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探究]
1.刀耕火种
史料 其人耕无犁锄,率以刀治土,种五谷,曰刀耕,燔林木,使灰入土,土暖而蛇虫死,曰火种①。 ——《广东新语》
注:①体现了当时生产力的落后。
思考 史料体现的耕作方式是什么?反映了怎样的实质问题? 提示 方式:刀耕火种;实质问题:生产方式极端落后。 2.石器锄耕 史料
神农氏作,斫(zhuó)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盖取诸(益)①。
——《周易·系辞下》
注:①反映了神农氏的贡献。
思考 图片和史料反映了当时的耕作方式是什么?有何意义? 提示 耕作方式:“耜耕”;意义: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3.铁犁牛耕
史料 “今使乌获、藉蕃(大力士)从后而牵牛尾,尾绝而不从者,逆也。若指之桑条以贯其鼻,则五尺童子牵而周四海者,顺也①。” ——《淮南子·主术训》
注:①反映了对耕牛的控制,这使孩童也能牵牛耕作,节省了人力。 思考 史料反映了耕作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有何意义?
提示 变化:牛耕出现和推广;意义:利用畜力节省人力,提高耕作效率,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是农用动力的一次巨大进步。 [史论形成] 古代中国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 (1)原始农业采用“刀耕火种”的方式。
(2)在距今七八千年前,耒、耜的出现和普遍使用,标志着我国农业进入“耜耕”
或“石器锄耕”阶段。
(3)商周时期,出现了少量青铜农具,掌握了开沟排灌、除草培土、沤制绿肥、治虫灭害技术。
(4)春秋时期,铁农具、牛耕出现,战国时期推广。此后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拓展延伸] 对精耕细作的认识
(1)精耕细作农业是对中国传统农业精华的一种概括,是传统农业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
(2)它萌芽于夏商周时期,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是技术成形期,隋到元是扩展期,明清是深入发展期。
(3)铁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是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基础。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率,是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总目标。其作用是改变了农业环境,提高了土地生产率。
[名家论史] 铁犁的作用
观点:“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铁制工具是最后过渡到农业的必要前提,铁对农业提供了犁,犁完成了重大的变革。” ——恩格斯
导读:铁犁的发明、应用和发展,凝聚了人类的心血,显现了他们的智慧,同时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主题
古代中国的小农经济 [史料探究]
1.小农经济的形成
史料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进步①及生产关系的变革②共同促进了一种全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③。 ——《中国古代史》
注:①指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②指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③指小农经济形成。 思考 依据史料分析古代小农经济产生的时代背景。 提示 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2.小农经济的特点
史料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①。……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②。” ——白居易《朱陈村》
注:①说明以家庭为单位,男女分工不同。②体现了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特点,具有很大的封闭性。
思考 史料反映了小农经济有哪些特点?
提示 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封闭性:“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小农经济的地位及影响
史料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应,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②。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
注:①说明小农经济关乎封建统治的稳定。②说明古代统治阶级尤其注重小农经济的发展。
思考 依据史料分析,小农经济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 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赋税的主要来源,小农经济发展状况直接关乎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国家的安危,封建统治者重视小农经济发展;中国古代不断改朝换代使小农经济出现“生死轮回”。 [史论形成] 全面认识古代中国小农经济 1.特点
(1)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2)稳定性和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自给自足。 (3)脆弱性:遇到天灾人祸、战乱、苛政,容易破产。
(4)落后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2.影响
(1)是我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两千多年中国封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经济基础。
(2)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
①
(3)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在较长时期内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但其牢固存在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名家论史] 小农经济的地位和影响
观点: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 困境》
导读:小农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政府财政赋税收入的主要来源;其稳定与否决定了封建统治是否稳定。
一、学思之窗(教材P7)
董永和七仙女所向往的生活是什么样的?这段戏词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什么特点?
提示 向往男耕女织的生活,反映出我国古代农业生产自给自足的特点。 二、本课测评(教材P7)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试总结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提示 (1)我国古代农业起源早,独立发展,自成体系。(2)我国古代农业生产经历了由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的发展过程,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3)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始终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4)中国古代农业的精耕细作技术经历了由产生到逐渐成熟的过程。 三、学习延伸(教材P7)
请你谈谈开发这些“边际土地”的利弊得失,它对当时和当今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我们今天应该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
提示 (1)利弊得失和影响:扩大了耕地面积,增加了粮食产量,对于养活日益增多的人口,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破坏了生态平衡,加剧了土地沙化,降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2)经验教训:一是控制人口增长,二是保护生态环境,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做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工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