3×223π
因为∠ACB∈(0,π),所以∠ACB=.
43π答案:
4
10.一个大型喷水池的中央有一个强力喷水柱,为了测量喷水柱喷出的水柱的高度,某人在喷水柱正西方向的点A测得水柱顶端的仰角为45°,沿点A向北偏东30°前进100 m 到达点B,在B点测得水柱顶端的仰角为30°,则水柱的高度是__________m.
解析:设水柱的高度是h m,水柱底端为C,则在△ABC中,∠BAC=60°,AC=h,AB=100,BC=3 h,根据余弦定理,得(3h)2=h2+1002-2·h·100·cos 60°,即h2+50h-5 000=0,即(h-50)(h+100)=0,解得h=50,故水柱的高度是50 m.
答案:50
11.如图,观测站C在目标A的南偏西20°方向,经过A处有一条南偏东40°走向的公路,在C处观测到与C相距31 km 的B处有一人正沿此公路向A处行走,走20 km到达D处,此时测得C,D相距21 km,求D,A之间的距离.
∠A=30°,
4
厦门海沧实验中学数学必修5校本作业
解:由已知,得CD=21 km,BC=31 km,BD=20 km.
CD2+BD2-BC21
在△BCD中,由余弦定理,得cos ∠BDC==-.
72CD·BD143设∠ADC=α,则cos α=,sin α=.
77ADCD
在△ACD中,由正弦定理=,
sin ∠ACDsin ∠CAD得
AD21
=,
sin(60°+α)sin 60°
424231
sin(60°+α)=?cos α+sin α?=15 (km),
2?33?2
所以AD=
即所求的距离为15 km.
12.空中有一气球D,在它正西方向的地面上有一点A,在此处测得气球的仰角为45°,同时在气球的南偏东60°方向的地面上有一点B,测得气球的仰角为30°,两观察点A,B相距266 m,计算气球的高度.
解:如图,设CD=x,
在Rt△ACD中,∠DAC=45°, 所以AC=CD=x.
在Rt△BCD中,∠CBD=30°, CD
所以CB==3x.
tan 30°
在△ABC中,∠ACB=90°+60°=150°, 由余弦定理得AB2=AC2+BC2-2·AC·BC·cos∠ACB, 所以2662=x2+(3x)2-2·x·3x·?-
?
3?, 2?所以x=387(m). 所以气球的高度为387 m.
能力提升
13.如图,某山上原有一条笔直的山路BC,现在又新架设了一条索道AC,小李在山脚B处看索道AC,发现张角∠ABC=120°,从B处攀登400米后到达D处,再看索道AC,发现张角∠ADC=150°,从D处再攀登800米方到达C处,则索道AC的长为________米.
5
厦门海沧实验中学数学必修5校本作业
解析:在△ABD中,BD=400,∠ABD=120°,
因为∠ADB=180°-∠ADC=30°,所以∠DAB=30°,所以AB=BD=400,AD=AB2+BD2-2AB·BDcos 120°=4003.在△ADC中,DC=800,∠ADC=150°,AC2=AD2+DC2-2AD·DC·cos∠ADC=(4003)2+8002-2×4003×800×cos 150°=4002×13,所以AC=40013,故索道AC的长为40013米.
答案:40013
14. 某气象仪器研究所按以下方案测试一种“弹射型”气象观测仪器的垂直弹射高度,如图,在C处进行该仪器的垂直弹射,观测点A,B两地相距100 m,∠BAC=60°,在A地听到弹射声音的时间比B地晚2
s.A地测得该仪器在C处时的俯角为15°,A地测得该仪器在最高点H时的仰角为30°,求该仪器的17
垂直弹射高度CH.(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 m/s)
解:由题意,设AC=x m, 2
则BC=x-×340=x-40 (m).
17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
BC2=BA2+CA2-2BA·CA·cos∠BAC, 即(x-40)2=10 000+x2-100x,解得x=420.
在△ACH中,AC=420 m,∠CAH=30°+15°=45°,∠CHA=90°-30°=60°. CHAC由正弦定理得=,
sin∠CAHsin∠AHCsin∠CAH
所以CH=AC·=1406(m).
sin∠AHC故该仪器的垂直弹射高度CH为1406 m.
6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经管营销必修5第一章解三角形校本作业:解三角形的实际应用问题(教师版)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