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题的管理
课题的管理主要是要求管理者掌握每一个小组的成立和活动的情况。小组的成立首先要登记注册,若没有通过注册就是黑户,即使取得成果也不会被承认。管理者要对课题的注册进行检查督促。另一个方面,由于课题每年都要更新,这其中的更换工作也需要管理者加强监督管理。
2.活动管理
活动管理主要体现在管理者要做好一个适合于大家做记录的标准化记录本。这种记录本要有一定的格式,可以把QC小组的一些常用的方法、程序、活动规定印到这个记录本的前后封面里的封二、封三上去,同时记录本要便于记录,如每次参加人数,谁主持,谁缺席,形成的结论等,这些都要有一个标准化的格式以便填写,而且对此要经常进行督促检查。
3.成果管理
成果管理是指QC小组出成果后要及时去指导,帮助小组成员们总结经验,并编写成果报告,有条件的单位应该把每年工厂的成果报告印刷出来装订成册,成为QC成果汇编,这本汇编是成果报告的精华,如果印出来以后,署上QC小组每个人员的名字,对成员来说,将会是一个最好的纪念品。
【案例】
某工厂有一个动力车间,该车间主任只有初中文化,但他在QC小组工作方面成绩突出。该主任觉得工人辛辛苦苦帮他解决了诸多问题,但能给予工人的奖金有限,于是他就根据其小组的成果编了一本书,尽管没有出版号,但书还是通过印刷厂印了出来,取名“动力车间历年QC小组和合理化建议成果汇编”,并把该QC小组的组长与组员的名字都在书上写得清清楚楚,然后给组员们每人发一本,组员们看到书上有自己的名字,都很兴奋,觉得自己的努力总算得到了肯定。
另外,成果管理还包括向上级推送优秀的成果,一级一级向上推送,这也是管理者需要认真做好的工作。
4.奖励管理
按照国家规定的质量管理小组成果奖励标准,获得国家级小组的奖励是1万元,获得省部级的奖励是5千元,然后逐级减少。但是这个规定又不是绝对的,有些单位财大气粗,在QC小组活动开展前就与小组长签订合同,许诺项目开展成功,单位就给以高额奖励,通常这个奖金会高于1万元的标准。而经济状况不是很好的单位给的奖励就会比标准低。当然,奖励的目的主要还是通过奖励的方式,来表示上级和社会对小组成果的肯定。
5.会议管理
会议管理中的会议主要是指成果发表会和培训会。成果发表会是激励大家推广QC成果经验、并使每个人从中得到鼓舞的一次盛会。因此,成果发表会要在会前进行周密的组织,充分的准备。如组织一个经验丰富的、公正无私的评委班子;准备投影仪和各种有关的资料和胶片;会前进行演讲练习等等。
(三)如何当好QC小组活动的推进者
1.宣传员
在引进QC小组的阶段要当好宣传员。如果单位从没开展过QC小组活动,或者开展过但中途已经停了好几年,要第二次再发动,那么管理者一定要积极地向推广范围内的所有的人做好宣传工作,告知大家QC小组活动的作用,让大家清楚地知道该活动能给每一个人带来什么好处。
2.参谋和指导员
在开展QC小组活动的阶段管理者要当好参谋和指导员,帮组员出主意,想办法,并给予相关的技术指导和培训。
3.协调员
在小组活动遇到困难的时候管理者要当好协调员。小组活动有时候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如时间不够,经费不足,条件不成熟等等。这时候,管理者要帮助组员设法解决这些问题,如果没有记录本就想法设计印刷统一的记录本,没有时间就要帮助说服领导,争取多点时间。
4.管理员 最后,在推广阶段管理者要当好管理员。对于小组取得的成果,要积极做好管理。例如,小组成果资料要收集起来,原始记录要一个不落的归档,出了成果要做一个汇编等。
5.运动员
要当好QC小组的教练,首先要当好运动员。优秀的教练都是优秀运动员出身。如果自己不是运动员出身,就根本没法指导别人。
【案例】
某厂质量管理处的一位老员工由于工作能力不强,被领导下派到车间工作。到了车间,车间主任认为他在管理处工作的时间很长,肯定是一个质量管理专家,于是让他主抓质量管理小组。结果3年后,车间一个质量小组都没有组建起来。原来,这个所谓的专家根本没有任何质量管理的经验。而与此相反,他的一个管理处的同事,组建过20多个国家级小组,有丰富的质量管理经验,很快被从企业提拔为省级QC小组工作部部长,然后又成为常务理事。
(四)QC活动成果总结和发表的作用
1.QC活动成果总结的作用
? 有利于发现活动的经验和教训 ? 有利于成果的推广和交流 ? 有利于成果的论证和论述
2.QC小组成果发表的作用 ?提高科学总结成果的能力
QC小组成果的发表能提高组员科学总结成果的能力。因为这个成果报告既不是文艺小说、新闻报道,也不是纯技术论文,它有自己固定的模式,报告既要真实,又要科学,还要有感染力。因此,在写成果报告的过程中,管理者的科学总结能力也会得到锻炼和提高。
?交流经验,互相启发
