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素材
我国的青铜时代
青铜时代,是指人类社会已经发明和制作了青铜器,运用于生产和生活领域,使整个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时代。我国商周时代是青铜文化的光辉时期。夏、商、周三代的青铜器物,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这些青铜器物制作精巧、造型优美,种类繁多,风格独特,是我国古代金属艺术的珍品,也是研究古代社会的珍贵文物。
我国古代青铜的冶炼铸造始于何时,目前很难作出判断,不过在古史传说故事中的皇帝和蚩尤作战时,蚩尤就是用铜作兵器,使皇帝在战争初期处于劣势。蚩尤使用铜作兵器,虽属传说,但它在一定意义上为研究青铜器的起源提供了重要文字资料。在考古发掘的实物资料方面,时代最早的青铜器,是1957年甘肃马家窑和马厂文化遗址出土的铜刀。它的发现说明了在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2300年,我国就有了青铜制品。
商代是高度发达的青铜时代。考古工作者曾先后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郑州商城遗址、湖北盘龙城遗址,发现了这时期的铸铜作坊,说明商代青铜制造业已具有相当规模。这时期青铜器的实用范围也很广,无论是生产工具,还是武器、生活用具都已应有尽有。此时,青铜器种类增多,制作精巧,造型准确,器身上还出现了粗疏的动物纹或几何纹。商代后期,青铜器制作水平达到了高峰,表现为器类繁多,造型庄重,花纹繁缛细密。
西周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的鼎盛时期,西周的青铜铸造技术又有新的发展。这时期青铜器的突出特点是,器物上的铭文长,有的多达三、四百字。铭文字体优美奔放,铭文内容丰富,既有祭祀祖先,又有征伐、纪功、册命和赏赐等记载。它生动具体地补充了西周文献记载之不足,为研究西周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原始资料。
丝绸大国
中国丝绸,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我国曾被外国学者誉为“丝绸之源”。丝的发明和丝绸的制作,是中华文明的见证。而西方,却是到很晚时候才学会养蚕缫丝的。有一个为人们所常说的笑话:大约到公元3世纪时,古罗马一位叫保萨尼亚斯的学者说:丝是一种好像金龟子一样但比之大两倍的小动物体中取出的。赛里斯人(即中国人)把它们养四年,喂它们吃小米,然后从它们的残骸中获取丝。这当然是很可笑的,说明西方一直到公元3世纪时(我国已在魏晋时代),还不了解丝是怎样提取的。到学会种桑、养蚕、缫丝,就更需要一段时间。我国先民从距今约五、六千年前,就熟练地掌握了养蚕缫丝的技术。古希腊人把中国叫做“赛里斯”,即“丝绸之国”。在古罗马,恺撒大帝曾身穿丝绸长袍去看戏,引得在场的贵族羡慕不已,他们甚至不惜用相等重量的黄金去购买丝绸。后来上等丝绸每磅竟值黄金12两,迫使皇帝下令禁止皇家穿用丝绸。
青铜器的合金比例
- 1 -
商周对青铜冶炼的合金比例,主要见于《周礼·考工记》有关“六齐”的记载:“金有六齐。六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钟鼎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斧斤之齐。四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戈戟之齐。参分其金而锡居一,谓之大刃之齐。五分其金而锡居二,谓之削杀矢之齐。金锡半,谓之鉴燧之齐。”
这反映的是商周时期的铸造工艺。专家们曾对商周时代的青铜器进行定量分析。钟鼎类器物合金中锡的比例与《考工记》的“六齐”一致,是科学的。商周时代的礼器及乐器达到了较高强度和韧性,声音洪亮、悦耳,色彩辉煌,应该说与合金的科学配比有关。工具类器物,要求有较高的强度和硬度,耐磨性和韧性好,商周时代的实物也合乎“六齐”,合乎科学。《考工记》对青铜合金配比的表述,只有对于兵器类的说明与今天测定的实际情况有一定距离。但总体看来,商周青铜制造已经达到相当高水平。
两汉时期的手工业
