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专题三四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21-06-02 本文由南初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专题三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 活的变迁

考纲要求:

1.20世纪50—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十一届三中全会及经济体制改革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过渡时期(1949—1956年)1、建国头三年的国民经济恢复(1949——1952年底) 2、有计划的经济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①基本内容: A)优先发展重工业 B)对农业、手工业和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 会主义改造 ②影响: 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 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我国进入社会 主义初级阶段。

实质: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③一五计划的成就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1、成功的探索: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

成功之处:确定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国人民的主要任 务,但八大确定的路线未能坚持下来。

2、探索失误:(1)表现:1958年提出“三面红旗”,即社会主义 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从根本上说是生产关系的变革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

(2)失误的原因:是“左”倾错误的指导。具体表现 为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 (3)失误的后果:1959—1961年新中国出现了最为 严重的经济困难。 (4)纠正错误: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 提高”的八字方针

三、国民经济的劫难:不是考点 ——“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 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1975年邓小平提出全面整 顿的措施。(2009年)1.社会主义国家在发展经济之初,大都照搬 苏联经济模式。这种模式存在的问题之一是( ) A.片面发展重工业 B.偏重农业和轻工业发展 C.企业自主权过大 D.地方对工业管理权过大 (2009年)2.对于1956—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的特点,下列概括正确的是( ) A.顺利发展 B.严重倒退 C.停止不前 D.曲折前进

A

D

(2010年)3.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1954年宪法的通过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C

4.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面临的主要矛盾是A.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矛盾 B.落后生产力与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 C.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相互交织 D.帝国主义封锁和国内反动势力破坏

B

5.20世纪中期,四川有一首歌谣:“稻米赶黄豆,黄 豆像地瓜;芝麻赛玉米,玉米有人大;花生像山芋, 山芋超冬瓜”这首歌谣最早出现在(

A

)

A.“大跃进”时期C.土地改革时期

B.“文化大革命”

时期D.“一五”计划时期

四、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78——至今)1、伟大的历史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主要内容:①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 义思想路线②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③把党和国 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④以 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2)历史意义:新中国历史上重大转折,成为改革开放和开 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2、经济体制改革(先农村后城市) (1)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978年①试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最早开始于安徽和四川。

②内容: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质上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

(2)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984年第一阶段

①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 ②主要内容:A)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使企业成为自主 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B)在所有制 上,变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 经济共同发展C)在分配上,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 式并存的制度。 ③历史意义: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增强了活力,效益 显著提高,经济快速发展。第二阶段 产权制度改革阶段,十四大以后,建立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

3、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1)我国对外开放的过程: ①经济特区:1980年设置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为 经济特区,1988年又设立海南为经济特区。深圳被誉 为是“一夜崛起的城市” ②沿海开放城市:1984年开放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 目的是加快利用外部资金、引进技术的步伐。 ③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又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 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 区。 ④上海浦东:浦东的开发和开放成为上海新的经济增 长点,是中国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2)特点: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见提纲)

★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土地改革运动确立的是个体农民的土地私有制,而不是集体公有制。对农业 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农民土地私有制转变为集体公有制。1949~1956 年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趋势是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私有 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 渡”。是由生产资料私有制到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过渡。 ★文革结束,并不等于“左”倾错误也结束了,

“两个凡是”的实质仍然是坚 持文革中的“左”倾错误。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改变土地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和经营权, 而没有所有权,经营方式改为“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经济特区:是经济建设过程中享受特殊经济政策、灵活措施和特殊的经济管 理体制的地区,是中国实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如 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84年开始在我国沿海 开放城市设立的以发展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业为主的特定区域(如大 连)。沿海经济开放区:从1985年1月,中央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 闽南漳厦泉三角区等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随后又扩大到山东、辽东两 个半岛,形成了一个沿海开放地带。

(2009年)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中国农村发生了 深刻变化,其优越性在于( ) A.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B.农民获得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 C.实现了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D.能够继续保留人民公社体制

B

(2009年双选题)2.中共八大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成功探索。两次会议 的共同之处是( ) A.提出“拨乱反正” B.决定实行改革开放 C.认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不是阶级矛盾 D.明确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是经济建设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人文社科专题三四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专题三四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和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wenku/1199140.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8-2022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