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医疗保险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摘要: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基本人权保障的重要内容,还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生产发展,是各项社会保险制度中最复杂的一项。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逐步建立起与公有制相对应的医疗保障制度,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医疗保障显现出了诸多的问题。本文就我国医疗保险的发展现状,现行社会医疗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医疗保险;现状;问题;对策分析
医疗保险是为补偿疾病所带来的医疗费用的一种保险。职工因疾病、负伤、生育时,由社会或企业提供必要的医疗服务或物质帮助的社会保险。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逐步建立起与公有制相对应的城镇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和农村医疗组成的医疗保障制度。由于传统的医疗医疗保障制度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开始逐步对其进行经济改革,并建立起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大病保险、职工互助保险和商业保险等为补充的医疗保险体系。然而,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城乡、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社会处于转型期,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更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也同时出现,其进一步改革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医疗卫生体系改革的重点之一。
一、我国医疗保险发展的现状
建国以来,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实行公费医疗制度,企业实行劳保医疗制度,基本上是国家和用人单位自行管理、据实报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其弊端逐步暴露出来:覆盖面窄,仅仅覆盖国有单位职工,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及城乡居民基本医疗缺乏制度安排;经费没有稳定保障,普遍存在着企业欠费、机关挂账的现象;国家和单位对职工医疗费用包揽过多,浪费严重;职工医疗待遇不均等。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改革开放以来,我党积极推进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医疗保险实现了历史性跨越。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基本医疗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
目前,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在全国普遍建立,基本完成了公费、劳保医疗制度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转轨。同时,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就业格局转变、城镇化水平提高以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逐步从国有集体单位扩大到了非公经济组织,从正规就业人员扩大到了灵活就业人员,在制度覆盖范围上打破了不同所有制、不同就业形势、不同身份劳动者之间的界限。2007年,我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也从局部试点走向全面推开,城乡医疗救助制度逐步建立。现在,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医疗保障体
1
系框架已经基本形成,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乡医疗救助分别覆盖城镇就业人口、城镇非就业人口、农村人口和城乡困难人群。
(二)基本医疗保险成效初步显现
截至2010年12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29亿人,提前完成参保人数达到4.1亿的目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8.34亿人,参合率持续稳定在90%以上。在覆盖面不断扩大的基础上,医疗保险的受益人群持续增加,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基本实现了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管理目标。在完善制度的同时,医疗保险管理服务不断加强,形成以“三个目录,两个定点,一个结算办法”为核心的管理体系,初步形成了对定点医药服务机构的监管和调控机制。从改革的实践看,广大参保人员的基本医疗需求得到保障,医疗费用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了一定遏制,参保人员的疾病费用负担减轻,基本医疗保险的制度效应明显。
(三)医疗保险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随着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推进,各地普遍建立了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充实了经办管理人员。多数统筹地区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医疗保险信息系统,基本实现了医疗费用的实时联网结算。随着城镇居民医保试点工作启动,劳动保障社区平台建设不断加强,初步形成了“参保在社区,缴费在银行,就医结算在医院”的管理服务体系。
二、我国医疗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弱势群体医疗保障问题
近几年来,在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民总体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社会贫富差距也日渐加大,相当规模的人口处于贫困状态,成为社会弱势群体。社会弱势群体问题引起了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针对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障还相当薄弱。
就我国城市地区来看,面临医疗费用支付困难的弱势群体主要有以下四类人群:一是一般的低保人员,他们被排斥在医疗保险制度之外;二是困难企业的职工,由于企业无力缴费,他们应当纳入、但实际未纳入基本医疗保险;三是下岗、失业人员,他们在失去正规工作的同时也失去了曾经拥有的医疗保险;四是一些大病患者(包括在职人员和退休人员),他们虽然参加了医疗保险,但自付医疗费用负担过重,不堪重负。
