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科技说明文的阅读
解答科技说明文试题的技巧
1.借助逻辑常识解答试题 (1)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世界上有了一种东西,就有了与之相应的概念。词语是概念的语言形式;概念是词语的思想内容。
概念的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对象的本质属性。概念的外延是指具有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对象。
(2)掌握概念之间的关系 ①同一关系
如果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重合,则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同一关系。
如“北京”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两者都指的是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它们之间是同一关系。
②属种关系
如果两个概念之间,一个概念的外延完全包含在另一个概念的外延之中,而且仅仅成为另一个概念外延的一部分,则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属种关系。
如“圆珠笔”和“笔”,圆珠笔包含在笔之中,是笔的一个组成部分,“圆珠笔”和“笔”是属种关系。
③交叉关系
如果两个概念的外延有而且只有一部分重合,则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交叉关系。 如“共青团员”和“中学生”,有些中学生是共青团员,有些中学生不是共青团员;同样的有些共青团员是中学生,有些共青团员不是中学生,因此“共青团员”和“中学生”之间是交叉关系。
④矛盾关系
如果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同,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等于其属概念的外延,则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矛盾关系。
如“核国家”和“无核国家”,两者的外延互相排斥,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恰恰等于其属概念(上位概念)的外延“国家”,那么这两个概念之间是矛盾关系。
⑤反对关系
如果两个概念的外延完全不同,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其属概念的外延,则这两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是反对关系。
如“导体”和“绝缘体”,两者的外延互相排斥,并且它们的外延之和小于其属概念,在两者之间还存在有“半导体”,因此它们之间是反对关系。
(3)弄清概念的限制和概括
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之间,具有反比关系,即一个概念的外延越大,则它的内涵越小;反之,一个概念的外延越小,则它的内涵越大。“新书”比“书”多了“新”的内涵,因而具有这种属性的对象(外延)也就越少;同样“书”比“新书”少了“新”的内涵,因而具有这种属性的对象(外延)也就越多。
概念的限制是通过增加概念的内涵以达到缩小概念的外延的目的,即由一个外延较大的概念过渡到一个外延较小的概念。概念的概括是通过减少概念的内涵以达到扩大概念的外延的目的,即由一个外延较小的概念过渡到一个外延较大的概念。
我到商店买衬衣,不能只对售货员小姐说“我买衫衣”,应当把所有关于我买衬衣的信息资料统统告诉售货员小姐。应当说“我买一件蓝色40公分男式短袖纯棉衬衣”。“衬衣”前的五个定语“一件”、“蓝色”、“40公分”、“男式”、“短袖”、“纯棉”就是增加
1
的衬衣的属性。通过层层的限制,我和售货员小姐达成共识,确定单位为“一”---我就买“这一件”。这就是概念限制的过程。我买完衬衣从商店里走出来,恰好碰到了同一办公室的小陈,他问我:“杨老师您做什么去了?”我并不回答“我买了一件蓝色40公分男式短袖纯棉衬衣”,因为小陈并不关心我买什么样的衬衣,他只问做什么去了。我只回答“买衬衣去了”或“买东西去了”。这就是对“一件蓝色40公分男式短袖纯棉衬衣”这个概念的概括,即由一个外延较小的概念“一件蓝色40公分男式短袖纯棉衬衣”过渡到了一个外延较大的概念“衬衣”。
(4)概念要明确,不能任意扩大缩小或转移偷换
