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西方政治思想史复习笔记(一到八章、自己整理)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0-06-24 本文由草莓红唇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西方政治思想史复习笔记

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基本线索

西方政治思想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古希腊罗马奴隶制社会、中世纪和近代以来三个历史时期,相对应的形成了自然政治观、神学政治观和权利政治观三个发展阶段。 1. 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2. 古罗马时期:斯多葛派(波利比阿与西塞罗)、罗马法学

3. 中世纪时期:神权与王权的斗争、奥古斯丁、阿奎那、反教权思想 4. 文艺复兴时期:马基雅维利、布丹、宗教改革思想 5. 资产阶级革命前夜:格劳修斯、斯宾诺莎 6. 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英国(霍布斯、洛克);法国启蒙运动(孟德斯鸠、卢梭);美国独立运动(潘恩、杰斐逊、汉密尔顿)

第一章 古希腊政治思想

城邦:城邦是一种特殊的国家形式,小国寡民,是公民的自治团体,是公民在法律之下分享权利和义务的政治团体(城邦狭小,政治权威与公民的关系式直接可见的) 奴隶

城邦组成 无公民权的自由人(妇女和自由的外邦人) 自由公民(父母双方都是希腊自由人的男子) 主体多元化(邻里的政治格局) 城邦政治多元化

城邦政治制度的多元化(君主、僭主、贵族、寡头、平民政体)

希腊政治思想的特点:

1、自然政治观与整体主义价值观。【城邦是由各种自然的社会组织(家庭、部落和村社等)自然进化的产物,不是个人的集合体,更不是起源于社会契约。城邦是一个有机的共同体,个人是其有机组成部分,个人的价值依存于城邦。这种自然政治观决定论希腊政治思想的整体主义价值观的特征。】 2、理性的政治思考与近于科学的研究方法。

古代其他地区政治现象笼罩在宗教的迷雾中,在希腊,公民把权力掌握在自己手中,并通过他们的民主制度和法律规范了政治权力,实现了政治生活的理性化。在政治学领域,将宗教与政治学分开。 3、特定的研究主题和范围。

在古希腊,所谓的政治学就是关于城邦的学问和技术,包括城邦的起源、性质、目的、职能等一般认识,以及关于如何组织和管理城邦的观点和主张。 4、公民的政治视角。

古希腊政治学家都是站在公民的视角认识政治现象,站在公民的立场上阐述政治见解。

柏拉图(前427-347、雅典)西方政治思想史上第一个有系统的政治学著作传世的思想家,其整体主义价值观和乌托邦传统对后世有重大影响,代表作《理想国》、《政治家篇》、《法律篇》。 一、国家的理念和正义的国家 理念论是柏拉图政治哲学的基础,在柏拉图那里,理念是现实世界的原型、范式、本原、唯一的真是存在。他认为要掌握国家的知识就必须掌握国家的理念。

1、柏拉图认为,国家是社会分工的产物。起初,人们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物质需要,就需要有农民、木人、各类工匠等,后来随着经济生活的复杂,逐渐出现商人。城邦逐渐扩充,就需要有军人?所以国家是社会分工的必要性产生的,或者说社会分工是国家的基础。

2、政治哲学是对国家理念的认识和把握,在柏氏看来,国家的理念就是合乎正义或体现至高善的国家,即理想国。理想国有两个特点,一方面整体主义精神贯穿其中,要求个人完全融入社会整体;一方面正义

集中体现于社会分工。

在柏拉图《理想国》一书中,柏拉图首先从探讨个人的正义开始,继而转向对城邦正义的探讨,论证了合乎正义的城邦的基本原则,描绘了城邦的基本结构和城邦生活。在柏拉图那里,所谓正义的城邦即理想国贯穿着整体主义精神。它追求城邦整体的和谐、统一和强盛,为此它要求个人完全消融于社会整体中,无条件地为城邦服务,为城邦献身。这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整体主义思想传统的源头。

城邦的正义集中体现在社会分工上,社会分工是城邦产生的原因和动力,也是理想国社会政治结构的突出特征。柏拉图的理想国贯彻了严格的社会分工原则。国家应该有“统治”、“保卫”和“生产”三种职能,相应地,国家也应该分为三个等级,即统治者、辅助者和生产者等级。柏拉图认为只要这三个等级各司其职,各守其序,各尽其责,分工互助,国家就实现了正义。柏拉图设计的理想国是后来一系列理想国中的第一个,这种政治学说中理想国家与现实国家的对立,开创了西方政治思想史中乌托邦主义的传统。