(二)医疗保险费用控制难问题
医疗保险费用控制问题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它对于各国的医疗保险制度来说,从来都是一个挑战。中国以往的公费和劳保医疗制度的弊端之一就是,医患双方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医疗费用增长过快,浪费十分严重。需求方有过度使用医疗服务的问题,供给方过度使用医疗资源的倾向更为明显。控制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就要促进供求双方行为的合理化。许多人认为,与控制需求方向比,对供给方的控制更为重要。因为医疗机构作为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出于控制费用的主动地位,规范其行为对控制费用尤为重要。中国目前提高医疗服务资源利用效率的潜力很大。
2
[1]
(三)灵活就业人员参保问题
灵活就业又称非正规就业,是指在正规就业形势之外的其他各种就业形势的总称。自20实际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就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灵活就业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我国现行的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主要是为正规就业人员设计的,并不能适合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的需要。首先,灵活就业人员与单位没有稳定的劳动关系,单位通常不愿为他们承担组织集体参保的责任,也不会承担缴费责任。其次,灵活就业人员就业不稳定、收入变化大,无法象正规就业人员那样以月工资为基数定期缴纳医疗保险费。第三,灵活就业人员就业方式灵活、流动性大,医疗保险管理机构很难像正规单位职工那样依托用人单位强制他们参保。 三、我国医疗保险问题对策分析 (一)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
第一层次是基本医疗保险,它主要是保障职工基本医疗。基金由国家、用人单位、职工三方共同负担。第二层次是多种形式的补充保险。补充保险的类型不一,经办机构目前也没有统一的规定。公务员的补助政策一般由政府规定,由社会保险机构经办。一般情况,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应由商业保险公司经办。第三层次是职工个人向保险公司投保医疗保险。此外,还应采取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如发展社会慈善机构,发扬社会公德,搞一些捐赠等解决收入家庭和特困职工的医疗问题。各级工会组织举办的职工互助补充保险对困难职工也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
(二)完善结算方式,确保医保基金的平稳运行和安全
科学合理地结算医疗费用是医保基金正常使用和运行的重要因素,我们在医改中应坚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和保障职工基本医疗的原则,探寻不同的结算方式,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以复合型的结算方式代替单一的结算方式,通过时间找出符合实际的最佳方式。保证结算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加强医疗成本核算,坚持医疗保险的财务与业务的对账制度,确保基金的平稳运行和安全完整。 (三)将有能力参保的人纳入医疗保险制度
一是将有一定缴费能力的困难企业职工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大多数地区允许困难企业降低企业缴费比例,只建社会统筹基金或住院保险,暂不建个人账户。有的地区还允许困难企业根据自身的缴费能力选择不同的缴费比例,医疗待遇与缴费水平挂钩。
二是引导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再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大多从事非全日制、临时性工作和个体经营等灵活形式的就业。为保障他们能够接续中断了的医疗保险,一些地区制定了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办法。针对灵活就业人员收入低且不稳定、工作变动性大等特点,多数地区规定,灵活就业人员可降低缴费比例参保,只建统筹(或住院保险),不建账户;为方便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允许他们以个人身份参保,并设立专门的个人缴费窗口,或由档案存放机构为他们办理集体参保。
三是推动企业和单位为职工建立各种补充保险。各地政府大多积极推动企业和单位为职
3
工建立各种补充性医疗保险,如大额医疗费用补助、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公务员医疗补助、职工互助保险等,来解决发生大病的参保人员个人自付费用过重问题。
总之,政府要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原则,制定相关法律切实保障中国医疗保险制度的完善。国家要履行政治,经济和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尽力解决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医疗保险问题,尤其是弱势群体的问题,同时可利用宏观进行管理。
参考文献:
[1]马红鸽.中国养老保险现状与对策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
[2]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保险事业管理中心.基本医疗保险费用结算办法实用指南[Z].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3]季忠诚.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新问题及对策[J].中医药管理,2006 (6) [4]王安红.我国医疗保险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华商,2007 (24)
[5]李琴.我国社会医疗保险的若干思考-论我国社会医疗保险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完善思 [J].清江论坛,2008 (1)
[6]马侠.农村医疗现状与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08 (8)
[7]钱秋华.我国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改革现状的分析[J].现代商业,2008 (33) [8]赵艳红.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及发展策略[J].中国科技信息,2005(14) [9]沈松泉.我国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卫生资源,2005(1) [10]刘春燕.浅谈我国医疗保险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上海保险,2000 (4)
4
5
相关推荐: