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新形势下我国金融监管改革探索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0-06-24 本文由几番浓情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新形势下我国金融监管改革探索

关于“新形势”,是指在国际化形式快速发展趋势下,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一些国外金融控股组织的进入,给中国的企业所带来的新的挑战,进而滋生的各种金融控股集团。

一、金融监管的演变和发展

金融监管的发展历史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1.20世纪30年代以前

金融监管在这一阶段具有初始性、自发性、滞后性和单一性,在金融监管的初级阶段,对金融监管的主观认识与客观要求不足。

后果:自由经营银行业务造成的投机之风盛行,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因为金融危机的多次爆发而变得十分消极。

2.20世纪30年代至70年代

金融监管在这一阶段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对利率的限制,对金融机构具体业务活动的限制,以及对参与国内外金融市场的限制等全面而严格的限制性。

影响:金融业在经营稳健的同时健康发展,促进了经济的复苏与繁荣,鼓舞了公众的投资信心。同时,金融监管开始形成各自不同的金融监管组织体系,领域也开始向国外扩展。

3.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末

此时期金融监管的主要特点是放松管制,效率优先。

为与高度集权化的计划经济相适应,从新中国成立到1978年期间,我国实行集中统一的银行体制。中国金融业在此时期有两个特点:一是金融结构单一。中国人民银行兼具发行货币、储蓄和工商信贷的职能,当时的中国,基本上不存在除银行和一些农村信用社以外的其他金融机构。二是金融业务单一。当时中国除银行信用以外几乎没有任何其他的信用形式。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问题也不存在,金融监管主要方式是以上级银行对下级银行统一的现金计划、信贷计划进行管理。

背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増大了商业银行在开展国际业务过程中的汇率风险;国际资本出现了过剩的情况,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放慢,银行的经营越来越国际化,银行

业的全球性竞争也越发激烈;金融的全球化、自由化及其创新浪潮使建立于30年代的金融监管体系失灵。

4.20世纪90年代至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之前)

金融监管在此阶段最主要的特点是着重效率与安全。监管制度逐渐完善,但监管真空和交叉监管现象仍然大量存在。

我国在1992年下半年到1993年上半年期间出现金融秩序混乱和经济过热的现象,中国人民银行的两大职能——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都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致使中国人民银行的体制缺陷暴露无遗。那时的经济表现主要为“四热”(股票热、集资热、开发区热、房地产热)、“四紧”(能源紧张、交通运输紧张、资金紧张、重要原材料紧张) 、“四高”(高工业增长、高投资膨胀、高信贷投放和货币发行、高物价上涨)。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当前经济形势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提出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16条措施。随着央行的改革,我国混业经营模式全面展开,混乱的金融秩序开始改善,中国人民银行的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两大职能也逐渐表现出来。国家银行专业经营分工的模式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被打破。此阶段我国金融业混业经营的主要特点:一是银行兼营信托业;二是信托公司兼营银行业务;三是证劵公司介入银行业参与短期融资;四是金融企业大量从事非金融业务;五是非金融部门也通过各种方式介入金融业务。这一时期的金融监管能力较弱。

2003年4月26日,《关于中国银行也监督管理委员会履行原由中国人民银行履行的监督管理职责的决定》在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上通过,统一监管银行、信托投资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以及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维护银行业的稳健、合法经营。2003年4月28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履行职责。2003年12月27日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

背景: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各国爆发了一连串影响国际金融秩序的重大金融事件。金融创新与自由化带来的金融风险更加复杂,并具有国际传染性。有效的金融监管要求政府在安全与效率之间努力寻找一个平衡点。

5.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至今

这一阶段的特征是严格监管,加强对消费者和投资者金融行为的保护,赋予政府应对金融危机所必需的政策工具,建立国际监管标准。

美国次贷危机随着各大金融控股公司相继宣布破产,于2007年8月全面爆发,并快速将日本和欧盟等世界主要的金融市场卷入其中。8月31日,美国总统乔治布什首次就如何应对次级抵押贷款危机提出方案及措施。多国央行,包括美联储、欧洲央行以及英国、瑞士和加拿大在2007年12月连手协作缓解次级债危机,这是自9·11事件以来全球经济合作的最大行动。

2008年2月20日,美联储推出一项新提案,关于预防高风险抵押贷款新规定,这是次贷危机爆发后采取的最全面的补救措施。美国财长保尔森在2008年3月31日将向国会提交一项改革议案,为应对金融市场动荡,要求加强混业监管。2008年5月1日,三千亿美元的房屋市场援助计划被美国众议院批准。2008年9月20日,美国政府提交7000亿美元的金融救助计划。美国参议院于10月2日通过了7000亿美元救市方案,并且为了安抚紧张的美国公众及支持经济增长,投票表决的救市方案总额从原来的7000亿美元提高到了8500亿美元。10月3日,布什签署了7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10月9日,步美国的后尘,韩国、日本、中国香港地区、中国台湾地区和印度尼西亚等有关当局,纷纷采取措施放松了货币政策,向银行注资。

2009年6月17日,奥巴马政府当日上午公布了八十五页的金融改革白皮书,列举了五大改革计划。

背景: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

二、西方金融监管模式及我国金融监管模式的发展

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传统金融领域及金融产品间的界限日渐模糊,各种金融行业的衍生产品不断涌现。另外,一些新的金融集团不断涌现并且发展迅猛,甚至国际化,使金融市场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也越发明朗。在此形势下,各国金融监管体制需作相应改变,以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和健康发展。

