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经典材料精选
本部分精选了经典著作的一些与课标内容相关的部分。现在的高考题基本上都是材料题,高考卷会因“一标多本”问题(同课标不同版本教科书),选择材料题,这是一定的。材料就是解决高考的办法。命题人杨宁一所说,只要你真的学会如何解读材料,能够自己想出一些“好点子”,自己出几个问题,那么你的文综一定不会差。 本部分包括:(1)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摘录 (2)著名史学专著摘录 (3)史学研究及争鸣
(4)名词解释
具体书目 一、先秦秦汉
1、《中国通史》 范文澜 人民出版社1979年 2、《中国史纲要》 翦伯赞 人民出版社1983年 3、《中国通史》 白寿彝 人民出版社1992年 4、《中国史稿》 郭沫若 人民出版社1962年
5、《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徐旭生 科学出版社1960年 6、《中华远古史》 王玉哲 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7、《先秦史论稿》 徐中舒 巴蜀书社1992年 8、《西周史》 杨 宽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 9、《战国史》 杨 宽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
10、《东周与秦代文明》 李学勤 文物出版社1991年 11、《秦汉史》 翦伯赞 人民出版社1983年
12、《秦史稿》 林剑鸣 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
13、《剑桥秦汉史》 崔瑞德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 14、《新中国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考古所 文物出版社1981年 15、《中国历史地图册》(1—8) 谭其骧 地图出版社1982年 二、魏晋南北朝
唐长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三册 十院校编写:《中国古代史》中册。 范文澜:《中国通史简编》第二编。 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
王仲 :《魏晋南北朝史》上、下册。 韩国磐:《魏晋南北朝史纲》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初编》、《二编》、《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长孺:《魏晋南北朝史论丛》、《续编》、《魏晋南北朝史论拾遗》 周一良:《魏晋南北朝史论集》、《札记》 缪 钺:《读史存稿》、《冰茧庵丛稿》
社科院历史所编:《魏晋隋唐史论集》一、二集 《魏晋南北朝史论集》
1
《马恩列斯论历史科学》
《资治通鉴》魏纪、晋纪、宋纪、齐纪、陈纪。 三、隋唐
《马恩列斯论历史科学》 《资治通鉴》隋纪、唐纪
范文渊:《中国通史》三、四册 岑仲勉:《隋唐史》
吕思勉:《隋唐五代史》 韩国磐:《隋唐五代史纲》
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金明馆丛稿初编》、《二编》《元白诗笺证稿》 《汪 隋唐史论集》 《唐史研究会论文集》 《唐史学会论文集》
《中国唐史学会论文集》 《唐太宗与昭陵》 《武则天与乾陵》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四册 四、五代十国宋辽金元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第三册第七章,人民出版社 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五册第一至三章,人民出版社
范文渊:《中国通史》第四册第三编第三章,第五册第四编第一章,第六册第四编第三章至四章,人民出版社 陶懋炳:《五代史略》,人民出版社
周宝珠、陈振:《简明宋史》,人民出版社 漆 侠:《王安石变法》,上海人民出版社 关履权:《两宋史论》,中州书画社
吴天墀:《西夏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
《马恩列斯论历史科学》有关《民族和民族之间的关系》部分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第三册第七章,人民出版社 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五册第四至六章,人民出版社
范文渊主编:《中国通史》第五册第四编第一章,第六册第四编第五章,人民出版社
周宝珠、陈振:《简明宋史》,人民出版社 邓广铭:《岳飞传》,人民出版社
张家驹:《两宋经济重心的南移》,人民出版社 张博泉:《金史简编》,辽宁人民出版社
韩儒林主编:《元朝史》上、下册,人民出版社
翦伯赞主编:《中国史纲要》第三册第七章,人民出版社 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五册第七至十章,人民出版社 蔡美彪等编:《中国通史》第七册,人民出版社
内蒙古自治区历史所:《蒙古族简史》,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胡昭曦主编:《宋蒙(元)关系史》,四川大学 吴 晗:《朱元璋传》,三联书店
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人民出版社 任继愈:《中国哲学史简编》,人民出版社
2
尹达主编:《中国史学发展史》,中州
侯外庐等编:《宋明理学史》,人民出版社 五、明朝
吴晗:《朱元璋传》,汤纲南炳文《明史》上册 郑克晟:《明代政争探源》
南开大学明清史研究室:《明清史资料》上册 陈生玺:《明清易代独见》
吴晗:《明史讲座》,张廷玉主编《明史》
翦伯赞、郑天挺主编《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七册 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
《论资本主义以前诸社会形态》有关《封建社会的瓦解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生》部分 六、清朝
陈生玺、杜家骥《清史研究概说》 辽宁出版社《清史简编》
南开大学明清史研究室《清史》上册、《明清史资料》下册 王宗翰《清史杂考》
杨正福《明末三大思想家》 《清史稿》,《清史列传》 《中国通史参考资料》第八册
一、 中国古代史 一、先秦—秦汉时期
? 第一节 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有了人就有了人类历史
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①。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受肉体组织制约的他们与自然界的关系。当然,我们在这里既不能深入研究人们自身的生理特性,也不能深入研究人们所遇到的各种自然条件——地质条件、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其他条件①。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
①手稿中删去了以下这一段话:“这些个人使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的第一个历史行动并不是在于他们有思想,而是在于他们开始生产自己所必需的生活资料。”
(马克思和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年)。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3页。)
从猿到人的演变
在好几十万年以前,……生活着一种特别高度发展的类人猿。……它们满身是毛,有须和尖耸的耳朵,成群地生活在树上。这些猿类,大概首先由于它们的生活方式的影响,使手在攀援时从事和脚不同的活动,因而在平地上行走时就开始摆脱用手帮助的习惯,渐渐直立行走。这就完成了从猿转变到人的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步。 …… 如果说我们遍体长毛的祖先的直立行走,一定是首先成为惯例,而后来才渐渐成为必然,那末必须有这样的前提:手在这个时期已经愈来愈多地从事于其他活动了。在猿类中,手和脚的运用已经有了某种分工。正如我们已经说过的,在攀援时手和脚是有不同用途的。手主要是用来摘取和拿住食物,就象比较低级的哺乳动物用前掌所作的那样。有些猿类用手在树林中筑巢,或者象黑猩猩一样在树枝间搭棚以避风雨。它们用手拿着木棒抵御敌人,或者以果实和石块向敌人投掷。它们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高中教育高考历史经典材料精选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