统治者(哲学家)—理性

理想国组成 辅助者(军人)—激情 一个城邦应该由哲学家领导军人统治生产者。这是城邦 生产者等级(奴隶)—欲望 最理想的秩序。 二、哲学家治国思想(哲学王)

他指出:人的品性是政治的基础,而人的堕落是政治败坏的根源。他把哲学家置于社会等级结构的顶端,垄断全部权力,他的改造现实国家和实现理想国家的希望也正寄托于此,把这当作挽救城邦危机的根本措施。只有哲学家才具有“知识”,它是对理念的把握,是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是永恒不变的真理。其他人的知识知识“意见”而已。也就是说,只有哲学家才达到了对于国家理念的认识,才知道理想国家应怎样组织、治理。只有哲学家才具有超高的智慧、真实的知识、完美的德行。 哲学家治国要做到:

(1)维护社会分工制度,防止不同等级的人僭越。

(2)在哲学家和军人之间废除私有财产和家庭,实行共产公妻制度。 (3)对公民(哲学家和军人)进行正确的教育

局限性:①忽视法治,重视人治。认为法律有缺陷,而哲学家没有。②具有文化专制主义精神 三、政体思想

哲学家执政的贤人政体是最好的,但现实中往往不存在,因为血统的混杂和统治者生育子女上的失误会导致贤人政体蜕变,即政体下统治者和公民的品格和心灵发生变化将导致政体的嬗变,就会产生现实政治中的各种不当政体,即荣誉政体、寡头政体、平民政体和僭主政体,一个比一个差。柏氏尤为反感平民政体和僭主政体,他指出平民政体下人们崇尚自由和平等,结果导致自由泛滥,平等走向极端,人们为所欲为,漠视法律,最终导致极端的奴役;在混乱的无政府状态下独裁者夺得权力建立起专制统治,成为僭主,完全不具备节制的美德,而是无法无天。后来柏氏又初步提出了以统治者人数和政体好坏为标准划分六种政体的方法。

哲学家执政——“贤人政治”——智慧 荣誉政体—荣誉 寡头政体—财富

①《理想国》政体分类 平民政体—自由(平民政体自由泛滥,平等走向极端,就会演变为僭主政体) 僭主政体—专制 王制

一个人统治 ②《政治家篇》 僭主制 少数人贵族制(贤人政治) 寡头制

多数人共和制 平民制

没有哲学家的条件下,他肯定法律的价值,根据统治者是否守法:守法政体(王制、贤人政治、民主政治) 不守法政体(民主政治、寡头政治、僭主政治)

③《法律篇》——设计第二等好国家公民:从事政治活动、掌握政权

混合政体 工匠与商人:无公民权的自由人,没有政治权利 奴隶:从事农业劳动

简评理想国:《理想国》是柏拉图早年政治思想的代表作。是他为即将衰亡的奴隶制国家构设的一种理想国度。在柏拉图的理想国中,分工合作、各求所需、各尽所能的原则是其立国的基础。劳动是人们的第一需要,柏拉图称它为“正义的城邦”。[2]他把这个国家的个人依其天性分为三个等级分明的阶级:统治者、军人、劳动者,人们都必须严格履行其天赋的职能,绝不可相互替代。全社会统治阶级中实行“共产”制度,使他们以国家利益为至上利益,过一种简朴的禁欲主义生活。因为理想国并不是为了某一个阶级的单独的幸福,而是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因而整个国家里不应有“我的”和“非我的”之分。并且要确立哲学家对国家的最高统治,即“哲学王”。因为他们拥有最高的知识,具有洞悉事物的本原,把握至善的能力。当然哲学王治理国家是不需要法律的。在哲学王的知识统治下,整个国家呈现出一种划多为一的特点,实行共产公妻共子制,没有了家庭和私有制,消除了法律的权威性,实行严格的等级制和分工制。教育是治国的第一要务,通过教育使不同等级的人们各得其所,各安其位。总之,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一个以哲学王为最高统治者,等级森严,冷酷无情的独裁的人治国家,他把维护奴隶主利益的狭隘主张夸大为维护整个城邦利益的普遍原他所谓的理想国也只能成为一种无法实现的幻想。

亚里士多德(前384—332、马其顿人)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是古希腊学术成就的集大成者,也是西方政治学的创始人,代表作如《政治学》、《伦理学》,其城邦政体的研究可以视为比较政治研究的最早尝试,通过对城邦政治的总结性研究和升华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理论遗产,而且他虽然尚未超出古希腊整体主义传统但已经体现出了某些个人主义的因素,为民主和法治作了强有力的辩护,无疑成为西方开放、进步和理性主义政治传统的先驱。 一、政治学研究对象和方法