通过成果的发表,组员之间可以广泛地交流经验,使大家互相得到启发。 ?增加评选成果的群众基础
成果发表之后,群众广泛参与评分,能增加评选的群众基础。 ?鼓舞士气,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有很多小组成员是第一次登台发表成果,感到非常兴奋,觉得自己能以一个普通工人的身份到讲台上发表演讲,而且有重要领导在台下听自己的报告,感到十分自豪,这就能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宣传推广,吸引更多的职工参加
最后一个作用是宣传推广,以此吸引更多的职工来参加这个活动。
【自检2-1】
QC小组的激励包括哪几个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见参考答案2-1
第五讲 QC小组活动与创造性技法(上)
头脑风暴法和三大鸿沟(上)
(一)头脑风暴法的原则和应用程序
创造抒写了历史,创造改变了世界。可以说没有创造就没有人类,而创造发明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右半脑功能的发挥。
如图5-1所示,左、右半脑的分工不同,左半脑是理性的、分析的、批判的,语言的功能,左半脑发达的人适合当律师、数学家。而右半脑则不同,右半脑是感情的、综合的、共感的,非语言的功能,右半脑发达的人善于创造发明,可以当艺术家和发明家。左半脑是靠逻辑分析,靠语言来解决问题,而右半脑却是靠形象思维来分析解决问题。左半脑解决问题花费的时间校长,而右半脑一瞬间就能把问题解决,这是两个半脑根本不同之处。
图5-1 人的大脑
据统计和研究,人的脑容量现在开发程度远远不够,只有10%,如果能达到50%,那么一个人能懂40门语言,能获取14个博士头衔。而右半脑是左半脑能量的10万倍,因此,如何开发右半脑就成为关键。
开发右半脑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头脑风暴法。头脑风暴法是一种激发个人创造性思维的方法,它采用会议的形式,引导每个参加会议的人围绕某个中心议题,广开思路,激发灵感,毫无顾忌地发表独立见解,并在短时间内从与会者中获得大量的观点。创新型QC小组选择课题和比较方案的时候,都要发动全体成员用头脑风暴法来思考。应用头脑风暴法必须遵守下列4个原则:即畅所欲言、强调数量、不作评论、相互结合。头脑风暴法的基本程序有:确定议题、会前准备、确定人选、明确分工、规定纪律、掌握时间。
(二)粮食扩大器的故事、金奖窨井盖、倒盖嘉峪关等 充分发挥右半脑的作用,就是发挥创造力、不受常规束缚、展开想像的翅膀,大胆驰骋。不少问题、难点,按常规思维无法解决,山穷水尽疑无路,若能另辟蹊径,有时会豁然开朗,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所以在解决难关、构思创造时,不要随便说别人异想天开、白日做梦,而要鼓励人们奇思妙想,运用灵感,由此及彼,心血来潮,心驰神荡。下面举一组
创造发明和随机应变的例子说明这个问题。
1.司马光砸缸
司马光是北宋时最有名望的大臣之一,据说他7岁那年,有一次,他跟伙伴们在后院里玩耍。院子里有一口大水缸,有个小孩爬到缸沿上,一不小心掉到缸里。缸大水深,眼看那孩子快要没顶了。别的孩子们一见出了事,吓得一面哭喊,一面往外跑,找大人来救。司马光不慌不忙,顺手从地上拾起一块大石块,使尽力气朝水缸砸去。“砰”的一声,水缸破了,缸里的水流了出来,被淹在水里的小孩也得救了。
司马光砸缸这个故事实际上表明了一种创新思维。人和水是一对矛盾,人淹在水里的时候有两种解救办法,让人离开水或让水离开人。一般人通常想到的是前者,而司马光则想到了后者,逆向反思,有创新性。
2.运用灵感
灵感就是形成创造性认识的刹那间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具有突破性、新颖性。灵感是一种综合性突发的心理现象,是思维与其他心理因素协同活动的结果。
灵感是上帝对艰苦劳动的人们的奖赏。爱因斯坦在研究狭义相对论的时候三年想不出来,后来在一瞬间念头就出来了,他抓住这个念头一口气写了半个月,一个伟大的狭义相对论就问世了,从此人们跨入了原子能的时代。三毛写小说也是如此,通常是灵感出现后,几天内把一部小说完成。其实每个人都有灵感,据统计有50%的人经常有灵感,30%的人偶尔有灵感,灵感来的时候挡也挡不住。
3.金奖窨井盖
