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范文网 - 专业文章范例文档资料分享平台

2015高考作文素材:核心价值观

来源:用户分享 时间:2019-03-01 本文由打小我就淘 分享 下载这篇文档 手机版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需要完整文档或者需要复制内容,请下载word后使用。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微信号:xxxxxx或QQ:xxxxxx 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

2014年,甲午年。2月12日,《人民日报》公布了24字“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 24字浓缩了国家、社会和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目标、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奋斗目标和中国人民的中国梦提供了理想信念上的精神支撑。

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了精神之纲。彰显了现代中国的精神面貌,是知与行、继承与创新、目标与结果、倡导与规范的有效统一。

24字弘扬了中国优秀传统价值精神,既有传统的家国情怀、故土情结的体现,也有仁信、义利的美德;既有民主法意的彰显,也有幸福富强的追求,无不是民族精神的反映,体现了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追求和价值理念。

24字强化精神认同,纾解内心焦虑,排遣精神空虚。立言、立行、立业。试从词语的不同角度进行诠释。

【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富强 [fù qiáng]

【英译】Rich and strong (powerful)

【基本释义】富足而强盛。富足而强盛经济发达军事强大。财富充裕,力量强大;谓使富足而强盛,又指富足而强盛的国家。 【引证解释】

1、《管子?形势解》:主之所以为功者,富强也。故国富兵强,则诸侯服其政,邻敌畏其威。

2、《史记?李斯列传》:李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3、《淮南子?泰族训》:或从或横,或合众弱,或辅富强,此异行而归於丑者也。---张仪、苏秦

4、《和吴御史汴渠》:郑国欲弊秦 ,渠成秦富强。---宋?王安石

5、《初闻灯船鼓吹歌》:“江陵今日富强成,圣人宫中奏《云门》。” ---清?杜浚

6、《春秋论》: 齐桓 、晋文阳为尊周而实欲富强其国,故夫子与其事而不与其心。---宋?苏洵

民主 [m?n zhǔ] 【英译】Democracy

【基本释义】民主,代表着由人民统治,即“人(全)民做主”。至于民主的统治方法、以及其“人民”的构成范围则有许多不同的定义,现在一般是由多数进行统治;民主通常被人与寡头政治和独裁政治相比较,在这两种制度下政治权力高度集中于少数,而没有如民主政治由人民控制;民主总是为一定的阶级所享有,总是属于被统治阶级,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是服从于统治阶级的,世界上不存在超阶级的全民的民主。 【引证解释】

1、民主的字源来自古希腊语:δημοκρατ?α(dēmokrat?a),意为由人民统治;这个字由古希腊语:δ?μο?(d?mos,人民),以及古希腊语:κρ?το?(kratos,权力或统治)所组成。

2、这个词被用来形容西元前五世纪,希腊城邦中的一种政治制度,以雅典为代表。它将

统治权力交给城邦中的多数人,与少数人进行的精英统治(古希腊语:

?ριστοκρατ?α),例如君主政体、独裁统治、贵族政体、寡头统治等相对。 3、《历史》:希罗多德记录了在大流士建国之初,要决定波斯帝国的体制,对独裁、寡头与民主三种政体进行比较,最终决定选择独裁(古希腊语:α?τοκρατ?α)政体的故事。欧塔尼斯(Otanes)支持民主政体,但麦加比苏(Megabyzus)认为采用民主会造成无知暴民统治国家,而大流士认为,民主最后仍会变成独裁体制。

文明[w?n m?ng]

【英译】Civilization; Culture;Civilized;Modern

【基本释义】文明是指人类所创造的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二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指社会发展到较高水平和人类普遍有一定文化水平所表现出来的状态。

文明是人类审美观念和文化现象的传承、发展、糅合和分化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的总称。是人类开始群居并出现社会分工专业化,人类社会雏形基本形成后开始出现的一种现象。是较为丰富的物质基础上的产物,同时也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属性。

