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农业科技示基地建设发展规划
(2008-2012)
(初稿)
一、建设农业科技示基地的背景及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指出:突出的优势在科教,崛起的希望在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于机制和人才。省委、省政府明确要求,要切实发挥科技创新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是我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农业科技优势比较明显,农业结构形成了一定的区域特色。但长期以来,农业资源利用效率低、科技成果转化渠道不畅、科技创新机制不健全、农业企业创新能力较弱、产业竞争力不强等问题,一直制约着我省现代农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因此,加快构建现代农业技术创新支持体系,以机制创新来推进科技与经济建设深度融合,进一步把科教优势转变为现代农业发展优势,是今后一个时期全省农村科技工作的根本任务。
农业科技示基地是农业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平台与载体,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与辐射源。规划建立一批农业科技示基地,逐步覆盖我省主要种养业领域和以县市为单位的主要农业区域,引导和集成各类科技创新资源,围绕我省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与提升,有组织、系统化地开展技术创新,是建设现代农业技术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全省优势、特色农业板块经济快速发展壮大的必然要求和长效保障。通过农业科技示基地的创新、引导和辐射,将有力地推进农业领域产学研的有机结合,实现农业科技创新要素的优化配置,提升农产品的标准化、规模化、组织化生产水平,满足现代农业“优质、高效、安全、环保”的发展要求。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1、指导思想
以县市为单元,以龙头企业为主体,按照现代农业“优质、高效、安全、环保”的要求和市场化、产业化的组织模式,建设一批与农业板块经济、特色经济对接的技术创新与转化应用示基地,构建面向各农业板块经济、特色经济产业链的技术创新支撑体系,培植壮大一批农业骨干企业和特色鲜明、高度组织、具有品牌效应和市场竞争力的农业产业集群,为推进我省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基本原则
——企业主体、产业依托。基地建设服务于农业优势及特色产业,由龙头企业牵头,集成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及社会等各类创新要素共同构建。
——突出特色、服务板块。基地布局上优先选择优势、特色产业,并服务于我省农业板块经济。
——项目启动、自我发展。基地运行和发展以企业自身力量为主,实现自我发展。以科技项目形式分摊基地技术创新成本。
——示引导、带动周边。基地作出农业科技创新的示点,具有创新性、规化、标准化等特征,能对所属产业以及周边所在地区经济发展产生引导、带动作用,形成“以点带面”,“以点带线”的局面。
——全面覆盖、分步实施。科技示基地在全省的布点过程实现两个覆盖,覆盖全省农业产业和所有县市,实现“一县一品”,基地的建设实施按分步完成,成熟一批,启动一批。
——规管理,优胜劣汰。建立评价管理体系,对基地进行规化管理。对发展较好的基地将予以滚动支持,不合格的予以淘汰。
3、发展目标
到2010年,力争建立科技示基地100个,基本覆盖全省主要农
业区域和特色农业板块。在整合集成技术创新要素的基础上,每个基地均建立相应的具有较强研发实力、高效机制、基于高度共识与互信的创新团队,实现农业产学研的密切合作,显著增强农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形成具有特色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支撑我省现代农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三、基地布局及重点任务 (一)优势及特色农作物科技示基地 1、优质水稻科技示基地