美国曾组织过一次防盗井盖的金奖发明比赛。结果比赛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90%以上的方案都是在防盗性能上下功夫。有的井盖一动之后就会发出警报;有的井盖是盖与井的主体连在一块,让小偷带不走;有的是非要有特殊的装置,才能打开井盖,等等。结果,这些想法全部落选,而一个用纤维板做的普通井盖则成功获奖。这个井盖由于材料过于普通,对于偷盗者来说,几乎没有任何利用价值,因此有效地起到了防盗的作用。这个作品的发明者与别人的思维不同,别人想的是如何让井盖不被偷走,而这个人想的是如何使井盖没人偷,这也是一种创新思维。
第六讲 QC小组活动与创造性技法(下)
头脑风暴法和三大鸿沟(下)
4.倒盖楼
大楼倒着盖不但速度快,而且能节省人力,降低成本。这种盖楼方法是在一个选定的地点按传统的方法进行地基施工,同时在另一个地方盖楼,并进行装修。一层楼盖好后,在电脑的控制下用起重机把它抬起来,接着再盖倒数第二层,就这样一层一层的盖下去,盖完之后,将它运到已打好地基的工地,把总电源,总水管连接上以后就可以交付使用。用这样的办法盖楼使盖楼实现了工厂化,进度能提高一倍,人工能节省50%,成本降低30%,但是这种方法的使用有个前提,就是这个楼房不能高于15层。
这种方法在我国古代建长城嘉峪关的时候就已被采用。它的盖楼方法是先在一个大土堆上盖楼顶,再把下面的土挖掉,接着往下盖,盖一点、挖一点,最后将嘉峪关建成。
5.搬楼的故事
在不需要现代化的装备和很少人力的前提下将一座6层的大楼搬离原来的位置,这并不是不可能实现的。河南孟州已经成功地完成了这样的壮举。
第一步要使大楼和地面分开:在所有前后地面结交的地方都挖开一个口,并在上面浇铸钢筋水泥,钢筋水泥下面铺设外接无缝钢管,中间灌满水泥,水泥干了以后,把剩下的地方继续挖开,依然铺上管子,这时大楼已经不是大楼了,而是一个巨大的整装待发的车子。接着,可以把大楼用几十个钢丝绳固定起来,在每个钢丝绳的头部安一个机械式的千斤顶,以便卧倒还能继续工作,把每个钢丝绳调直、拉紧,这时再用人力牵引,激动人心的搬楼工程就可以开始了。
6.剥核桃
核桃的结构很复杂,因此核桃仁很不好剥。若用砸的办法剥开,那么用力过大就会把核桃砸碎,而用力太小就会砸不开。怎样剥出一个完整的核桃仁来呢?有人建议用机器剥,也有人建议用摩擦的办法,这些办法都是从外往里剥核桃,这必然会失败的,因为最灵巧的是人的双手,任何的机器都是双手的延长和延伸、夸大,如果手剥不好,那么机器仿照手的动作显然也是剥不好的,所以最有创意的办法是反过来从里往外剥,也就是利用热胀冷缩的道理,使核桃从内部涨裂。先把核桃装到一个密闭的容器里面,加上一定的温度以后空气就会膨胀,在里面产生很大的压力,当压力逐渐平衡以后,把盖子突然一打开,它会产生爆炸,这样剥核桃壳的问题就解决了。
7.粮食扩大器
爆米花的技术是中国人的一项独特创新。据说文化大革命期间曾流传这样一个故事:当时恰逢中美要建交,尼克松派基辛格为前导,来和周总理进行技术谈判。基辛格一直很疑惑中国凭什么解决了10亿人的吃饭问题。后来他在北京的街头发现了爆米花的小摊,小小的大米放进去,一声响之后就变成了很大的米粒,基辛格感到很吃惊,以为爆米花的设备是粮食扩大器,并请求与中国交换这项技术。
(三)阻碍创造性发挥的三大鸿沟
1.认识上的鸿沟
认识上的鸿沟是指下述情景:没有发现问题的存在,即使知道有问题也难以查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如果有了认识上的鸿沟,那就很难有所发明创造。
2.文化上的鸿沟
文化上的鸿沟是指下述情景:认为自己文化水平低,不可能提出好主意。事实上,文化程度与发明创造是不能完全划等号的。爱迪生是世界上最有名的发明家,一生发明了1700多项国家专利,但爱迪生也只是初中毕业。因此,文化水平不直接决定一个人的创新能力。而且很多发明创造都出自外行人,因为外行人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更有可能有所创新。据统计,外行人的发明量占整个发明创造容量的百分之六七十。
3.感情上的鸿沟
对待事物总抱着“我喜欢”或“我讨厌”的情绪化心理,一遇上困难马上泄气、懒散不情愿,这种消极心态应该清除。
只有积极地消解上述三大鸿沟所造成的心理障碍,不断地清除头脑中的铁锈,才能迈出成为闪烁着智慧光芒的名人的第一步。
(四)中国人扼杀创造力的十句成语 ?出头的“椽子”先烂 千万不能当出头的“椽子”,否则就只能先烂掉。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总是“枪打出头鸟”,因此,行事要低调。例如,开会时大家习惯坐到最后一排,很少有人理直气壮地坐到第一排,好像第一排是给官员留的,这就是一种从众的心理。
?人怕出名猪怕壮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高中教育QC小组活动概述-2008 (3)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