“含有汞”和“汞”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用“含有汞”来代替“汞”,概念发生了转移,就出现了推理的错误,因为含有微量的汞对人体没有什么太大的毒害。
请看1993年高考科技说明文中的一道题:
25.下列与K大学研究人员的试验结果有关的说法,哪几项是正确的? A.凡是称可以“生物降解”的塑料产品都根本不能降解 B.一些塑料生产厂家对产品的功用宣传不实 C.在生物降解过程中应出现物质的分解和转化 D.塑料产品的废弃物多数不会自溶自消
E.这些塑料产品在物理上发生变化之后就可以生物降解 F.生物降解在不同条件下都会出现氧化现象 此题答案是:CDF
A项“凡是称可以‘生物降解’的塑料产品都根本不能降解”,原文中的表述是“大多数‘生物降解’塑料并不真正降解”“经他们试验的每个产品都不能降解”。语句相似,但A项增加了“凡是??都??”的意思,扩大了概念的外延。
B项“一些塑料生产厂家对产品的功用宣传不实”,对原文有关部分的归纳应当是“一些塑料生产厂家对产品能降解的宣传不实”。B项用“功用”偷换了“降解”的概念。
E项“这些塑料产品在物理上发生变化之后就可以生物降解”,原文说“一些生产厂家说这些产品如果在物理上发生了变化,则是可以生物降解的”。看起来两者相同,但这种说法实质上与原文中“K大学的研究人员”的说法相予盾,“K大学的研究人员称,大多数“生物降解”塑料并不真正降解”。
2.借助语法常识解答试题
以现代汉语语法为依据,来解答阅读时遇到的实际问题。如汉语语法中讲到的词语语意的轻重、使用范围的大小、搭配是否恰当、感情色彩语体色彩是否合于要求,以及句子的成分、句子的性质、句子的结构形式等等,都可用来辅助我们阅读科技说明文,帮助我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请看1998年高考科技说明文的一道题: 25.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所有品种都得到推广种植。 B.提高作物抗病毒的能力仍然是转基因技术研究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C.更难对付的害虫的加快出现将是转基因作物给环境带来的最大危险。
D.增产并不是转基因技术研究的目的,提高抗病毒能力是研究者最感兴趣的。 此题答案是B项
A项“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所有品种都得到推广种植”,原文的表述是“转基因作物目前在世界上已种植有1000万公顷左右,种植最多的是棉花、玉米和西红柿等。在实验室试种的还有莴苣、西瓜、稻谷等品种”,显然A项扩大了种植品种的外延。
C项“更难对付的害虫的加快出现将是转基因作物给环境带来的最大危险”“最大”一词与原文第三段中“尤其是那些能抗除莠剂的作物,它们一旦同野生状态下的‘表姐妹’杂
2
交之后,那些“表姐妹”也就会因此而成为除莠剂无法除掉的变种了”的“尤其”二字所指的内容相矛盾。
D项“增产并不是转基因技术研究的目的,提高抗病毒能力是研究者最感兴趣的”根据汉语语法的特点,我们可以知道“不是??而是??”表明这个句子是对照关系的并列复句,意在强调“研究目的”的唯一性。原文的表述是“试验的目的除了增产之外,还在于提高这些品种的抗病毒能力”用“除了??还??”强调“增产”和“提高这些品种的抗病能力”都是“研究的目的”。
3.筛选和比较
科技说明文的阅读主要考查的是信息的筛选和分析比较的能力。说得通俗一些,就是“找”和“比”两个字。“找要找准”,就是一下子抓到重要的有效的信息,不要遗漏。答题时可以准备一枝铅笔,在搜寻信息时标上记号。比如试题中有ABCD四个选择分肢,要求在阅分读材料中寻找相同(或不同)的,我们就可以在阅读材料中的相应的信息下面用铅笔划上横线,注上A′B′C′D′,以便比较。一棵树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比较是认识事物的最有效的手段。“比要比‘狠’”是说分析比较必须彻底,能够透过现象,从本质上分析比较出两种事物的异同。
请看1996年高考科技说明文中的一道题:
4.对于ALCELL工艺,佩蒂和邓肯森发表了各自的看法。下列对他俩看法的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佩蒂认为该工艺能降低造纸成本,是一种无污染的技术,邓肯森对此持有相同的看法。 B.佩蒂认为该工艺清洁、无污染,降低了造纸成本,但邓肯森并不完全同意这种看法。 C.邓肯森认为该工艺容易掌握,利于建造新造纸厂,但佩蒂并不完全同意这种看法。 D.邓肯森认为该工艺对造纸原料要求低,利于环境保护,佩蒂对此持有相同的看法。 此题的答案是A
为了便于分析,我们把文中所有的佩蒂和邓肯森的话,摘录在下面:
①该公司董事长佩蒂说:“这是未来之路。用酒精制造纸浆意味着出现一种清洁、无污染的技术。”
②佩蒂说:“建造一座新的纸浆厂要耗资10亿美元,而且它要求木材供应源源不断。如有ALCELL工艺,只要耗资源3.5亿美元就能建造一个工厂,并使工厂不停地运转,所需木材供应量较小。”