文明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逐步形成的思想观念以及不断进化的人类本性的具体体现。研究发现,人类现代文明在4.4万年前就已出现。 【引证解释】

1、《易?乾》:天下文明者,阳气在田,始生万物,故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见龙在田,天下文明。---孔颖达疏

2、《河清颂》:泰阶既平,洪水既清,大人在上,区宇文明。---南朝宋鲍照 3、《天长节使鄂州刺史韦公德政碑》:以文明鸿业,授之元良。---唐李白

4、《天工开物?陶埏》:陶成雅器,有素肌玉骨之象焉。掩映几筵,文明可掬。---明宋应星

5、《觚賸?石言》:予既喜身亲古人未言之见闻,复重慨夫文明之璞一旦割裂而出,天地真蕴,山川元气,渐至竭耗。---清钮琇

6、《书?舜典》:濬哲文明,温恭允塞。--- 孔颖达疏:“经天纬地曰文,照临四方曰明。”---文德辉耀

7、《宋书?律历志上》:是以君子反情以和志,广乐以成教,故能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

8、《玉壶清话》:主上文明,吾辈苟以观书得罪,不犹愈他咎乎?---宋文莹 9、《继宋德懋韵》:圣人开运亿斯年,睿智文明禀自天。---元耶律

8、《贺黄云表》:柔远俗以文明,慑凶奴以武略。前蜀杜光庭 宋司马光《呈范景仁》诗:“朝家文明所及远,於今台阁尤蝉联。” 元刘壎《隐居通议?诗歌二》:“想见先朝文明之盛,为之慨然。”

9、《易林?节之颐》:文明之世,销锋铸镝。---汉焦赣

10、《寄怀楚和尚》诗:何得文明代,不为王者师。---前蜀贯休 11、《琵琶记?高堂称寿》:抱经济之奇才,当文明之盛世。--明高明 12、《愤时迭前韵》:文明种子已萌芽,好振精神爱岁华。---清秋瑾 13、《易?明夷》:“内文明而外柔顺,以蒙大难, 文王以之。---犹明察 14、《后汉书?邓禹传》:禹内文明,笃行淳备,事母至孝。

15、《新唐书?陆亘传》: 亘文明严重,所到以善政称。

16、《闲情偶寄?词曲下?格局》:若因好句不来,遂以俚词塞责,则走入荒芜一路,求辟草昧而致文明,不可得矣。---清李渔 18、《准风月谈?抄靶子》:“ 中国究竟是文明最古的地方,也是素重人道的国度。”---鲁迅

19、《茶馆》这儿现在改了良,文明啦!---老舍

20、《福建光复记》:所有俘虏,我军仍以文明对待,拘留数时,即遣归家。--民国 郭孝威

21、《老残游记》第一回:这等人??只是用几句文明的词头骗几个钱用用罢了。---合于人道。

和谐[h? xi?]

【英译】amiable and relaxed;friendly mood;harmonious

【基本释义】和睦协调。和谐是对立事物之间在一定的条件下、具体、动态、相对、辩证的统一,是不同事物之间相同相成、相辅相成、互助合作、互利互惠、互促互补、共同发展的关系。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谐观的基本观点。 【引证解释】

1、《诗?周南?关关雎鸠》:后妃说乐君子之德,无不和谐。---汉 郑玄 2、《杂纂》:诸妇和谐,不嫌麤辣。---唐 李商隐

3、《琵琶记?寺中遗像》:敢天教我夫妇再和谐,都因这佛会。---明高明 4、《瞽叟杀人》:所贵於舜者,为其能以孝和谐其亲。---宋 司马光 5、《晋书?挚虞传》:施之金石,则音韵和谐。