1.三种主要监管模式

世界各国金融监管模式目前主要分为:分业监管(sector regulation)、统一监管(integrated regulation)和超级监管(mega-regulation)。

分业监管主要参照机构监管的思路,对不同金融机构主体按照所属行业进行划分,由不同的监管部门分别监管。各国的分业监管体制通常由多个金融监管机构共同承担监管责任。一般中央银行负责监管银行业,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管证券业,而保险

监督管理委员会负责监管保险业,各监管机构既协调配合,又分工负责,金融市场在初期往往采取此监管模式。我国目前就采用这种监管模式。

统一监管是指按照监管目标的不同,将一项或几项监管目标赋予统一监管机构进行监管。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采取统一监管的模式,但统一监管的程度和方式由于各国不同的金融市场发展阶段和路径,以及不同的文化背景,也有所差异。采取统一监管的国家有澳大利亚、加拿大、丹麦、爱沙尼亚、匈牙利等。

超级监管模式是比统一监管模式更加集中地监管模式,即由一个监管机构统一负责所有不同金融机构的监管(包括市场行为监管和审慎监管)。目前实行这一模式的只有英国、韩国、新加坡等少数国家,此模式的主要特征是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比较集中,对超级监管模式的建立和运行比较有利。英国在20世纪后期制定了一系列相关金融业的法律、法规,改变了金融监管无法可依的局面。随着《2000年金融服务和市场法》被英国女王正式批准,意味着金融服务监管局(FSA)成为了英国整个金融行业惟一的监管局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强有力的金融监管机构。

2.我国金融经营模式的演变

20 世纪90年代初以前,中国实行的是金融混业体制,商业银行几乎等同于全能银行。中国经济运行在90年代初期产生了“经济泡沫”,而金融秩序的混乱又加剧了此现象的膨胀。中国金融体制从1993年开始,在政府的主导下,金融的分业体制代替了以往的混业体制,实现了强制性变迁。中国金融的分业体制具有特殊的历史性。此体制的设立,保证了当时金融业的稳定与安全,规避了风险在各种金融机构之间相互传递。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金融风暴,因为分业的体制得到防范与化解,整顿了当时混乱的金融秩序,给整个金融业的稳健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中国人民银行在改革前,也就是中国大陆计划经济时代,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唯一的银行,不仅行驶中央银行的职能,也兼具商业银行的职能。1983年国务院决定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国家中央银行职能,其主要负责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中国人民银行是银行的银行,负责监管国内的各家银行,是调节国家经济的杠杆。

我国现行金融监管体制的基本特征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在此模式下,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三大监管机构相对独立,各自设立自己的分支机构,自成系统,各司其职,与中国人民银行形成“一行三会”制度。银监会按照金融监管的分工主要负责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信托投资公司、政策性银行、财务公司、农村合作银行(信用社)、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租赁公司的监管,分别成立了监管一部、二部和三部,以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部和合作金融监管部,而证监会和保监会则分别负责证券、期货、基金和保险业的监管。中国人民银行在银监会成立后,着重于金融体系的支付安全,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发挥中央银行在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和宏观调控中的功能。这种金融监管组织结构表明,中央银行执行宏观调控,而其他几个监管机构则是集中于相关行业的微观监管。选择这种监管体制的最大优点是有利于提高专业化水平并及时达到监管目标,有利于提高“机构监管”的效率。

对于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体制,在很多方面而言,是值得肯定的。根据其实际运行以来所取得的成效,它不仅加强了监管专业化,统一了监管框架,提高了监管效率,而且使中央银行也能更加有效的制定与执行相关货币政策。但是,近几年随着金融自由化、全球化和金融创新的迅猛发展,金融监管大背景发生巨大的变化,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制度面对现在具有多重风险和统一经营趋势的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工具,已不具备应对的能力,统一经营的趋势下,传统的分业监管体制无法完全适应。随着我国金融体制近年来的不断深化,在全球金融合作不断增多的背景下,我国金融业开始显现混业经营的趋势,目前已经出现了如中信集团、光大集团、平安集团等各种形式的混业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同时银保合作、银证合作和证保合作等以市场、产品、服务为方式的合作都在广泛开展。

3.中外金融业监管模式的简要比较及发展趋势

中国金融市场历程来看,金融产品种类相对较少,银行存贷款占据着主要地位,证券市场的发展仅短短二十二年,金融衍生品市场也才初步形成。我国的监管模式建立在适应我国的特殊国情上,结构比较单一。

国外金融市场始于工业革命以后,有较长的历史背景,监管模式较为完善,以英美为代表,完成了从机构监管到功能监管的过度,也就是按照经营业务的性质来划分监管对象的金融监管模式,如将金融业务划分为银行业务、证券业务和保险业务,监管机构针对业务进行监管,而不管从事这些业务经营的机构性质如何。

随着金融市场发展,金融产品的多样,各国倾向于向发达国家的经营模式学习,功能监管是发达金融市场的发展趋势,以有效避免监管重复或漏洞。

三、我国金融控股集团的发展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高中教育新形势下我国金融监管改革探索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新形势下我国金融监管改革探索 .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wenku/1101947.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8-2022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