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岭市滨海镇
2002-201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
温岭市滨海镇人民政府 浙江省土地勘测规划院
二○○二年八月
2001年在温岭市行政区划调整过程中,原横河镇、镇海乡和新街镇撤并成现在的滨海镇。新形成的滨海镇在温岭市整体良好的经济环境影响和带动下,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原三个乡(镇)于1998年完成的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经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形势,迫切需要对其进行修编,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由于行政主体发生了变化,按照《土地管理法》的相关规定也应该对原有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修编。2002年4月至8月由温岭市国土资源局统一组织,温岭市滨海镇委托浙江省土地勘测规划院对滨海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修编,经过将近5个月的工作,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顺利完成了《滨海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工作,现将与本次规划修编有关问题说明如下:
一、规划范围说明
本次规划按照温岭市人民政府的统一安排,在规划中将属国有的东片农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滨海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合并进行编制,在规划过程中将东片农场作为一个虚拟行政村进行处理。
二、滨海镇基本概况 (一)自然条件 1、地理位置
滨海镇地处温岭市的东北沿海,距市区19公里。东临东海,西与新河镇接壤,南面与箬横镇交界,北面与台州市路桥区金清镇毗邻。
2、地形地貌及水系
滨海镇地处温黄平原的中东部,系沿海水网平原地区,地势较为平坦,平均海拔2.7米左右(黄海高程系)。境内河流众多,水网纵横,温岭市第一大河金清大港自西向东横穿本镇北部注入东海,二湾、三湾等河流自南向北与廿四弓河相连。
3、气候与土壤
滨海镇气候属亚热带沿海季风气候,四季分明,热量充裕,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全年无霜期205天左右。平均气温17.3℃,一月平均气温6.4℃,八月平均温度为28.0℃,极端最低气温为-4℃,极端最高气温38.9℃。常年主导风向为西北偏北风,秋冬季盛行偏北风,春夏季主导风向为西南偏南风。年平均降水量为1671.6毫米,年内降水呈双
36
峰型,六、九月降水量最多,一、十月最少。滨海镇是台风和热带风暴影响频繁区,灾害性气候主要是台风。滨海镇土壤主要以潜育水稻土为主,土层深厚,肥力较高,平均有机质含量为3.9%。
(二)社会经济条件 1、行政区域与人口
本次规划区域滨海镇域面积为56.49平方公里、东片农场面积5.48平方公里,其中滨海镇辖60个行政村。2001年末共有人口71422人。
2、交通条件
滨海镇水陆交通较为发达,镇内已经实现村村通公路,并与周边乡镇相联通,规划中台州沿海大通道自南向北横贯本镇西部,陆路交通十分方便。金清大港在本镇注入东海,入海口水深港宽,港航条件优越。
3、经济结构与经济总量
滨海镇作为温岭市东北部主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生产基地,农业产业化、社会化、规模化已初具规模,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滨海镇经济格局从以农业为主逐步向工贸并举转变,逐步形成了以机械配件、水泵、彩灯、化工、造船等为特色的工业经济格局,2001年全镇工农业生产总值达11.8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为2.32亿元,第二产业为9.54亿元,第三产业为2.03亿元。
三、土地利用现状与潜力分析 (一)土地利用结构
根据1991年土地详查资料、历年变更调查资料及2001年温岭市土地利用更新调查统计,2001年滨海镇内土地利用结构1。
表1 滨海镇土地利用现状表 面积:公顷
面积 比重(%) 合计 耕地 园地 林地 39.23 0.63 城镇村及 工矿用地 581.44 9.38 交通 用地 水域 未利用 土地 220.07 3.55 6198.98 3754.27 407.48 100 60.58 6.57 168.55 1026.31 2.72 16.56
(二)土地利用特点
37
1、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短缺,可供开发的土地后备资源不足
2001年末,滨海镇域内人均土地面积0.087公顷(合0.79亩),而人均耕地仅为0.053公顷(合0.79亩),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0.5亩,刚刚达到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人均0.79亩的警戒线。由于滨海镇土地利用的历史较为悠久,土地开发利用程度较高,可供开发的后备土地资源尤其是可供开发成为耕地的后备资源相对不足,即使能开发为耕地,其质量水平也比较低。