6、《瓯北诗话?黄山谷诗》:自中 唐 以后;律诗盛行,竞讲声病,故多音节和谐,风调圆美。---清 赵翼

7、《魏书?萧赜传》:赜初为太子时,特奢侈。道成每欲废之,赖王敬则和谐。

8、《楚昭公》第一折:“此剑原是吴国之寳,他既来索取,不如做个人情,送还了他,两国和谐,可不好那!---元 郑廷玉

【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自由 [z? yóu]

【英译】free; Freedom; Liberty; Latitude

【基本释义】由自己作主;不受限制和约束。公民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其自己的意志活动有不受限制的权利。哲学上指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自由的基本概念对一个社会的个体人而言,是指他(她)希望、要求、争取的生存空间和实现个人意志的空间,这个空间包括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文化及传统的等外部条件,同时也包括个人体质、欲望、财富、世界观价值观及理想观的表达欲望等个人因素和内在因素。

从意识形态来讲,自由分为感性的自由和理性的自由,理性的选择和感性的选择往往存在差异和冲突,因此可以说不存在绝对意义上的自由。

从一般意义上来讲,人们更看重感性意义上的自由,而感性的自由更容易和外部世界发生冲突。

而理性意义上的自由和对这种自由的尊重,是人类个体、群体,以至民族和国家走向文明和发展的必然的先决条件。

所谓自由,不应该想要寻求谁的施舍,即使被束缚,只要心不被压制,对于自己而

言随时都可称之为自由。

自由是人类在获得基本生存保障的前提下,渴求实现人生价值,提高生活质量进而提高生命质量的行为取向和行为方式。由于存在自然条件和内在条件的局限性,这种取向有时是盲目的,甚至是非理性的。自由还是一个非常具有时限性和相对性的概念,因此不同的群体、不同的个体对自由的看法是不同的。 【引证解释】

1、《玉台新咏·古诗》: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2、《后汉纪·灵帝纪中》:“今方权宦羣居,同恶如市,上不自由,政出左右。---晋 袁宏

3、《北史·尒朱世隆传》:既总朝政,生杀自由,公行淫泆,信任羣小,随情与夺。 4、《胡笳十八拍》之七:寸步东西岂自由,偷生乞死非情愿。---唐 刘商

5、《聊斋志异·巩仙》:野人之性,视宫殿如籓笼,不如秀才家得自由也。--- 清 蒲松龄

6、《万国公报》从第136册起连载斯宾塞尔《自由篇》,---1900年

7、《自由原理》严复翻译出版了约翰·穆勒(John S. Mill)的on Liberty,同年,马君武将此书翻译定名《自由原理》出版,把西方的自由思想比较完整地介绍到了中国。英译为freedom;liberty;free;unrestrained;at liberty ---1903年

平等 [p?ng děng] 【英译】Equality

【基本释义】平等意思是指政治、社会或经济地位处于同一水平;没有或否认世袭的阶级差别或专断的特权。在程度、价值、质量、性质、能力或状况上与他人或他物相同的或相等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特指在享受待遇或特权方面与他人等同的所有的人生来是平等的。

平等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人对人的一种态度,是人类的终极理想之一。

人和人之间的平等,不是指物质上的“相等”或“平均”,而是在精神上互相理解,互相尊重把对方当成和自己一样的人来看待。现代社会的进步,就是人和人之间从不平等走向平等过程,是平等逐渐实现的过程。 【引证解释】

1、《金刚经·净心行善分》: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故名无上正等菩提。 2、《从江西至彭蠡道中寄齐相公》诗:本师留度门,平等寃亲同。---唐 顾况 3、《百喻经·二子分财喻》:尔时有一愚老人言:教汝分物使得平等,现所有物破作二分。

4、《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以佛法论,广大慈悲,万物平等。---清 纪昀 5、《聊斋志异·商三官》:优人 孙淳 携二弟子往执役。其一 王成 ,姿容平等,而音词清彻,群赞赏焉。---清 蒲松龄