③他(佩蒂)又说:“那意味着一个工厂一天生产350吨而不是1000吨纸浆。”
④林业产品分析家邓肯森说:“从环境方面来说,它比较清洁,而且小型厂这个概念将会使建造新纸浆厂变得较容易。
B项“佩蒂认为该工艺清洁、无污染,降低了造纸成本,但邓肯森并不完全同意这种看法”前一个分句与原文意思相同,后一分句的意思在邓肯森的话中根本找不到依据。
C项“邓肯森认为该工艺容易掌握,利于建造新造纸厂,但佩蒂并不完全同意这种看法”,原文是佩蒂的说法在前、邓肯森的说法在后,佩蒂根本无法对邓肯森的说法做出评价。 同样的道理,D项“邓肯森认为该工艺对造纸原料要求低,利于环境保护,佩蒂对此持有相同的看法”也不能成立。
下面笔者以自己设计的模似题为例,具体演示一下科技说明文的阅读的过程:
练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人体免疫细胞能发现并杀死被感染的细胞而不伤害健康的细胞,其机理一直困惑着人们。科学家最近初步揭开了其中的奥秘,原来被感染的细胞能发出信号向免疫细胞求救。
美国马里兰大学的一个科研小组最近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论文指出,人体细胞中大都含有肽,它是细胞健康状态的标志物。细菌或病毒侵入细胞后会破坏该细胞①,同时自己也
3
分解繁殖。这时肽分子就会与细菌或病毒碎片结合。这样,附近的免疫细胞就得到该细胞②受感染的信号,然后通知其他免疫细胞一同将受感染的细胞及其中的感染物杀死。
该科研小组是利用X射线晶体分析法发现这一奥秘的。他们选用了能诱发某些白血病的HTLV病毒作为研究对象,并在免疫细胞T细胞中发现了这一病毒的受体。当肽分子与该病毒③残片结合后,就会激发附近的T细胞上该病毒④的受体,从而使T细胞发挥作用。科学家说,T细胞上含有上百万个不同的受体,利用它可发现大量细菌或病毒并将受其感染的细包杀死。
1.文中有两组划横线的“该细胞”和“该病毒”,它们之间的关系是(2分) A.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不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相同 D.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答:( )
2.第二段中,“它(肽)是细胞健康状态的标志物”的意思是(2分) A.人体细胞在健康状态下,其中才会有肽分子存在。
B.肽在细菌或病毒入侵后能发生求救信号,维护人体健康。 C.人体在健康的状态下,细胞内含有的肽相对较多。 D.肽分子能将入侵的细菌或病毒分解并与其碎片结合。 答:( )
3.下列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向免疫细胞发生求救信号的是人体细胞中的肽分子。
B.肽分子与细菌或病毒的碎片结合后,会激发T细胞内肽的受体。 C.最终杀死细菌或病毒的是T细胞中的细菌或病毒的受体。
D.T细胞中的受体,不仅杀死了细菌或病毒,还杀死了受感染的细胞。 4.对本文所提供的信息,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马里兰大学科研小组发现肽与T细胞合作的奥秘,是利用了X射线晶体分析法。 B.科研小组发现,肽分子向T细胞发出求救信号的方法是激发T细胞内存在的 受体。 C.科学家说,能发现并杀死各种不同的细菌或病毒的T细胞上的受体有上百万个。
D.一些科学家说,发现细菌或病毒,杀死被细菌或病毒感染的细胞的是T细胞内的受。 答:( )
[参考答案]1.C 2.B 3.B 4.C [解题思路]
1.“该细胞”和“该病毒”前面都有限制词“该”,所以第①个“该细胞”和第②个“该细胞”,是一样的;第③个“该病毒”和第④个“该病毒”,也是一样的。
2.“它(肽)是细胞健康状态的标志物”的意思是“肽在细菌或病毒入侵后能发出求救信号,维护人体健康”。
A项把因果关系倒转了。是肽“维护人体健康”,而不是“在健康状态下才会有肽分子存在”。
C项也是犯了同样的错误,应是“有肽在,人体才会健康”,而不是相反。 D项是从肽分子的功能方面说的,不是对题目中那句话的直接的解释。
3.B项“肽分子与细菌或病毒的碎片结合后”,激发的是T细胞内病毒的受体,而非肽的受体。
4.C项“能发现并杀死各种不同的细菌或病毒的T细胞上的受体有上百万个”一句可借助语法分析发现歧义。是“杀死病毒”还是“杀死受体”,没有说清楚。
4
高考科技文阅读应试策略初探
所谓科技文,是指研究自然科学与技术的文章。高考中选用的科技文往往反映的是当今人类最先进的科技水平和最新的科研成果。许多考生尤其是文史类考生对此类考题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畏难心理。其实,如果在迎考复习中能掌握此类试题的命题规律并探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解题技巧,就完全有可能在高考中取得这一部分的理想分数。下面就是笔者指导学生复习科技文阅读的一些体会,仅供参考。
