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摘要】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地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良好习惯,而且使学生学得轻松,寓教于乐,收到了事倍功半的良好效果。
【关键词】数学 课堂教学 激发兴趣 方法 效果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每个人从事各种活动,都是由一定的活动动机兴趣所引起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心理特征,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课业负担。那么,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1.利用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在熟悉的情境中去学数学,最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尽可能地联系生活实际来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快乐学数学。例如,我在教学数学口算加减法时,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星期天,小明和爸爸、妈妈去超市购物,爸爸看中一台DVD标价,470元;妈妈看中一辆儿童车,标价230元。妈妈对小明说:“孩子,你帮妈妈算一算,如果把它们都买下来得花多少钱?”小明想了想,很快告诉了妈妈答案,聪明的同学们你能很快算出结果吗?学生兴致盎然,纷纷举手回答,我将一个计算题放到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增强了学习欲望。
2.利用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据心理学研究,新颖的、活动的、直观形象的刺激物,最容易引起儿童大胆皮质有关部位的兴奋,形成优势的兴奋剂,从而使儿童更好地建立暂时联系。如我在教学《简单的统计》时,在巩固练习阶段让同桌一组,进行“石头、剪子、布”的游戏,统计五分钟内输赢情况,然后制成简单的统计表。既锻炼了学生绘图能力,又使运用“正”字法整理数据得到了很好的深化,“寓教于乐”,使学生在说中巩固了新知。
3.利用用谜语、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乐于猜谜语、听故事,教学中如能紧密结合教材,用猜谜语讲故事的形式组织教学,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起到良好的作用。例如,教师在讲第四册“小时、分、秒的认识”时,首先让学生猜这样一个谜语:“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却能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候睡。”然后又根据书本四幅插图,编出一个小朋友是如何爱惜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的故事。这样很自然地使学生认识了钟表和小时、分、秒,同时又及时地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医药卫生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