6、《纪事》诗:“红黄白黑种,一律平等视。---清 黄遵宪

7、《意中缘·嘱婢》:“你不知道那女子是个聪明绝顶的人,我料他决不肯嫁个平等丈夫。---清 李渔

8、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郭孝成》:“若以本代表所闻,民国成立,汉、满、蒙、回、藏一律平等,确无疑义。

9、梵文意译。亦译作“舍”。佛教名词。意谓无差别。指一切现象在共性或空性、唯识性、心真如性等上没有差别。

10、《大日经卷》:一揭举身、语、意之三密平等。往生论注卷上载,平等是诸法

体相,由此所达到之智慧,应无所分别,主观与客观亦无区别,此称智平等;对于众生亦应等同视之,无高低、亲怨之区别,在值得怜悯和具有佛性上,平等无二,此称众生平等。

11、《一乘法》:表示与佛之智慧平等之大慧,称为平等大慧;普遍于一切而无差别之爱,称为平等大悲;对一切平等,了悟真理而不起差别见解之心,称为平等心。空、假、中三观中之从空入假观,又称为平等观;观身、语、意三密之平等无差别,称为三平等观;不论怨、亲之别,一概一视同仁,称为怨亲平等。

12、《新华严经卷五十三》:离世间品举出菩萨具有十种平等,即:一切众生平等、一切法平等、一切刹平等、一切深心平等、一切善根平等、一切菩萨平等、一切愿平等、一切波罗蜜平等、一切行平等、一切佛平等,菩萨若安住此法,则得一切诸佛无上平等之法。

13、《大方等大集经卷五十》:举出众生平等、法平等、清净平等、布施平等、戒平等、忍平等、精进平等、禅平等、智平等、一切法清净平等十种。

众生若具此平等,能速得入无畏之大城。此皆说明人、法、国土、修行乃至诸佛等悉皆平等无有差别之理。

公正 [gōng zhang]

【英译】Just;Fair;Impartial;Fair-minded;Equitable

【基本释义】公平正直。公正是伦理学的基本范畴,在英文中为justice,在汉语中的解释为“公平正直,没有偏私”。没有偏私是指依据一定的标准而言没有偏私,因而,公正是一种价值判断,内含有一定的价值标准,在常规情况下,这一标准便是当时的法律。英语中的jus本身就有法的意思,公正以jus为词根演变而来,也说明了这一点,任何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公正标准,所以,公正并不必然意味着“同样的”“平等的”。 【引证解释】

1、《荀子·正论》:故上者下之本也??上公正则下易直矣。

2、《史记·伯夷列传》: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3、《朱子语类》卷二六:只是好恶当理,便是公正。 4、见于《荀子·赋篇》:公正无私,反见纵横。

5、《吕氏春秋·高义》:其为人也,公直无私。---战国 吕不韦

6、《淮南子·修务训》:若夫尧,眉八彩,九窍通洞,而公正无私,一言而万民齐。---汉 刘安

7、《白虎通》: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公正往往作为一个道德范畴,是摈弃了一己之私的高风亮节。

---班固

8、《重回明末辽东·听教睢阳袁可立》:杨太曦忙上前恭谨施礼道:‘但让我最为感到难得的还是大人不认权贵,只认王法的公正无私,铁面无情。---文心海洋

9、《上海的早晨》第四部十九:只要我们做得公正,把问题摊开,给工人说清楚了,工人一定不会有意见的。 ---周而复

10、《辞源》对于公正的解释是:不偏私,正直;

11、《说文》解:公,平分也。从八从私,“八”即“背”,分也, “厶”象征财物。一说,“厶”音私,不公也,韩非曰:背私为公。正,是也(是,直也),不偏不

倚。“公正”与私相对,即不偏不倚、正直,没有私心。

12、《吴国化名言》:公正廉洁、明洁奉公、政清人和、政通人和、和天下士、和天下国。---世界艺术家协会主席

法制[fǎ zh?]