两汉时期,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个专门为官府及宫廷所需制作各种器物、军械、衣服、金银器物及煮盐、冶铁、采矿、铸造、铸币等的手工业网,构成了官营手工业的庞大体系。官营手工业所需原材料的来源,则依据手工业门类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来源。以漆器手工业来说,其所需漆,主要依赖于官府漆园的种植;以煮盐、采矿等手工业来说,主要依赖于山林川泽之利不许私有的国有土地制度;还有一些原料,非国有土地的所有权所能提供者,必须仰赖于各郡国的土贡方物;值得注意的是,官府手工业的原料,还有一部分来源于官府用钱向民间购买。官营手工业的劳动力主要是:官府奴婢、刑徒、更卒(官府征发服役者)、工匠及工师(教新工学手艺的技工教师)。无偿劳役制是官营手工业劳动形式的最大特征。官营手工业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市场价格、发展农业生产、打击割据势力和富商大贾、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物质基础的有力措施。但与此同时,它所带来的弊端和消极作用,也同样不容忽视。
在官营手工业发展的同时,两汉时期的民营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其表现形式通常有三:一为独立的民营手工业者所经营的手工业。这些城市中独立的手工业者大都拥有自己的手工作坊。二为大手工业主经营的手工业。大手工业主拥有大量奴隶或手工业劳动者,以经营采矿、冶炼和铸造器物等行业为主。三为耕织结合的小农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主要分布在采矿、煮盐、纺织、造纸、造船等行业。
西汉的长安、临淄等地拥有全国最重要的纺织官营手工业
官营纺织业主要是为皇室和官府织造衣物。最重要的官营纺织业有三处:一、东织室和西织室,都设在长安,专为皇室织造衣物。每一织室的花费,每年为五千万钱以上。二、三服官,设在临淄,每年用精美的丝织品制作皇室的冬、夏、春(秋)三季的服装,所以有“三服”之称。三服官分在三处,各有织工数千人,每年花费数亿钱。三、陈留郡襄邑(今河南睢县)也设有服官,专为皇帝和贵族、大臣们制作礼服。
两汉时冶铁技术的成就
- 2 -
冶铁业是各项手工业的先导部门,也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手工业部门。随着农业对铁制生产工具需求的日益增加,必然促使冶铁业发展起来。
西汉冶铁技术有很大提高。铁器铸范已由战国时的单合范发展为双合范,燃料有木柴、原煤和煤饼等。尤其突出的是,西汉铁器已出现彻底柔化处理的黑心可锻铸铁,这一工艺比西欧国家早出现了两千年左右,并出现了高碳钢、中碳钢和锻铁制成的兵器。特别是河南巩县铁生沟村出土的一件铁,经化验,有十分良好的球状石墨,有明显的石墨核心和放射性结构,与现行球墨铸铁国家标准一类A级石墨相当。当时的工匠们还发明了焠火技术。战国时期铁制兵器尚属罕见,大多数只限于楚地。到了西汉,不仅能够生产铁制的长剑、长矛、环首大刀,而且生活器皿和杂用工具也广泛使用铁制,如灯、釜、炉、剪等都已在西汉中期的文化遗址中发现,这说明西汉铁器的使用已相当广泛。
东汉初,南阳太守杜诗发明水排(即水力鼓风炉),利用河水冲力转动机械,使鼓风皮囊张缩,不断给高炉加氧,提高炉温,“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的发明,是冶炼技术上的一大进步。在欧洲,直到12世纪才开始应用类似的机械。铁器铸造方面,东汉时已熟练掌握了层叠铸造这一先进技术,即把若干泥范叠合起来,装配成套,一次就能铸造几个或几十个铸件。与战国时期比较,叠铸技术有重大改进,由原来的双孔浇铸,改为单孔一次浇铸。叠铸技术的改进,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省了原料。冶铁效率和铸造技术的提高,进一步促进了铁器的普遍使用。考古发掘资料证明,东汉时期铁制用具已普遍应用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百炼钢
这是我国古老的炼钢工艺,其主要特点是反复加热锻打。古代工匠把“精铁”加热锻打一百多次,一锻一称一轻,直到斤两不减,即成百炼钢。魏晋时期是百炼钢的鼎盛期,曹操有“百炼利器”五把;孙权有三把宝刀,其中有一把就名为“百炼”;刘备令蒲元造宝刀五千把,上刻有“七十二炼”。
灌钢