一、树立一种观念。这种观念就是:科技文阅读考察的是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而不是要求学生全面、系统、透彻弄懂相关的科技知识。因此,命题也是着眼于考察语文能力的。基于这一认识,我们在做科技文阅读的试题时,必须排除与选文相关的旧有科技知识的影响,完全靠选文提供的信息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二、具备两种心理状态。一是做题时精神要高度专著,聚精会神地进入阅读状态和解题状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迅速、准确地发现问题,作出判断。二是仔细。科技文阅读的所设的题目虽然其涉及的所有信息均来自选文,但往往在极细微处设置选项,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不符,其实是正确的;而有的选项看似与原文语句相符,却因在极细微处作了改动,反而是错误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仔细,马虎、大意是万万不可的。
三、明确三个三个步骤。第一步,通读全文。只有这样,才能总体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只有这样才不会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错误。第二步,针对试题,尤其是选项,到原文中找相关语句。这是很关键的一个环节,切不可忽视。第三步,把选项和在原文中找到的相关语句进行比较,作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
四、探索命题规律,掌握解题技巧。 对科技文命题规律的探索,主要集中在选择题错误选项的设置上。错误选项的设置方式,一般不外乎以下几种:
(一)、偷换概念。如98年高考题23题C项\\\能够产生抗除莠剂、抗植物病毒等额外基因的作物。\\\这其中的\\\抗除莠剂、抗植物病毒\\\就是偷换概念,原文的表述是\\\抗除莠剂的特性、抗植物病毒的特性。\\\又如99年高考题17题的B项\\\比较起人类来,冬眠的哺乳动物在更宽范围里发生了进化\\\,其中\\\更宽范围里\\\是属于偷换概念,原文的表述是\\\更宽范围的调节性上\\\。 (二)、范围不清。如98高考题25题A项\\\转基因作物的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所有品种都得到推广种植\\\,从原文相关语句看,只是其中一部分品种得到推广种植,选项用\\\都\\\明显是错误的。我们在做题时,要注意有关范围的表述,判断是\\\个别\\\、\\\部分\\\还是\\\全部\\\。
(三)、无中生有。所谓无中生有,就是选项中的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由原文推断出来。如98年高考题25题C项\\\增产并不是转基因技术研究的目的,提高抗病毒能力是研究者最感兴趣的。\\\原文中并未提到提高抗病毒能力是研究者最感兴趣的,因此这一选项也便属与无中生有。 (四)、强加因果。所谓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有因果关系。如98高考题24题A项\\\新虫害的出现与能抗虫害作物分泌的\\'雾剂\\'污染环境有关\\\。从原文看\\\新虫害的出现\\\与\\\能抗虫害作物分泌的\\'雾剂\\'污染环境这二者同属于基因作物对环境的危险,他们应是并列关系,并不存在因果关系。 (五)、因果颠倒。所谓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之间关系。如99年高考题18题C项\\\选当心脏收缩时,钙离子就流进心脏细胞;当心脏舒张时,钙离子就从心脏细胞中排出。\\\而与之相关的原文是:\\\当钙离子流进心脏细胞时,心脏就收缩;当钙离子从心脏细胞中排出时,心脏就舒张。\\\两相对照,可以发现选项恰恰是颠倒了事物的因果关系。
5
(六)、弄错时态、模态。时态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是\\\已经如此\\\,还是\\\将来如此\\\。模态是逻辑学上的一个概念,从这个角度设置选项时往往是在\\\必然如此\\\还是\\\可能如此\\\上做文章。如98年高考题C项\\\野生植物同抗除莠剂作物的杂交之后的变种的变种已经给农业生产带来新问题。\\\这个选项的错误就在于\\\已经\\\二字,原文只是说\\\可能\\\如此。 了解了上述这些科技文阅读的命题特点,就能够在应考和考试时有的放矢、应对自如;也就不会在解答此类题目时如置身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了。我们相信通过一定数量的训练,考生一定会取得这一部分的理想和得分。
