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侧撞安全气囊和装在座椅侧面防侧撞安全气囊用来保护乘员的胸部、心脏、肺脏等重要器官。
5.3前排座乘员用安全气囊
前排座是汽车主要的乘员坐席,前排座的乘员可以是身材高大的男人,也可以是婴儿,乘员的乘坐姿势也是各种各样的,并且是否佩带安全带有着重要影响。在发生碰撞事故时,前排座的乘员必然会与仪表板、前风窗玻璃、窗框及门框等发生碰撞,因此,要求前排座乘员用安全气囊能够在较大的范围内,对前排座的乘员提供安全保护。
前排座乘员用安全气囊系统的气囊、雷管、气体发生器等,全部藏在仪表板中的安全气囊盒中,根据汽车仪表板的结构不同,其布置方法也有所不同。气囊衬垫采用嵌入薄铅板聚氨脂塑料制成,当安全气囊膨胀并冲出时,不会对前排座乘员造成伤害。
前排座乘员用安全气囊的体积很大,安全气囊要按照一定的方式卷折放在气囊盒中的上支架中。在气囊盒的下支架上装置雷管和气体发生器等,在发生碰撞时,最初气囊盒引导安全气囊沿前风窗玻璃方向向上展开,然后沿安全气囊的折印,有序地迅速向前排座乘员方向扩大,适时地在前排座乘员和仪表板之间形成缓冲气垫。
前排座安全气囊的体积可达170L,但从引爆到安全充气仅40~80ms的一瞬间,固体燃料燃烧的高温、高压气体迅速充满气囊,在膨胀时有很大的冲击力,有可能对前排座乘员造成伤害。
通常在设计计算时,要对燃料燃烧的速度和气囊充气时的压力进行计算,使得在气囊充气的初期,能够控制燃料燃烧的速度,安全气囊膨胀的速度不会过快。
当安全气囊开始与乘员接触的瞬间,燃料燃烧能够急速进行,输出大量气体,保证安全气囊有足够的压力,将乘员与仪表板等隔开。
另外如何在前排座没有乘员的情况下,汽车发生碰撞时,前排座乘员用安全气囊不会引爆,或者不会发生“误爆”等事故,还需进一步解决和完善。
有时在前排座椅上,固定安装儿童专用座椅。当儿童朝前坐时,前排座乘员用安全气囊应当正常引爆,但必须控制其爆炸力,避免伤害儿童。如果儿童朝后坐,则座椅可以给儿童提供可靠的安全保护(达90%以上),这是受宇航员反向
16
第五章 保护对象和方位
乘坐座椅时,能够承受巨大惯性力的启发,来开发和设计的儿童座椅。因此,在汽车发生碰撞时,不必引爆前排座乘员用安全气囊,整个操作都是由智能安全气囊系统来控制。展开后的前排座乘员用安全气囊。 5.4后排座乘员用安全气囊
通常后排座不设置安全保护装置,但近年来对后排座乘员的安全防护逐渐受到重视,已较普遍地在后排座上装置了安全带,并开发和装置了后排座乘员用安全气囊(包括后排座乘员用防侧撞安全气囊)。
一般后排座到前排座之间有较宽敞的空间,乘员有较大的乘坐空间和搁脚的位置,因此,后排座乘员用安全气囊的容积,要比前排座乘员用安全气囊的容积大50%以上,一般可达到100L,后排座乘员用安全气囊系统的结构与其它安全气囊系统基本相同,大多数安装在前排座椅靠背中,引爆后在后排座乘员与前排座座椅之间形成防护气垫。
后排座安全气囊系统中,需要装置2个碰撞传感器,来探测汽车在发生前、后碰撞时的加速度。经过中央电子控制器计算和判定后,才能引爆后排座的安全气囊。
后排座乘员用安全气囊的体积很大,引爆时会引起车内气压急剧的变化,产生强烈的振动和噪声,巨大的噪声使乘员难以忍受,严重的还会损伤乘员的耳膜。要求采取有效措施来防止。通常将车内各个安全气囊的引爆时间错开,避免振动和噪声的叠加。 5.5下肢用安全气囊发展
美国莫通国际公司(Moton International)开发了保护驾驶员下肢用安全气囊,它由一个13L的安全气囊气体发生器组成,是一种新开发的安全气囊。在汽车发生碰撞时,能够有效地防止驾驶员的下肢、小腿和膝部与各种踏板、操纵杠杆等发生碰撞,对驾驶员的下肢、小腿和膝部进行保护。当下肢用安全气囊打开时,可以使乘员脚前部向上翘起一定的角度,能够减少脚跟部的损伤。并防止驾驶员的躯体向前冲,使驾驶员身体保持在合适的位置上,同时吸收部分碰撞时的惯性力,使得驾驶员股骨所受的作用力减少近33%,约降低到可承受的5kN左右,并且能够减轻驾驶员与驾驶员用安全气囊的冲撞作用力。
17
下肢用安全气囊装置在仪表板下部的前围板上,其结构与其他安全气囊系统的结构基本相似。
18
结论
结论
然而在这发展和使用中测控技术是必不可少的。测控技术主要从事信息获取、信息利用的理论和技术研究,与信息处理、信息传输技术共同构筑“信息科学与技术”大厦的基石。它主要涵盖传感器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先进控制技术与智能技术。测控专业是现代工业的倍增器,现代仪器仪表的发展水平是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它在很多领域均有涉猎。测控技术的特点可以概括为:智能化、数字化、网络化、分布式化。随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不断融入,使这项技术朝着智能化、集成化、微型化、虚拟化、网络化和远程化发展。
要学好这一项专业,在大学学习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充分利用现有的学习条件,掌握、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学好基础理论课和专业课。
19
致谢
三年的学习生涯马上就要画上句号了,毕业前所有努力与付出都凝聚在这篇论文里面。相信它虽然算不上上乘之作,但却是我用心血浇灌的答卷。而且更有论文指导老师李老师的耐心点拨和诚恳建议。
感谢李老师以及各位任课老师,他们丰厚的知识积累和敬业精神,给予了我很多的教益。 同时也感谢我的同学们,正是和他们三年的朝夕相处,一起上课一起讨论问题,让我逐渐有了对问题的思考意识,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学业。三年的求学时光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它将成为我今后人生旅途中新的起点。
20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陈守文.汽车安全气囊的研究与发展.汽车研究与开发.2002.1.16~17. [2] 刘希恭.国产汽车安全气囊系统.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3]苏慧青.安全气囊的使用.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4]徐安.汽车安全气囊技术发展趋向.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5]宋慧.现代轿车的安全气囊系统(I)~(VI).汽车电器.1999.1~6. [6]徐焕彰.安全气囊简介.北京汽车.1997.2.35.
[7]江宗法.驾驶员安全气囊的工作原理与维修技术要点.内蒙古公路与运输.2001.3.45~46.
[8]黄宁军. 汽车安全带安全气囊的新发展.汽车科技.2001.3.
[9]金加龙 . 汽车安全气囊的发展.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3(1).19.
[10] 胡光辉.安全气囊的安全性初探.湖南交通科技.2008.2 [11]黄宁军.汽车安全带安全气囊的新发展.汽车科技.2007.6
21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初中教育汽车安全气囊的技术应用研究设计 (4)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