灌钢是把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南朝齐梁时期,陶弘景在《重修政和证类本草·铁精》中说:“杂炼生、作刀镰。”这是对灌钢最早的记载。灌钢可以根据需要改变生铁和熟铁的含碳量,制成优质钢。其操作工艺有多种,一种是把生铁和熟铁片捆在一起入炉冶炼(见于沈括《梦溪笔谈》);一种是把生铁放在上面,熟铁放在下面,生铁先熔化,渗淋熟铁之中(见于宋应星《天工开物》),还有用其他工艺制炼的。
唐朝纺织业
纺织是唐朝主要的手工业部门。唐朝前期,纺织业的中心在河南、河北地区。宋州(在今河南商丘)和亳州 (在今安徽亳州)的绢,质量居全国之首。剑南益州(在今四川成都)的锦,尤负盛名。扬州的锦袍,最为驰名。唐朝管辖的十道中,都普遍生产丝、麻制品,数量巨大,技术很高。定州岁贡细绫1 270匹,瑞绫250匹,特种花纹的两窠细绫、大独窠绫、独窠绫50匹,共1 500多匹,是上贡高级丝织品最多的一州,它比一般的州所贡高出50倍至150倍。
- 3 -
唐代丝织业达到了新的工艺水平。唐前期的丝织品由于受波斯织物的影响,织法采用“纬织法”,以纬线组成花纹,图案也有变化。唐代丝织品的色彩极为丰富,红有5色,黄有6色,蓝有6色,绿有5色,连同黑白2色,共有24色之多。当时丝织品花样繁多。
陶瓷业
隋代制瓷业相当发达,青瓷和白瓷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很大的提高。瓷器在社会中已部分取代了金、银、铜、陶、漆器等生活用品。从唐朝起,瓷器制造与陶器制造完全分离,形成一个独立的手工业部门。唐朝陶瓷技术很高,瓷器的精美,超过隋朝。当时北自河北、陕西,南到广东、福建,到处都有瓷窑。越州、邢州的瓷器更是闻名全国。唐瓷有白瓷、青瓷两大类。越州以青瓷著称,说它类玉类冰。邢州则白瓷著称,说它类银类雪。昌南镇(在今江西景德市)的瓷器,从唐初以来,就相传有假玉器之称。青瓷中的“秘色瓷”是越窑的精品,胎质细密,造型规整,釉光莹润,色淡素雅,纹饰精美,有的还镶嵌金边、银边和铜边,即“金扣”“银扣”和“金棱”瓷器。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地宫的发掘证实,在晚唐懿宗、僖宗时已生产“秘色瓷”了。技艺高超、精巧的陶瓷工匠,还创制了著名的“唐三彩”。唐三彩是以铅黄、绿、青等色,描画花纹于无釉之白地陶胎上。色彩沉着,花纹线条优美,典雅富丽;多制作为马、骆驼、人像等,形象生动,色彩鲜丽。
南宋棉纺织业的发展
我国云南大理一带的少数民族和海南岛的黎族,很早以来就会种棉织布。北宋时,棉花已在两广、福建南部和四川等地普遍种植。南宋时,已扩展至江南广大地区。随着棉花种植的推广,棉纺织业逐渐普遍起来。南宋时棉纺织业有了新的发展。南宋末艾可叔的《木棉》诗中有“车转轻雷秋纺雪,弓弯半月夜弹云??机杼终年织妇勤”(赵汝适《诸蕃志》下)等句,反映了扦籽、弹花、纺纱、织布的生产过程,涉及当时所用铁杖、弹弓、纺车、织机等一些棉纺织工具。胡三省也曾谈到当时有以铁杖碾去棉核的工艺。那时还能织出带有细字、小花的花布。浙江南溪一座南宋墓中出土了一条质量相当好的棉毯。这些反映了南宋棉纺织业的新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明朝中期以后,江南地区的商品经济有了明显的发展,特别是苏、松、嘉、湖、杭地区尤为突出,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创造了条件。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一方面须有较大的作坊主或商人,即最早的资本家;另一方面是有人身比较自由的雇佣劳动者,即雇佣工人。一方把别人的劳动力作为商品购买,另一方是把劳动力作为商品出卖,两者在市场上结合起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发生了。江南丝织业中心苏州城内及其所属的某些城镇,出现了专以织绢为生的机户。有些机户拥有织机二十余张或三四十张,雇佣工人数十人,以从事生产,像这样的机户就是最初的资本家。在苏州城内外,又出现了大量的技术工人,如在当时苏州城内有数千个机工和数千名染工。机工就是织工,他们没有织机,受雇于人,“得业则生,失业则死”。像这样的机工,显然已经完全脱离了生产资料,专以出卖劳动力为生。这就形成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日受值”的商品货币关系。除苏州的丝织业,在江南地区的棉布袜制造业、榨油业、矿冶业中也有类似资本主义萌芽的现象存在。明代的资本主义萌芽,虽然还是稀疏的,但它的出现却是封建社会走向末期的标志。