另一方面,在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的同时,人口不断增加,造成可供给的耕地面积十分有限,耕地的承载压力进一步加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工业化、城市化的逐步推进,位于城乡结合部的生产条件较好的优质耕地由于城镇扩展而被占用,这就形成了耕地补充供给小、需求大的矛盾。
2、土地利用区位优势较明显
滨海镇作为温岭市东北部的重要城镇,现有金山公路和一级航道金清大港、廿四弓河、老湾河等河流穿境而过,水陆交通便利,镇内村村通公路,并与周边乡镇和台州市路桥区相连。便利的交通区位条件为滨海镇的土地利用与开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因而土地利用的区位优势明显。
3、土地利用结构多样化
随着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滨海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城镇内的土地利用结构、农业内部用地结构也不断地变化。例如城乡结合部的农业用地逐步转化为交通、居住、公共场所等建设用地,而传统的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用地利用由过去的传统农耕方式逐步向现代化、专业化、特色化农业转变,形成一批独具特色的蔬菜、甘蔗及果木等生产基地。
(三)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增地减的矛盾突出
滨海镇2001年总人口数为71422人,预计至2010年本区域人口总量将达到8.02万人,再加上流动人口大量涌入,进一步加重了土地的承载压力。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二、三产业的迅速崛起,非农建设项目的剧增,交通、文、教、卫、体、商贸等基础设施配套的逐渐完善,急需大量用地。为节省建设过程中的拆迁与征地成本,往往首先选择高质量的、离城区较近的农田作为建设用地,而这些耕地是稳产高产的优
38
质良田。但是,滨海镇内可供开发利用的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所以人增地减的矛盾在逐步加剧。
2、农村居民点分散,建设用地利用较粗放,土地布局不合理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在不断扩大。其中,农村居民点用地大多选择省、县道等各级公路的两侧兴建,布局相当分散,人均用地面积大,形成了“一去二三里,沿途四五家,店铺六七座,遍地住人家”的农村居民点格局。而村落中的存量土地由于各种复杂原因,不能及时地得到利用,中心村建设难度较大。另外,特色经济园区用地等其他建设用地均较粗放,新建道路过宽,企业“圈地”规模太大,这种不经济的土地利用布局,大大削弱了土地利用的规模效益,降低了土地的利用效率。今后建设用地应避免一味外延扩展,应注重内涵挖潜,走集约化利用的道路。
3、各类建设用地和耕地保护之间矛盾突出,耕地保护的压力越来越大
滨海镇由于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相对缺乏,因而耕地保护与增加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一方面,由于受地形及水资源的限制,农业用地尤其是耕地主要分布于平原区;另一方面,根据非农建设用地的需要及当地经济发展的要求,城镇新建的各类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也大多选择平原区。这样一来,使得经济建设与基本农田保护之间产生了比较明显的矛盾,如果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不及时地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的话,保护耕地、保护农业生产力就难以实现。
4、违法占用、滥用土地资源的现象存在
虽然《土地管理法》规定了相当严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但是由于受眼前经济利益的驱动,各种违法用地、滥用土地行为时有发生,由此而导致土地资源的浪费和集体土地资产、国有土地资产的流失,严重影响土地经济效益的发挥和合理利用。今后的用地管理工作应严格执行政府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杜绝违法用地和滥用土地资源的恶劣行为。
(四)土地开发整理潜力
滨海镇地处平原地区,土地利用率高,耕地后备资源潜力有限。因此,要在规划期内实现耕地的占补平衡、总量动态平衡目标,就要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根据滨海镇国土资源所的最新调查,滨海镇通过开展土地开发整理,撤并零星地块,开发部分园地、
39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初中教育温岭市滨海镇 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