【英译】legal institution ;rule by law;

【基本释义】法制是法律和制度的总称。统治阶级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方式管理国家事务,并且严格依法办事的原则,也是统治阶级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权力建立的用以维护本阶级专政的法律和制度。

任何国家都有法,但并非有法制。法制在不同国家其内容和形式不同。在君主制国家,君主之言即为法;在资本主义国家,虽然排除了奴隶制、封建制国家法制的专制性质,但资产阶级受阶级本性的局限,当有的法律规定不符合本阶级的利益时,就加以破坏,因此,不可能有真正的法制。只有彻底消灭剥削制度,实现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法制。法治与法制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法制”一词,我国古已有之。然而,直到现代,人们对于法制概念的理解和使用还是各有不同。其一,广义的法制,认为法制即法律制度。详细来说,是指掌握政权的社会集团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政权建立起来的法律和制度。其二,狭义的法制,是指一切社会关系的参加者严格地、平等地执行和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的原则和制度。其三,法制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它不仅包括法律制度,而且包括法律实施和法律监督等一系列活动和过程。

【引证解释】1. 法令制度:

1、《管子·法禁》:法制不议,则民不相私。

2、汉贾谊《新书·制不定》:仁义恩厚,此人主之芒刃也;权势法制,此人主之斤斧也。

3、《奏陕西河北攻守等策》:须差近臣,往彼密为经略,方可预定法制,临时不至差失。---宋范仲淹

4、《闲情偶寄·词曲下·格局》:“旧曲韵杂,出入无常者,因其法制未备,原无成格可守,不足怪也。

---清 李渔

5、《樵香小记·钧金束矢》:“夫圣王之世,法制修明,豪强纵暴,有举其官者矣,安用讼哉?---清何琇

6、《原强》:自其官工兵商法制之明备而观之,则人知其职,不督而办,事至纤悉,莫不备举。---严复

【公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爱国 [ài guó]

【英译】love one's country; be patriotic

【基本释义】爱国是一个公民起码的道德,一定程度上是保证人的生存自由权利的需要。社会主义制度下,爱国的内涵与以往有了质的变化,爱国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封建时代执政者强调人们爱国,但本质是维护皇权,人民生活在国中,但国不属于人民。社会主义实行人民民主专政,国家属于人民,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公民爱国,实际上就是爱自己国家的人民,捍卫公民自己的根本利益。

爱国即爱祖国。祖国的直接体现是同胞,国家的直接体现是政权。祖国与国家不是

一回事。公民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国家应该效忠自己的公民。这就是孙中山、何子渊等革命先驱反抗大清帝国,但依然被尊为爱国者的原因。 【引证解释】

1、《汉纪·惠帝纪》:封建诸侯各世其位,欲使亲民如子、爱国如家。 ---汉·荀悦

2、《晋书·刘聪传》:臣闻古之圣王爱国如家,故皇天亦佑之如子。

3、《战国策·西周策》:今秦虎狼之国也,兼有吞周之意??周君岂能无爱国哉? 4、《抱朴子·广譬》:烈士之爱国也如家。---晋 葛洪

5、《和酬赵宫保致政言怀》:爱国忧民有古风,米盐亲省尚嫌慵。---宋 曾巩 6、《奉送益都公致政归里》:爱国心难尽,忧时色每形。---清 汪懋麟

敬业 [jing ye]

【英译】敬业dedicate ;dedicate oneself to work ; devote to work

【基本释义】敬业的意思就是专心致力于学业或工作。敬业是一个道德的范畴,是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负责不负责的态度。道德就是人们在不同的集体中,为了我们集体的利益而约定俗成的,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行为规范。所以,敬业就是人们在某集体的工作中,严格遵守职业道德的工作态度。 敬业精神是人们基于对一件事情、一种职业的热爱而产生的一种全身心投入的精神,是社会对人们工作态度的一种道德要求。它的核心是无私奉献意识。低层次的即功利目的的敬业,由外在压力产生;高层次的即发自内心的敬业,把职业当作事业来对待,对事业全身心忘我投入的精神境界,其本质就是奉献的精神。 【引证解释】