1、亚里士多德认为,所有科学都为实现某种善,而政治学是研究人和城邦“至善”的科学。研究个人的“善”归于伦理学,政治学研究的是城邦的善,所以政治学研究的对象时城邦。

2、他运用历史和经验的方法,队158个城邦进行调查,采用溯源法和分析城邦要素的方法进行研究。

二、城邦的起源和目的

1)亚里士多德在探讨城邦起源时,提出了一个著名的命题:“人类自然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他认为人按本性的要求必须过城邦生活,只有通过城邦生活,人的本性才能够实现。 2)在与家庭和村社的比较中,城邦的本质显现出来。亚里士多德认为,城邦是“至高而广涵的社会团体”。因为人类生活可在城邦范围内得到完全的自给自足,人的善业在城邦中得以完成。虽然家庭和村社都以善为目的,但城邦的目的是在“至善”,是公民“优良的生活”。

3)亚里士多德指出,组成城邦的公民的本质决定了城邦的本质。他认为有权参加陪审法庭和公民大会的人们才是真正的公民,而城邦是为了要维持自给生活而具有足够人数的一个公民集团。即只有享受平等政治权利的人才是公民,只有由这样的公民组成的政治团体才是城邦。亚里士多德一再强调城邦与家庭及东方君主制国家的不同,城邦是自由人的自治团体,不是主人与奴隶的结合。城邦政治家的权威是对自由人的治理,是平等的自由人之间所嘱托的权威。 三、政体分类

政府宗旨(城邦利益:君主、贵族、共和——正宗;自己利益:僭主、寡头、平民——变态) 区分标准

掌权人数多少(一人、少数、多数人) 四、对理想城邦的设计 对柏拉图整体主义的扬弃

把研究重心转向现实城邦的经验的和历史性的描述与分析。

(一)温和的整体主义

承认整体主义,但保留个人独立与自由的因素 (二)批判柏拉图

●理想虚空(城邦像家庭、缺失个人的“整体幸福”)

●违背人性(自爱可贵、公有制难成功、没有个人利益范围) (三)近代个人主义的源头

●有限度承认个人利益、权利与价值 ●冲淡和稀释整体主义 民主与法治思想 (一)民主的依据 ●集体智慧优 ●“集体性能”强

●公民参与利于城邦稳定 (二)理想的民主政治 ●中庸原则 ●混合政体

●以中产阶级为基础 (三)法治的两层内涵

●已成立法律获得普遍服从:有法必依 ●人们所服从的法律是良法:有法可依

(四)法治的优越性

●法律由多数人制定,体现多数人智慧 ●法律是没有感情的智慧 五、对西方政治思想的贡献

一、他是政治学的开创者。他第一次使政治学成为独立的学科,从而为政治学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确定了政治学的研究对象、范围、目的和研究方法,同时对政治学的基本问题和概念、范畴进行了系统研究,是政治学的开山鼻祖。

二、古希腊政治理论的集大成者。他虽然没有超出古希腊整体主义传统,但是他否定了柏拉图的极端整体主义精神,在整体主义的框架内渗入了某些个人主义因素。他也批判了年龄台关于少数优秀的哲学家治国的主张和反对法治主张人治的思想,为民主和法治作出了有力的辩护,因而成为西方较为开放、进步和理性主义政治传统的先驱。

第二章 希腊化时期和古代罗马政治思想

斯多葛派(奠基人:芝诺,前336—264) 一、自然法思想

斯多葛派自然法思想的主要内容:

斯多葛派自然法思想源于其自然哲学。这一派的哲学将自然的过程看作一种受铁的必然性支配的过程。“逻各斯”“理性”是宇宙秩序的创造者,渗透和弥漫于宇宙万物之中,将万物都置于其不可抗拒的力量之下。宇宙是一个绝对的统一整体,而人是其组成部分,是一个小宇宙。每个人的理性是宇宙普遍理性的一部分,这个支配宇宙和人的“理性”就是自然法。它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是人的行为的最高准则。

影响:斯多葛派自然法思想对罗马法、中世纪基督教政治学说和近代的自然法学说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影响从总体上是积极的,它为政治学提供了一种权利思维方式。各派政治学家以自然法为武器,批判现存社会政治制度的弊病,推动社会的改革,倡导新的政治原则。自然法成为政治理论进步的有力杠杆。

