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从福比尼《西方音乐美学史》看中西音乐美学观的差异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1-06-02 本文由大度就行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从福比尼《西方音乐美学史》看中西音乐美学观的差异

福比尼(意)写的《西方音乐美学史》是用较为客观的视角来写西方音乐美学史的。书中尽量引用各种各样的文献,而减少用作者自己的话来概括;减少标题性或引导性的文字,使文章较为难读。这一种写作方法,即通过大量数据来说明,当文章缺少标题性、引导性介绍时,读者的阅读效率会大大下降。当然,作者力求的主要目的是客观,因此尽力减少此类文字是无可厚非的。这种西方式的写作方式应该说在中国是很少见的。

《西方音乐美学史》一书内容丰富,比一般的西方音乐美学史书要充实。其论述的开始一直追溯到荷马史诗,到最后那些最新的、繁多的音乐流派和音乐美学流派。这些都是其它同类书籍所没有的,特别是中国。我们对西方当代音乐美学的研究所知是不足的,这本书能为我们提供这些资料。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在49年后较为关注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音乐美学的成果。我们的《音乐美学基础》也很多引用的是如苏珊·朗格、卓非·亚丽莎、克列姆辽夫等人的理论,当然了之前因留日而关注如野村良雄为代表的日本理论家。近年,像达尔豪斯等西方重要音乐美学家我们也开始有所接触。但是,与本书所列举的数量庞大的人物中,刚才提到的仍只是冰山一角。

由于本书资料、人物众多,因此,作为一种资料是很好的,也展现了西方音乐美学史的全貌。最重要的是,我们在书中看到的西方音乐美学史不是孤立的、片段式的,而是连贯的、整体的,是有其发展逻辑和背景的。就例如书中描述的喜歌剧和正歌剧之争时,很全面地指出音乐文化传统、音乐技术发展、地区不同的人对不同的歌剧及其传统的不同认识和看法,阶级差异等等多种复杂原因的影响。而一般我国的书籍就简单地把问题主要归结为阶级斗争。而我们现在看到,这只不过是众多原因中的一个,并非全面。当然,作者在论及东欧及社会主义国家的音乐美学理论时也未能完全抛除偏见。首先,他的介绍就不如他介绍其它流派的那样细致;其次,他的介绍也带有很多贬义,作者介绍意大利的音乐美学思潮时却表现出过多的热情和赞许。另外,此书对印象派、新古典主义等相关美学理论研究相当缺乏。

书中内容详尽对于一本著作而言,固然是好。对于资料来说,很有价值。但对于我来说,它很难读,人物一多就容易忘记,对音乐美学史上的很多非主要人物都是难以记住的。人物多同样容易乱,这也是此书难读的一大原因。

对于十二音体系,书中介绍有不少理论家试图为其寻找现实基础,但结果并不理想。而在以后的历史可以看见,这种作曲手法很快走向衰落。当然,调性的瓦解是有现实基础的,十二音从音律上说也是有现实基础的。因此,十二音体系在当今并不是完全消失,而是作为众多作曲手法的一种沉积在人类的音乐文化中,但它已经不是统领音乐的方法。因此,我个人认为,积极吸收先锋派的合理之外,而又不轻易、随意打破传统的新古典主义是较为优秀的流派。

有人认为十二音体系继承的是毕达哥拉斯的精神,以数为基础。但数学≠音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人文社科从福比尼《西方音乐美学史》看中西音乐美学观的差异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从福比尼《西方音乐美学史》看中西音乐美学观的差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wenku/1192226.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8-2022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