科技说明文的命题特点和解题步骤
许多学生做科技说明文的准确率非常低,常为此着急。其实,只要能够把握科技说明文的命题特点,运用有效的解题步骤,有针对性的适量训练,在短期内能够收到明显的效果。现结合近几年的高考题,谈谈科技说明文的命题特点和解题步骤。
一、科技说明文考查内容的新颖性
一般来说,科技说明文的考查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新科技、新发明的内涵。 2.新发明的依据。
3.新科技新发明的特点。 4.人们对新发明的评价。
5.新科技、新发明的操作程序、有关的设备、人员等。 6.新科技、新发明的意义及应用。 二、科技说明文设置选项的迷惑性
科技说明文选项设置的迷惑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有意混淆。
例如1997年高考题第21小题的D选项就可以说是有意混淆了范围的大小。因为原文第二段说“肠脑中几乎能找到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所有物质??此外,肠脑中还存在多种被称为神经肤的脑蛋白、脑啡肽以及对神经起显著作用的化学物质”,而D选项说成是“肠脑中所有的物质与颅脑赖以运转和控制的物质几乎相同”,显然是把“肠脑”的概念范围缩小了许多。
2.偶然、必然有意混淆。即把原文中的可能有意说成必然,把偶尔说成往往。
3.已然、未然有意混淆。即有意把原文中的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经。例如1998年高考题第26小题的C选项就是把转基因作物可能带来的问题说成了已经带来的问题。
4.以偏概全。把其中一方面或一部分所具有的某些特点说成是所有同类事物所具有的特点。例如1998年高考题第25小题的A选项就是用棉花、玉米和西红柿等已经推广种植的品种概括了在实验室种的莴苣、西瓜、稻谷等品种。
5.张冠李戴。这种干扰项常常把甲的发明说成是乙的发明,或者把甲的特点说成是乙的特点。
6.因果颠倒。即把因说成果,或把果说成因。如1999年高考题18小题B选项就是颠倒了因果关系。因为原文第二段指出“当钙离子流进心脏细胞时,心脏就收缩;当钙离子排出心脏细胞时,心脏就舒张”,这是所有冬眠动物和非冬眠动物的“心脏工作原理”,而B选项却把它说成是“当心脏收缩时,钙离子就流进心脏细胞;当心脏舒张时,钙离子就从心脏细胞中排出”。
7.误划类别。即把同类的拆开或把不同类的归在一起。
8.无中生有。即原文中本无此意,而凭空捏造出这种说法。例如,1999年高考题第20小题的B项“由于在美洲松鼠等冬眠动物体内找到了控制冬眠的遗传基因,因此人们对冬眠
6
奥秘的传统解释产生了怀疑”就是如此。因为从原文第二段看出,科学家们认为传统的关于冬眠的奥秘的解释,只是没有触及冬眠的根本原因从而推测冬眠最终是由遗传基因所控制的。科学家的新发现只能说明他们的认识深化了一步,并不能说明他们怀疑或否定传统的对冬眠奥秘的解释。
9.偷换概念。这种选项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二者并不是一回事。比如1999年高考题,第17小题的B选项,是因为偷换了概念才错的。因为原文第一段是说冬眠的哺乳动物在“更宽范围的调节性上”获得了进化,而B项偷换成了“在更宽的范围里发生了进化”。
三、解答科技说明文要做到快速、准确
解答科技说明文,可以用用三遍阅读法来完成:
第一遍:从头到尾仔细阅读,争取完全读懂,在读的过程中,如果有个别语句不能够读懂,一般往下看到一个语义陈述完,就应该停止,回到不懂的地方,结合此处的前后语句,读懂后继续读下去,这样反复,读到最后。读完这一遍,要基本理解文章的内容。也许有同学认为这样阅读会浪费时间,其实是为后面作题节省了时间。如果第一遍不读懂,在作题的过程中,你会花更多的时间。
第二遍:阅读题干和选项,要一字一句数着读,找出考查的信息和设置题目的角度。然后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有重点地阅读全文,划出与选项有关的信息。
第三遍:把选项和与选项有关的信息结合起来,仔细比较,每个题目中设置的干扰项,都是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的。在确定选择一个选项过程,就是排除其它三个选项的过程,一定要找出排除的依据,才能做到做题准确。
7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高中教育高考科技说明文的阅读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