我省是全国主要水稻生产基地,种植面积约占全省粮食总面积的50%,水稻产量及规模以上加工能力分列全国第4位、第2位。近几年来,随着“福娃米业”、“国宝桥米”等一批骨干企业和品牌稻米的崛起,水稻生产进入了一个以产业化、优质化、品牌化为主要特征的新阶段。建设中的1500万亩优质水稻生产基地,约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的1/2,主要集中分布在江汉平原、鄂中地区和鄂东南地区的20多个县市,目标旨在打造全国最大的优质水稻生产基地。
水稻科技示基地以支撑和服务优质水稻生产基地为主旨,主要开展优质稻种繁育技术、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优质稻产品开发及加工技术的研究与示,为建设全国最大的优质水稻商品基地提供技术支撑。
——优质稻种繁育示基地。以省种子集团、荆楚种业公司等骨干种子企业为主要依托,在蕲春、孝南等县市建立1-2个优质稻种繁育示基地,主要开展优质、高产、抗逆和加工专用品种的选育、引进和繁育示,立足江汉平原、鄂中和鄂东南三大优质稻种植区,面向全省和全国,推进优质稻制种基地建设和种业产业化发展。
——优质稻高产及加工示基地。重点依托京山桥米、福娃米业、银欣等骨干企业,在京山、监利、孝昌、黄梅、应城等县市,分别针对中稻、晚稻、双季稻、专用稻等不同品种,建设4—6个优质稻高
产及加工示基地,主要开展水稻优质高产高效集成技术、水稻轻简化栽培节本增效技术、水稻无盘旱育秧集成技术、稻田高效种养优化模式等高效标准化栽培技术的研究与示;同时,以提升质量和品牌竞争力为主要目标,支持开展优质稻米及其延伸产品的研制和产业化开发。
2、双低油菜科技示基地
我省是国家布点的长江中游“双低”油菜优势区。全省油菜种植面积1800万亩,产量200多万吨,主要分布在江汉平原、鄂中和鄂东地区的20多个县市;全省油菜种植及加工技术水平全国领先,种植面积、产量和“双低”化率连续10年保持全国第一。
双低油菜科技示基地主要面向三大优势种植区域,重点围绕优质高产专用油菜新品种、高效节本栽培技术、菜籽精深加工及饼粕综合利用技术,开展研究与示,巩固油菜产业的领先优势。
——双低油菜新品种繁育示基地。依托圣光种业等骨干企业,在谷城、浠水等县市建设1—2个双低油菜新品种繁育示基地,主要开展品质优良、含油量高、营养保健功能强的优质油菜新品种、高产高含油量生物柴油专用型油菜品种等的选育,建立油菜杂交种亲本繁殖和杂交种制种技术体系,推进“双低”杂交油菜制种基地的建设,保证油菜主产区的种子供应。
——双低油菜优质高产及加工示基地。重点依托天颐科技、、沙洋洪森等骨干企业,在江陵、天门、沙洋、武穴、浠水等县市建设3-4个双低油菜优质高产及加工示基地,重点组织开展多熟制油菜高效栽培技术体系及关键技术研究示、油菜高产高效节本机械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菜籽深加工技术研究与示,建设油菜综合加工示线等,支持骨干企业和品牌产品做大做强。
3、优质棉花科技示基地
我省是国家布点的高支纱纺棉重点产区,全国六大产棉区之一。
全省棉花种植面积600万亩,年产量45万吨,居全国第5位。江汉平原的潜江、天门等10多个县市为全省的主要集中产棉区,此外,鄂东的黄梅、麻城和鄂北的襄阳、枣阳等10县市也是传统的主要产棉区。
针对当前棉花生产中面临的混种混收、质量参差不齐、单位产量及植棉效益下降等问题,重点依托省农科院、荆州农科所及有关企业,择优选择种植面积相对集中和较大的潜江等县市建设1-3个优质棉花育种及高产示基地,一方面,根据各种植区的特点,选育和引进棉花优良品种,建立棉花制种基地,为实现分区统一供种奠定基础;另一方面,组织开展棉菜(瓜)套种技术、棉花高产集成技术的试验示,制定棉田优质高效技术操作规程和采收技术标准,促进棉花生产的优质、高产、高效,保障全省第一大出口支柱产业——纺织服装业的原料需求。
4、优质专用小麦科技示基地
小麦是我省第二大粮食作物,商品率和加工转化率居粮食作物之首,全省小麦种植面积1600万亩,产量240多万吨。当前,我省小麦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优质专用小麦供需矛盾突出,专用中、弱筋小麦供应量远远不能满足省加工企业的需求。建设中的50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鄂中丘陵和鄂北岗地的襄阳、枣阳等11个县(市区)。
以服务优质专用小麦生产基地为主旨,重点依托麦面等骨干企业,在枣阳、襄阳等县(市区)建设1-2个优质专用小麦科技示基地,主要组织开展优质弱、中筋小麦品种的引进和高产高效种植技术的试验示,提高优质小麦单位产量和种植效益;支持开展深加工技术及产品的开发,提高加工档次,促进小麦加工增值。
5、花生科技示基地
花生是我省仅次于油菜的第二大油料作物,全省花生种植面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