1、“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孔子

2、所谓敬者,主之一谓敬;所谓一者,无适(心不外向)之谓一。---北宋程颐 3、《后出师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4、《论语》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安其居,乐其业。敬业乐群。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5、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诚信 [ch?ng x?n]

【英译】The good faith;integrity

【基本释义】是一个道德范畴,是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日常行为的诚实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合称。即待人处事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行、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以真诚之心,行信义之事。君子之言,诚实而有证据,所以怨恨远于其身;小人之言,越分妄言,又无根据,所以遭致怨祸。 【引证解释】

1、《礼记·祭统》: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 2、《北齐书·尧雄传》:雄虽武将,而性质宽厚,治民颇有诚信。

3、《新唐书·曹华传》:华虽出戎伍,而动必由礼,爱重士大夫,不以贵倨人,至厮竖必待以诚信,人以为难。

4、《左传·昭公八年》:君子之言,信而有规,故怨远于其身;小人之言,僭而无征,故怨咎及之。---左丘明

5、《论语·学而》: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孔子 6、《诗经·郑风·扬之水》: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

7、《礼记·儒行》:儒有不宝金石,而忠信以为宝。---戴圣

8、《荀子·强国》:古者禹汤本义务信而天下大治,桀纣弃义背信而天下大乱。故为人上者,必将慎礼义、务忠信然后可,此君人者之大本也。---荀子 9、《法言·重黎》:或问信,曰:不食其言---杨雄

10、《白虎通义·性情·论五性六情》: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班固 11、《周子全书·通书·诚下》: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周敦颐 12、《河南程氏遗书·卷一》:信者,无伪而已。---程颢、程颐 13、《孟子师说·卷七》:诚则是人,伪则是禽兽。---黄宗羲 14、《老子·第八十一章》:「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15、《论语·学而》: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孔子

16、《孟子·离娄上》: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 17、《荀子·非十二子》: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荀子 18、《淮南子·说林训》:人先信而后求能。---刘安 19、《出师表》:勿持功能而失信。---诸葛亮

20、《中说·周公》:推之以诚,则不言而信。---王通

21、《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五:诚则信矣,信则诚矣。---程颐 22、《四书章句集注·中庸章句》:诚者,真实无妄之谓。---朱熹 23、《明儒学案》卷四十四《语录》:一诚足以消万伪。---曹端

24、《太府少卿李公墓志铭》:故参知政事吴兴、李公,以诚信质直事孝宗。 25、《说文解字》:人言为信,以实之谓信。---程颐 26、《名人名言》∶诚即天道,天道酬诚。---叶适 27、《说文解字》:诚,信也。信,诚也。---许慎

友善 [yǒu shàn]

【英译】kind;friendly;amicable;cordial

【基本释义】友善,指朋友之间亲近和睦的,亲密友好。温和,友善,总是那么容易接近,并且爱好社交。 【引证解释】

1、《诗经》: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2、《汉书·息夫躬传》:皇后父特进孔乡侯傅晏与躬同郡,相友善。 3、《上令狐相公诗启》: 稹与同门生白居易友善。---唐元稹

4、《资治通鉴·卷二》:夫信者,人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司马光

5、《三国志·诸葛亮传》:与亮友善。

6、《池北偶谈·谈艺六·考功诗》:公与文光禄太青友善。---清王士禛 7、《寄东北诸将》诗:邻居友善长相问,仁里安康永莫移。---朱德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高中教育2015高考作文素材:核心价值观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2015高考作文素材:核心价值观.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复制、编辑、收藏和打印
本文链接:https://www.diyifanwen.net/wenku/6075.html(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
热门推荐
Copyright © 2018-2022 第一范文网 版权所有 免责声明 | 联系我们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客服QQ:xxxxxx 邮箱:xxxxxx@qq.com
渝ICP备2023013149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