奥古斯丁双城论(354—430年,罗马帝国北非行省)教父学最高权威,代表作《上帝之城》,以《圣经》为基本依据,从神学角度研究国家,从人与上帝关系角度考察人和国家,在神学的框架内阐述了一套政治

哲学,从理论上总结了基督教政治价值观,奠定了中世纪神学政治观的基础。

他把世界区分为“上帝之城”(天上之城)和“世人之城”(地上之城),他认为两个城的分野源于天使的反叛,直接起因则是亚当的堕落。它们分别是圣者与不义者之城,是注定要得救者与注定会受惩罚者之城。地上之城为自己自豪,天上之城为主自豪。实质上,两个城的区分是依据基督教伦理对人的区分。依照奥古斯丁的理论,两个城在现实社会是混合在一起的。上帝之城是由注定得救的基督徒组成的,其余的人则构成世人之城。到末日审判的时候,两座城才彻底分开。上帝之城是最高的善,是永久和完美的和平,人们在其中享受永生的幸福。要想被上帝选中,进入上帝之城,就要尽力行善。而世人之城的人们无论多么富足,他们仍是悲惨的,注定被上帝所摈弃,永远遭受魔鬼统治的痛苦。在区分“上帝之城”与“世人之城”的基础上,奥古斯丁阐述了他关于国家与教会的思想。他并不认为“上帝之城”和“世人之城”可以等同于人间任何一种社会组织。不过,上帝之城至少可以由教会来代表,世人之城可以由异教国家来代表。两个城的成员在最高的爱上相互对立,但对于许多较低等级和中介的善,他们的爱是共同的。这使两个城的公民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领域可以达成一致。这样就构成了共同体的一套价值体系,社会正是这个共享的中间价值领域。与世俗国家相比,奥古斯丁赋予教会以更高的地位。

意义:奥古斯丁依据双城论所提出的教会与国家关系的主张,成为中世纪教会的官方信条,对中世纪的政教关系产生了深刻影响。奥古斯丁本人也因此在基督教会内享有巨大的声望。

第三章中世纪西欧政治思想

一、简述西欧中世纪政治思想的基本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 特征: ☉依附于基督教神学而存在

☉国家角色一降再降(世俗国家观念淡薄,教会控制了人们生活最重要的部分)

☉关注点由公共权力转向私人契约☉政治理论的荒原,没有形成独立系统的理论形式 形成的原因:P73

(1)5-10世纪的西欧,由于基督教成为重要的政治力量,由于教会的神职人员在一个相当的历史时内是唯一受过教育的人,整个文化领域都被他们掌控,因此在思想意识形态领域中,表现出万流归宗的特征。 (2)5-10世纪的西欧,政治发展水平极低,政治权力和政治机构的社会控制功能几乎被降到文明社会的最低限度。而基督教的统治又进一步降低了国家的作用。

(3)入住西欧的日耳曼人没有公共权力观念,也没有能力建立系统的权力组织以实现对国家的控制。中世纪盛行的封建主义以“封地”的分封和占有为基础,它在国王与臣民间建立起以相互忠诚和互相保护这一双重承诺为前提的个人之间的联系,它以契约为保障,从而把国家权力化作私人性质的忠诚与保护关系,个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4)由于这个时期整个文化发展水平的低下,所以政治思想没有形成独立系统的理论形式。这个时期在政治思想方面有许多创新,但没有升华为理论形态。 二、中世纪西欧的政教关系

1、政教关系:政权与教权二元化的权利体系,植根于基督教的信仰,按照基督教的信仰,人被理解为二重性的,分成灵与肉两个方面,所以人的生活也是二重性的,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或者宗教生活和世俗生活。因此社会组织也是二元的,即教会和国家,社会权力体系——教权(精神权力:追求神权政治,使王权成为其附庸,为其服务)、王权(世俗权力:企图掌握最高俗权与教权,使教会成为政府控制的一个部门)

2、教权和王权斗争中教权派的政治思想

尼古拉一世:积极主张实现奥古斯丁的思想,反对国家干预教会失误,竭力维护教会的独立,提出教权至上的主张。 亨利四世:罗马天主教是由耶稣的第一个门徒彼得创立的,教皇是彼得的继承人,其权力直接来源与上帝。 格里高利:教皇的权力是太阳,皇帝的权力是月亮,月亮的光来自于太阳,皇帝的权力来自于教皇,这是有名的“日月论”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高中教育西方政治思想史复习笔记(一到八章、自己整理)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西方政治思想史复习笔记(一到八章、自己整理) .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wenku/1100606.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8-2022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