- 4 -
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
资本主义萌芽是社会经济综合发展到一定阶段和在一定历史环境下发生的社会现象,同样造成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也不是单一的。
首先是生产力发展水平。明清社会生产力的确达到了封建时代的最高水平,但不能估计过高。因为:第一,明清与宋元相比,生产力的提高只是量的扩大,很少质的变化。第二,明清与西欧各国相比明显落伍。总之明清社会生产力虽已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提供了历史前提,但还不足以瓦解封建的自然经济。
其次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结构。从经济结构方面来说,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牢固结合一直到清末也没有什么改变,地主对农民的剥削极为沉重。从政治结构来说,明清专制主义的封建集权统治进一步强化,而地主制经济下的个体小农则是其统治的基础。当西欧的封建政权奉行重商主义政策,支持掠夺农民,并以炮舰为海外殖民掠夺撑腰时,明清统治者无一例外地实行重本抑末政策,摧毁本国工商业的发展,以维护其统治的稳定。
除上述原因外,还应看到明清社会是个有机整体。社会上各种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因素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对资本主义萌芽发生影响。首先地主制经济的特有活力。中国地主制经济有两大特点,一是土地买卖频繁。明清时代伴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日益发展,地权转移日益加剧。二是与前者相联系的封建等级关系比较松散。在地主阶级中虽然有身份性贵族、官绅地主和非身份性庶民地主的区别,但由封建贵族、各级官绅到庶民之间,缺乏严格的土地占有等级制度。地主制经济的活力表现为封建地权及封建等级的运动状态,又表现为把资本主义萌芽引向中断、逆转和夭折的机能。后者主要是通过地主、商人和高利贷者三位一体的封建经济来实现的。因为土地可以买卖,地产又是最稳妥的生息形式,商人、高利贷者自然会成为土地的买主。他们“以末致富”、“以本守之”,转化为地主,倒向了封建营垒。
其次,行会制度对手工业、商业竞争的限制。明清之际,我国形成了类似西方行会的工商业组织,或称会馆,或称公所,或称行,或称帮。行会对产品的数量、质量、品种和规格,原料的采购,产品的销售价格,吸收学徒的数额、年限,工资水平,技术传授范围,劳动时间长短,都有严格规定。封建行会垄断本地区、本行业的业务,排斥外来人的竞争,也限制本行业内部的竞争,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第三,货币制度的落后与混乱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明后期与清代银两和制钱都是合法货币,在市场上同时流通。但白银条块作为货币,可以自行铸造,大小不等,形状不一,名称各异,成色有高下,使用时必须秤算重量,鉴定成色,而秤量银两的衡器复杂,计量标准又不一致,很不方便。银、钱比值未按官方规定保持稳定,长期处于大幅度波动之中。随着对外贸易中大批外国银元的流入,它们在流通中显然优于银两,成为受欢迎的通货。但外国银元更加剧了中国币制的混乱,并造成中国白银大量外流。货币的落后与混乱,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生活,扰乱了国内市场,阻碍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传统文化的两重性。一方面,作为内驱因素,传统文化中的“变易”思想和“经世致用”等观念,推动着明清士大夫去思考,适应商品经济所带来的变化,接受并学习西方
- 5 -
搜索“diyifanwen.net”或“第一范文网”即可找到本站免费阅读全部范文。收藏本站方便下次阅读,第一范文网,提供最新高中教育高中历史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全文阅读和word下载服务。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