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_—___—_—____—__—_名—姓— _—___—__—___—__—_号—学—__—___—__—___—__—级线班 订 装 — — 业—专— __—__—__—___—__—_级_—年—_—___—__—___—__—__————— 铜仁学院2008级综合文专科
《中国古代史(上)》期末考试试卷(B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考试日期:2009年1月 题 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 分 得 分 评卷人 复查人
得分 一、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小题,10分)
1、我国发现的猿人化石主要有元谋人、蓝田人和 。 2、商代的王位继承制除了嫡长子继承制之外,还有 。 3、周朝青铜器铭文最多的是 鼎。
4、为解决商朝中期的“九世之乱”问题,盘庚把都城从收奄迁到 (今河南)。 5、不计前嫌而任用管仲进行改革的国君是 。 6、战国七雄当中,地处最西边的是 国。
7、秦统一全中后,以原秦国的文字为基础,并参照关东六国的文字,制定 ,作为官方文字的标准字体。
8、秦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制度的两大支柱是官僚制度和 。 9、两汉时期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统称为 。
10、被誉为医圣的是东汉时期著名医学家 ,其所著 《伤寒杂病论》 奠定了我国中医学的基础。 得分 二、单项选择(每小题2分,共20小题,40分。将正
确答案填入下表中)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第 1 页 共 5 页
1、下列哪个不属于我国远古的晚期智人阶段( ) A、山顶洞人 B、柳江人 C、资阳人 D、巫山人 2、我国“铜石并用的时代”一般指的时代是( )
A、仰韶文化前期 B、仰韶文化后期 C、河姆渡文化时期 D、二里头文化时期
3、下列明显反映出我国水田稻作农业进步的文化遗存是( ): A、半坡遗址 B、河姆渡遗址 C、裴李岗遗址 D、磁山遗址 4、商朝的最后一个王是( ) A、桀 B、纣王 C、幽王 D、汤
5、主张“世异则事变,事异则备变”,提出“法后王”进步历史观的是:( ) A、墨子 B、荀子 C、庄周 D、韩非
6、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了( ),即履亩而税,无论是公田还是私田,一律按田亩收税。
A、“相地而衰征” B、“书土田” C、初税亩 D、“作丘赋” 7、《孙子兵法》的作者是:( )
A、孙武 B、孙膑 C、吴起 D、尉德 8、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 )
A、实行商鞅变法 B、更多使用铁制农器 C、牛耕得到推广 D、重视水利工程建设
9、秦朝统一之后使用的货币主要是( )
A、五铢钱 B、刀币 C、布币 (铲币) D、半两钱 10、秦朝实行的兵制中,其中到郡县衙门听差的称为( ) A、戍卒 B、卫士 C、正卒 D、更卒 学派的消亡
11、秦在对南越的战争中,开凿了一条沟通湘、漓两水的河渠,它把珠江和长江两大水系连接在一起。这条河渠是( ) A、都江堰 B、 郑国渠 C、灵渠 D、鸿沟
12、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并不体现( )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思想控制加强
第 2 页 共 5 页
C、大一统局面形成 D、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13、纺织业开始用提花机始于( )
A、战国 B、秦朝 C、西汉 D、东汉 14、汉武帝颁行“推恩令”的直接目的是:( ) A、加强诸侯王权利 B、削弱王国的势力 C、分割王国的封地 D、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
15、东汉时期,曾经奉命出使西域的著名人物是( ) A、张骞 B、班固 C、班超 D、董仲舒 16、两汉的主要选官制度除了察举制外,还有( ) A、世袭制 B、征辟制 C、世卿世禄制 D、九品中正制 17、班固所著《汉书》记载的历史时期是( )
A.战国到五代 B.黄帝到汉武帝 C.刘邦建汉到王莽败亡 D.西汉建立到东汉灭亡
18、下列史实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大秦王安敦遣使来华 ②黄巾起义③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 ④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A.④③①② B.①②③④ C.③④②① D.②③④① 19、下列不属于东汉的文化成果的是( )
A.发明造纸术 B.发明“麻沸散” C.《神农本草经》 D.《两都赋》 20、东汉的唯物论思想家是:( )
A、王充 B、张仲景 C、华佗 D、司马相如 得分 1.孔子
2.巨鹿之战
第 3 页 共 5 页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小题,15分)
3.光武中兴 得分
四、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2小题,20分)
1、简述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2、简述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的原因、措施和效果。
第 4 页 共 5 页
得分
六、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1小题,15分)
战国、秦汉时期,我国思想界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过程?其变化的特点是什么?这种发展变化的社会根源何在?说明了什么?
第 5 页 共 5 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